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四 (18)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四 (18)
1. 雜解表方
宇泰:大抵證兼表裡,邪由錯雜,似傷寒而非正傷寒者,宜於後方斟酌選用。若脈證與麻黃桂枝吻合者,自當遵仲景法治之。
六神通解散(河間)
解利兩感,及非時暴寒,感冒頭痛,發熱燥渴。麻黃(上),蒼朮(中),石膏,滑石,黃芩,甘草(下),蔥,姜(各五),豆豉(一撮),水煎。
人參敗毒散(《和劑》)
白話文:
一般來說,如果病症兼具表裡症狀,病邪錯綜複雜,看起來像傷寒但又不完全是正傷寒,就需要根據實際情況斟酌使用藥物。如果脈症與麻黃、桂枝相符,就應該遵照仲景的醫法治療。
六神通解散,是由河間醫家創立的方劑,用於治療解利、兩感、非時暴寒、感冒頭痛、發熱燥渴等病症。方劑組成包括:麻黃(上)、蒼朮(中)、石膏、滑石、黃芩、甘草(下)、蔥、薑(各五錢)、豆豉(一撮),水煎服用。
人參敗毒散,出自《和劑局方》,是一個常用的方劑。
傷寒頭痛,壯熱,惡風寒,痰嗽,鼻塞,身重,風濕身腫,體痛惡風,四時疫癘通用。夏至後傷風有汗,亦用。(此方,即《蘊要》之人參羌活散。)羌活,獨活,柴胡,前胡,桔梗,川芎,枳殼,人參,茯苓(各一錢),甘草(炙五分),薄荷(少許),生薑(三片),一方去人參,加黃芩、乾葛。
白話文:
羌活、獨活、柴胡、前胡、桔梗、川芎、枳殼、人參、茯苓(各一錢),甘草(炙烤五分),薄荷(少量),生薑(三片)。另一種藥方去掉了人參,添加了黃芩、乾葛。
十二味敗毒散
邱文莊用此治人最效,凡諸時行疫證,但內渴,即宜服之。上方去人參,加乾葛、黃芩、花粉。
十神湯(《和劑》)
時令不正,疫癘妄行,感冒發熱,不問陰陽兩感,或疹子欲出。麻黃,乾葛,紫蘇,白芷,升麻,川芎,赤芍,香附,陳皮,甘草(等分),蔥,姜煎。如頭痛甚,更加蔥白二莖。胸滿悶,加枳殼。(仁齋:此湯用升麻乾葛,能解利陽明經疫癘時氣,發散之藥,非正傷寒藥。
白話文:
十二味敗毒散
邱文莊使用這方子治療病人非常有效,凡是各種流行病徵狀,只要內有口渴的症狀,就適合服用。上方去掉人參,加入乾葛、黃芩、花粉。
十神湯(《和劑》)
若季節不正常,瘟疫隨意蔓延,感冒發熱,無論是陰陽兩感,還是疹子將要出現,都可以使用此湯。其配方為:麻黃、乾葛、紫蘇、白芷、升麻、川芎、赤芍、香附、陳皮、甘草(等量配比),加上蔥、姜來煎煮。如果頭痛嚴重,可以添加二莖蔥白。如果胸部感到滿意和悶,可以添加枳殼。
仁齋提到,這湯裡使用升麻和乾葛,能夠解開並利導陽明經的瘟疫時氣,發散的藥物並非專門針對傷寒的藥物。
若太陽傷寒用之,能引邪入陽明,傳變發斑矣。慎之。健曰:疫癘發熱,必挾溫濕之氣,辛溫者烈如芎、芷、香附,皆能助燥生熱,鼓動斑黃,害人不淺。凡治疫,必從清解為主,非所論於發散也。
藿香正氣散(《和劑》)
