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三 (9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三 (9)

1. 辨太陽病脈證治上第五

然不必仍謂桂枝去桂,使人岐惑,而苓朮並難用也。諸家但循文衍釋,未悉致飲之由,何致項強頭痛耶。夫飲者,水類。水聚則濕盛,因於風則相搏於太陽之經,而項則強,頭則痛矣。治宜海藏神術,合二陳,以去其表裡之邪。因其有似乎痙,而兼心下滿,故必祛風勝濕,庶胃氣行,三焦通,而水飲俱化。

傷寒脈浮,自汗出,小便數,心煩,微惡寒,腳攣急,反與桂枝湯,欲攻其表,此誤也,得之便厥。咽中干,煩躁,吐逆者,作甘草乾薑湯與之,以復其陽。若厥愈足溫者,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,其腳即伸。若胃氣不和,譫語者,少與調胃承氣湯。若重發汗,復加燒針者,四逆湯主之。

(脈浮自汗出,小便數,而惡寒者,陽氣不足也。心煩,腳攣急者,陰氣不足也。陰陽氣血俱虛,則不可發汗,若與桂枝攻表,則又損陽氣,故為誤也,得之便厥。咽中干,煩躁吐逆者,先作甘草乾薑湯,復其陽氣。得厥愈足溫,乃與芍藥甘草湯,益其陰血,則腳脛得伸。陰陽雖復,其有胃燥譫語,少與調胃承氣湯,微溏,以和其胃。

重發汗,為亡陽,加燒針,則損陰。《內經》曰:營氣微者,加燒針,則血不流行。重發汗,復燒針,是陰陽之氣大虛,四逆湯以復陰陽之氣。嗣真:發汗漏風,小便難,與自汗,小便數,二證相似。仲景恐人誤認,故重出一章以明之。首一證云:太陽病發汗,遂漏不止,其人惡風,小便難,四肢微急,難以屈伸,桂枝附子湯主之。蓋是因邪發汗,遂漏不止,乃服汗藥太過,非自汗也。

惡風者,餘邪未盡也。小便難,四肢急者,亡津液,筋失所養也。乃汗多亡陽,外虛經氣,病帶表邪,不在裡也。故宜附子溫經,桂枝解表,芍藥益血舒筋也。此一證云云,蓋是脈浮為虛也,汗自出,微惡寒者,陽虛無以衛外也。小便數,為下焦虛寒,不能制水也。心煩,為陰虛血少也。

腳攣急,乃血為汗奪,筋無以潤也。此初得病,便表裡俱虛,外無陽證,病不在表,是虛虛也,得之便厥。咽乾,煩躁,吐逆,為寒格而上也。故宜乾薑以溫里復陽,甘草、芍藥益其汗奪之血,然後可以復陰陽不足之氣。得腳伸後,或譫語者,由自汗,小便數,胃家先自津液乾燥,又服乾薑性熱之藥,以致陽明內結,譫語。然此非實邪大滿,故但用調胃承氣以調之。

原其芍藥甘草,乃是厥愈足溫後,專治兩脛攣急之藥,非正治脈浮自汗,便數之藥也。蓋嘗玩味而細繹焉。自常人觀之,豈不日自汗,小便數證,又無自利,遽用於姜溫之,以致燥結譫語,而又用大黃芒硝寒藥以解熱,似若失次。殊不知仲景之意,不患乎乾薑之熱,惟患乎正氣之虛,正氣之長,邪氣之所由消也。

白話文:

辨太陽病脈證治上第五

不過,不需要因此就認為應該把桂枝湯中的桂枝去掉,這會讓人產生困惑,而茯苓和白朮也難以使用。其他醫家只是依照文字表面解釋,沒有仔細探究產生水飲的原因,為什麼會導致脖子僵硬、頭痛呢?水飲,指的就是水類的物質。水液聚集就會導致濕氣過盛,如果又受到風邪侵襲,就會在太陽經脈相互搏擊,因此脖子會僵硬,頭會痛。治療上應該使用李東垣的海藏神術,配合二陳湯,來去除體表和體內的邪氣。因為這種情況有點像痙病,而且兼有心下滿悶的症狀,所以必須要祛風勝濕,這樣才能使胃氣運行,三焦通暢,水飲才能被化解。