四時不正之氣,傷寒頭痛,憎寒壯熱,霍亂吐瀉,山嵐瘴氣,伏暑吐利轉筋。藿香,蘇葉,白芷,大腹皮,茯苓(各錢半),厚朴,白朮,陳皮,半夏(各一錢),姜(三片),棗(一枚),水煎。(仁齋:此方宋人所制,治內傷飲食,外感寒邪,拘急嘔逆,胸膈滿悶,與傷濕、傷冷、中暑、霍亂、山嵐瘴氣、水土不服、寒熱作瘧,增損用之,其效如神。然非正傷寒藥,若太陽病妄用之,先虛正氣,逆其經絡,往往變成壞證,不可救藥。
白話文:
如果在太陽病傷寒時使用本方,反而會引邪氣進入陽明經,轉變成發斑疹。謹慎使用。李健說:疫病發熱,必定夾雜溫濕之氣,辛溫的藥物如川芎、白芷、香附等,都能助長燥熱,激發斑疹,對人體危害不小。所有治療疫病,都必須以清熱解毒為主,而不是用發散的法子。
藿香正氣散
(出自《和劑》)
四季不正之氣造成的傷寒頭痛,惡寒發熱,霍亂嘔吐,山林瘴氣,伏暑嘔吐腹瀉,抽搐痙攣。藿香、蘇葉、白芷、大腹皮、茯苓(各半錢),厚朴、白朮、陳皮、半夏(各一錢),生薑(三片),大棗(一枚),水煎服。(喻仁齋:此方是宋代名醫所制,治療內傷飲食,外感寒邪,胸膈滿悶,以及傷濕、傷寒、中暑、霍亂、山林瘴氣、水土不服、寒熱瘧疾,加減用之,效果奇佳。但是,它並非治療正傷寒的藥方,如果在太陽病中誤用,會先虛損正氣,逆亂經絡,往往導致病情惡化,無法救治。)
健觀仁齋二論,則知傷寒是另一法門,未許雜方混治,雜藥妄投也。前賢不忍後世顛倒,故叮嚀諄切,而欲人誕登彼岸。如此其至也,宜相勉諸。)
參蘇飲(《元戎》)
內外感一切發熱之藥。又云:前、葛自能解肌,陳、枳自能寬膈,大治中焦痞滿。凡小兒室女,有熱尤宜。蘇葉,乾葛,半夏,前胡,人參,茯苓(各七分半),枳殼,桔梗,陳皮,木香,甘草(各五分),姜(五片),棗(二枚),煎,溫服。有痰者,熱退後,二陳六君相間服。
十味芎蘇飲(《澹寮》)
白話文:
參蘇飲是用於治療各種內外感引起發熱的藥方。《元戎》中記載,參蘇飲的組成:前胡、葛根可以解肌,陳皮、枳殼可以寬膈,主治中焦痞滿。對於小兒和婦女,發熱時尤其適合使用。
具體組成:蘇葉、乾葛、半夏、前胡、人參、茯苓各7.5分,枳殼、桔梗、陳皮、木香、甘草各5分,生姜5片,大棗2枚,加水煎服,溫熱服下。如果有痰者,退熱後可以服用二陳湯和六君湯交替服用。
四時傷寒,發熱頭痛。(即芎芷香蘇飲。川芎七分),半夏(六分),蘇葉,乾葛,柴胡,茯苓(各五分),陳皮(三分半),枳殼(三分),桔梗(五分),甘草(二分),姜(三片),棗(一枚),水煎。(仁齋:天道和暖,邪輕者,用此代麻黃。健曰:處方之難,如名人撰古作,要通篇鍛鍊,無一閒字,始稱高手。
若此方,通體屬三陽疏散之劑,而茯苓一味,乃是余文。欲其滲泄乎?則犯發汗不得利小便之戒。欲其健脾乎?又疏散中所不必。前輩未能刮垢磨光,無怪後之冗雜紊亂。欲其專功去病,難矣。故處方之要,貴乎清真,能如作古文之法,斯可謂得之矣。)
白話文:
一年四季,若染上傷寒,出現發熱頭痛的症狀,可以用以下這個方子:芎芷香蘇飲。
藥方
- 川芎:七分
- 半夏:六分
- 蘇葉、乾葛、柴胡、茯苓:各五分
- 陳皮:三分半
- 枳殼:三分
- 桔梗:五分