如果傷寒的脈象是浮脈,又有自汗出、小便頻數、心煩、輕微怕冷、腿腳抽筋等症狀,反而給予桂枝湯想要發汗解表,這是錯誤的,這樣做會導致手腳冰冷。如果出現咽喉乾燥、煩躁、嘔吐的情況,應該用甘草乾薑湯來恢復陽氣。如果手腳冰冷的情況改善,手腳變溫,再用芍藥甘草湯來治療,腿腳抽筋的情況就會好轉。如果胃氣不和,出現胡言亂語的情況,可以稍微使用調胃承氣湯。如果再次發汗,又加上使用燒針療法,就要用四逆湯來治療。

(脈浮、自汗出、小便頻數、又怕冷,表示陽氣不足。心煩、腿腳抽筋,表示陰氣不足。陰陽氣血都虛弱,就不可以發汗。如果用桂枝湯來發汗解表,就會更加損耗陽氣,所以是錯誤的,這樣做會導致手腳冰冷。咽喉乾燥、煩躁、嘔吐,應該先用甘草乾薑湯來恢復陽氣。手腳冰冷的情況改善,手腳變溫後,再用芍藥甘草湯來補充陰血,腿腳才能伸直。即使陰陽恢復,如果出現胃腸燥熱、胡言亂語的情況,可以稍微使用調胃承氣湯,讓大便稍微溏瀉,來調和胃氣。)

再次發汗,會導致陽氣喪失,加上使用燒針療法,會損耗陰液。《內經》說:“營氣虛弱的人,如果使用燒針療法,會導致血液運行不暢。” 再次發汗,又使用燒針療法,是陰陽之氣都極度虛弱,需要用四逆湯來恢復陰陽之氣。徐嗣真認為:發汗後漏風,小便困難,和自汗出、小便頻數這兩個症狀相似。張仲景擔心人們誤認,所以又寫了一章來闡明。首先提到一個症狀:“太陽病發汗後,汗液不停,而且怕風,小便困難,四肢輕微拘急,難以彎曲伸展,應該用桂枝附子湯來治療。” 這主要是因為發汗太過導致汗液不停,是因為服用發汗藥過度,並不是自汗。

怕風,是因為體內還有殘餘的邪氣。小便困難,四肢拘急,是因為津液喪失,筋脈失去濡養。這是因為發汗過多導致陽氣虛弱,體表虛弱,經氣不足,病邪還在體表,不在體內。所以應該用附子來溫暖經脈,用桂枝來解表,用芍藥來益血舒筋。這裡說的“一個症狀”,指的是脈象浮,表示虛弱。自汗出、輕微怕冷,表示陽氣虛弱,不能夠衛護體表。小便頻數,表示下焦虛寒,不能控制水分。心煩,表示陰虛血少。

腿腳抽筋,是因為血液隨著汗液流失,筋脈失去滋潤。這是剛生病的時候,就出現了表裡都虛弱的情況,體表沒有陽證,病邪不在體表,是虛證,這樣做會導致手腳冰冷。咽喉乾燥、煩躁、嘔吐,是因為寒邪阻隔,導致氣機上逆。所以應該用乾薑來溫暖體內,恢復陽氣,用甘草、芍藥來補充因汗液流失的血液,這樣才能恢復陰陽不足之氣。腿腳伸直後,如果出現胡言亂語的情況,是因為自汗、小便頻數,導致胃腸津液乾燥,又服用了乾薑這種性熱的藥物,導致陽明內結,所以胡言亂語。但是這種情況並不是實邪大盛,所以只需要用調胃承氣湯來調和。

追溯芍藥甘草湯的作用,是在手腳冰冷的情況好轉,手腳變溫後,專門治療兩腿抽筋的藥,而不是直接治療脈浮、自汗、小便頻數的藥。應該仔細玩味並深入理解。從一般人的角度來看,自汗、小便頻數,又沒有腹瀉,就直接使用乾薑來溫熱,導致燥結、胡言亂語,然後又用大黃、芒硝這種寒涼的藥物來瀉熱,好像步驟錯亂。但是,張仲景的意思,不是害怕乾薑的熱性,而是擔心正氣虛弱,只要正氣能夠增強,邪氣自然就會消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