- 甘草:二分
- 生薑:三片
- 大棗:一枚
將以上藥材用水煎服。
仁齋
天氣溫暖,邪氣較輕的情況下,可以用此方代替麻黃湯。
健曰
處方如同名人寫作古文,必須通篇鍛鍊,每個字都要精益求精,才能稱得上是高手。
這個方子整體屬於三陽經疏散的藥物,但茯苓這一味藥卻是多餘的。如果想要用它來滲濕泄濁,就違反了發汗要有利尿的原則。如果想要用它來健脾,則又與疏散藥物無關。前人沒有將藥方精雕細琢,難怪後世會出現藥方冗雜紊亂的現象。想要讓藥方專攻病症,效果顯著,就必須簡潔明快。因此,處方最重要的是清真,如同寫作古文一樣,才能稱得上是精妙。
和解散(《和劑》)
四時傷寒,頭痛煩躁,自汗,吐利,咳嗽。蒼朮(一兩),桔梗,藁本,甘草(各五錢),厚朴,陳皮(各二錢半),每五錢,加姜(三片)。棗(三枚)。水煎。即平胃散,加藁、桔也。
雙解散河間
傷寒傷風,表證悉具,內熱口乾者。通聖散天水散(即六一散各半),每(二兩),加薑蔥(各三片),煎服,取汗。
白話文:
四時傷寒,頭疼煩躁,容易出汗,嘔吐腹瀉,咳嗽。可以用蒼朮一兩,桔梗、藁本、甘草各五錢,厚朴、陳皮各二錢半,每五錢加生薑三片,大棗三枚,水煎服。這個方子相當於平胃散加了藁本和桔梗。
傷寒傷風,表證俱全,內有熱氣口乾的症狀。可以用通聖散、天水散(也就是六一散)各半,每二兩加生薑、蔥各三片,煎服,讓病人出汗。
養胃湯(《三因》)
外感風寒,內傷生冷,憎寒壯熱,頭目昏疼,夾食停痰,並治。半夏(制),厚朴(炒),蒼朮(炒,各一錢),橘紅(七分半),藿香,草果,茯苓,人參(各五分),甘草(三分),生薑(二片),烏梅(一個),水煎。
五積散(海藏)
陰經傷寒,脾胃不和,及感寒腹痛。白芷,川芎,當歸,茯苓,半夏,芍藥,肉桂,炙甘草(各三錢),麻黃,枳殼,陳皮(各六錢),乾薑,厚朴(各四錢),蒼朮(二兩四錢),桔梗(一兩二錢),每粗末(三錢),姜(三片),蔥白(三個),水煎。(一方,有人參三錢,無枳殼。
白話文:
養胃湯(《三因》)
外感風寒,內傷生冷,惡寒發熱,頭目昏沉疼痛,夾雜食物停滯痰濕,均可治療。半夏(製),厚朴(炒),蒼朮(炒,各一錢),橘紅(七分半),藿香,草果,茯苓,人參(各五分),甘草(三分),生薑(二片),烏梅(一個),水煎。
五積散(《海藏》)
陰經傷寒,脾胃不和,以及感冒導致腹痛。白芷,川芎,當歸,茯苓,半夏,芍藥,肉桂,炙甘草(各三錢),麻黃,枳殼,陳皮(各六錢),乾薑,厚朴(各四錢),蒼朮(二兩四錢),桔梗(一兩二錢),每味粗末(三錢),薑(三片),蔥白(三個),水煎。(另一方,有人參三錢,無枳殼。)
)麻、桂、芍、甘,即麻黃桂枝各半湯也。蒼、樸、皮、草,即平胃散也。枳、桔、二陳,即枳桔半夏湯也。加芎、歸理血,又加乾薑為厚朴散,此數藥相合,解表溫中,消痞調經。此為內傷外感,表裡之分所制,雖非仲景桂枝、麻黃、薑、附之的方,能變通用之,治效多矣。
陰經傷寒,手足逆冷,及虛汗不止,脈細面青而嘔,更加附子。(健按:此方藥品據有所自,惟白芷獨無專屬,非傷寒家藥明矣。此惟癰瘍食物香料可用,非大方王道所宜也。欲其開發脾胃,不如丁香、豆蔻、木香、砂仁之為妙。何前人不察,往往用之?後學得以藉口,貽誤故不少矣。
白話文:
麻、桂、芍、甘:即麻黃桂枝各半湯。 蒼、樸、皮、草:即平胃散。 枳、桔、二陳:即枳桔半夏湯。 加芎、歸理血,又加乾薑為厚朴散,以上幾味藥合用,可解表溫中,消痞調經。 這些藥方的運用,是針對內外傷感,表裡兼治的原則。雖然不是仲景的桂枝、麻黃、薑、附等方劑,但可以靈活運用,治療效果也很多。
陰經傷寒,手足冰冷,虛汗不止,脈細面青而嘔吐,可加用附子。(健按:此方藥品根據有出處,但白芷卻不屬於傷寒家藥物,這很明顯。白芷只可用於癰疽或食物香料,不適用於大方王道藥方。如果想發揮健脾開胃的作用,不如使用丁香、豆蔻、木香、砂仁等藥物更適合。為什麼前人沒有詳細考究,反而經常使用白芷?後學得以藉此為藉口,貽誤不少人。
況此劑,乃雜病因寒停食之方,非治陰證傷寒之法。雖欲變通其治,恐難應手副心。觀子按:感冒輕證,雖病似傷寒,有必不可以正傷寒藥治之者,以上各方權用可已。至正傷寒,自當遵仲景諸法。或因難用,遂欲以此等代之,其貽禍亦不淺也。蓋邪有重輕,病有大小,邪輕藥重,正氣因傷,病大藥小,邪亦不除。
不然,今之敗毒芎蘇,豈勝於古之麻黃、桂枝哉?)
古法治三時傷寒方
生薑,蔥白,紫蘇,作湯汗之。
連須蔥白湯(《活人》)
生薑,連須蔥白,水煎服。
一法,凡感冒,用帶根蔥白煎湯,嚼生薑飲下,得汗愈。
白話文:
这个药方是用来治疗因为寒气停滞导致的各种疾病,并不是治疗阴证伤寒的。想要改变药方来治疗,恐怕很难达到预期效果。我观察到,感冒初期症状虽然类似伤寒,但有些情况不能用治疗伤寒的药方,以上这些方子可以权宜使用。如果是真正的伤寒,就应该遵照仲景的治疗方法。如果因为难以使用而用这些方子代替,后果很严重。因为邪气有轻重,病症也有大小,邪气轻而用重药,正气就会受损;病症重而用轻药,邪气也无法消除。
难道现在的败毒芎苏比古时候的麻黄、桂枝还要好吗?
古代治疗三时伤寒的方子:
生薑、蔥白、紫蘇,煮成汤喝出汗。
蔥白湯(《活人》):
生薑、帶根蔥白,水煎服用。
另一种方法:凡是感冒,就用带根蔥白煎汤,嚼生薑饮下去,出汗就会好。
傷寒易簡方仁齋
凡感冒風寒。連須蔥白(一握),生薑(五片),陳皮(一塊),細茶(一撮),白梅(一個),水煎熏頭目飲,蓋覆取汗。一方蔥白(一握),豆豉(半合),泡湯服之。一方紫蘇煎湯飲之。一方,卒無醫藥處,覺傷寒者,百沸湯飲之。少頃再飲,得微汗愈。
白話文:
傷寒易簡方仁齋
凡是感冒風寒,可以試試以下幾個簡單方法:
方法一: 取蔥白一把,生薑五片,陳皮一塊,細茶一小撮,白梅一個,用水煎煮,用藥蒸汽熏頭目,然後飲用湯汁,蓋好被子發汗。
方法二: 取蔥白一把,豆豉半合,泡水飲用。
方法三: 飲用紫蘇煎湯。
方法四: 緊急情況下,沒有藥物,感覺傷寒時,可以飲用百沸湯。過一會兒再喝一次,微微出汗即可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