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四 (16)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四 (16)
1. 陰毒(即極寒證,作壞病陰毒解,非。)
正陽散(《活人》)
陰毒傷寒,張口出氣,面青舌黑,多睡,四肢冷,心下硬,身不熱,但頭上有汗,煩渴不止。附子(一兩,炮),乾薑(炮),甘草(炙,各二錢半),皂角(一錢,研),細為末,每二錢,水煎。
正元散
治傷寒如黨風寒吹著四肢,頭目百節疼痛,急服此。如人行五里許,再服,連服三次,汗出立瘥。若治陰毒,入退陰散半錢,同煎服。麻黃,半夏,陳皮,芍藥,肉桂,炮姜,熟附子,吳茱萸(炒),大黃,炙甘草(等分),上麻黃加一半,茱萸減一半,俱為末,每錢入生薑(三片)。棗(一枚)。
煎,熱服。以衣被蓋覆取汗。若是陰毒,不可用麻黃,致再出汗。
白朮散
陰毒心胸煩躁,四肢逆冷。白朮,細辛,附子(炮),桔梗,川烏(炮,各一兩),炮姜(五錢),細末,每二錢。水煎。
天雄散
天雄(炮),肉桂,厚朴(炒,各一兩),當歸,麻黃,白朮,半夏(炮,各五錢),橘皮,炮姜(各七錢半),川椒(二錢半,焙去汗),每五錢加姜(三片),棗(二枚),水煎溫服。未汗,再進。
附子散
熟附子(三分),半夏(洗),炮姜(各一錢),桂心,當歸,白朮(各五錢),每三錢加姜(二片),煎。
肉桂散
肉桂,良薑,白朮,厚朴,木香(各三錢),赤芍,陳皮,前胡,熟附子,當歸,人參(各一兩),吳茱萸(五錢),每四錢,生薑(三片),棗(三枚),水煎。
退陰散
兼治傷寒呃逆,服之便止。川烏,乾薑(等分),為粗末,炒令轉色,搗細末。每一錢入鹽少許,水煎溫服。
附子回陽散(良方)
陰毒傷寒,面青肢冷,臍腹㽲痛。附子(一枚,炮,搗末),每三錢,生薑汁、冷酒各半盞調服。再飲冷酒一盞,相次再進一服。良久,臍下如火,遍身和暖為度。
一方,川烏(水浸七日,切,曬乾用),遇患者,取研末(一錢),入鹽一匙,水煎服。能壓下陰毒,所注如豬血相似,未效,再進。
獨參湯
陰陽二毒不明,下藥錯誤欲死者。人參(一兩),水煎,冷頓服。名奪命散,傷寒昏沉,脈不出者最宜之。(健曰:病既陰陽二毒不明,藥誤欲死。當審其藥之故,與病之勢,以決寒熱、表裡、虛實,庶可投劑。非貿貿然即以獨參,為必能活人也。智者察之。
代灸塗臍膏
附子,蛇床子,馬藺子,吳茱萸,肉桂(等分),細末,以白麵(一匙),藥末(一匙),入生薑汁,煨成膏。攤貼臍下、關元、氣海處,自晚至曉。其力可代灸百壯,腹痛亦可用。又法用丁香,蓽菝,乾薑,牡蠣,燒灰放手心中,以津唾調如泥,掩其陰,至暖汗出愈。(健曰:此二法甚佳。)
白話文:
[陰毒(即極寒證,並非常說的毒素疾病。)]
[正陽散(出自《活人》)]
用於治療陰毒傷寒,症狀包括張口呼吸,面色發青,舌頭變黑,嗜睡,四肢冰冷,胸口有硬塊,身體不發熱,只有頭部有汗,不斷感到煩躁和口渴。所需藥材有炮製過的附子(約30克),炮製過的乾薑,炙過的甘草(各約7.5克),以及研磨過的皁角(約3克)。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取約6克,用水煎煮服用。
[正元散]
治療因風寒侵襲四肢,導致頭痛,全身關節疼痛的病症。如果立即服用此藥,就像行走五里路程後再服用,連續三次,會馬上出現汗出的療效。若要治療陰毒,可以加入半錢的退陰散一同煎煮服用。藥材包括麻黃,半夏,陳皮,芍藥,肉桂,炮薑,熟附子,炒過的吳茱萸,大黃,炙甘草(等量)。其中麻黃用量增加一半,吳茱萸減半,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時加入三片生薑和一顆棗。
[白朮散]
針對陰毒引起的心胸煩躁,四肢冰冷。所需藥材包括白朮,細辛,炮製過的附子,桔梗,炮製過的川烏(各約30克),炮薑(約15克)。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粉,每次取約6克,用水煎煮服用。
[天雄散]
所需藥材包括炮製過的天雄,肉桂,炒過的厚朴(各約30克),當歸,麻黃,白朮,炮製過的半夏(各約15克),橘皮,炮薑(各約22.5克),以及焙乾去汗的川椒(約7.5克)。每次取約15克的藥材,加入三片薑和兩顆棗,用水煎煮,溫熱服用。如果沒有出汗,可以再次服用。
[附子散]
所需藥材包括熟附子(約9克),洗淨的半夏,炮薑(各約3克),桂心,當歸,白朮(各約15克)。每次取約9克的藥材,加入兩片薑,煎煮服用。
[肉桂散]
所需藥材包括肉桂,良薑,白朮,厚朴,木香(各約9克),赤芍,陳皮,前胡,熟附子,當歸,人參(各約30克),以及炒過的吳茱萸(約15克)。每次取約12克的藥材,加入三片生薑和三顆棗,用水煎煮服用。
[退陰散]
除了治療陰毒,還可以緩解傷寒引起的打嗝,服用後即可停止。所需藥材包括川烏,乾薑(等量)。將藥材研磨成粗粉,炒至顏色改變,再研磨成細粉。每次取約3克,加入少量鹽,用水煎煮溫熱服用。
[附子回陽散(良方)]
適用於陰毒傷寒,面色發青,四肢冰冷,肚臍周圍劇烈疼痛。所需藥材為炮製過的附子(一個,研磨成末)。每次取約9克,加入薑汁和冷酒各半杯,調勻後服用。再喝一杯冷酒,接著再服用一次。一段時間後,肚臍下方會感覺像火一樣暖和,全身也會跟著暖和。
另一種方法是使用浸泡過七天的川烏,切成片並曬乾後研磨成末。遇到患者時,取約3克的藥末,加入一匙鹽,用水煎煮服用。能夠抑制陰毒,排出類似豬血的物質。如果效果不佳,可以再次服用。
[獨參湯]
對於陰毒和陽毒不明,因為用藥錯誤而瀕臨死亡的情況。所需藥材為人參(約30克),用水煎煮,冷卻後一次性服用。這個藥方又名奪命散,對於傷寒昏迷,脈搏微弱的情況非常適合。(健曰:疾病既然是陰毒和陽毒不明,用藥錯誤導致瀕死,應詳細審視用藥原因及病情發展,判斷寒熱、表裡、虛實,才能開出合適的藥方。不能盲目地認為獨參就一定能救命。聰明的人應該明白這一點。)
[代灸塗臍膏]
所需藥材包括附子,蛇牀子,馬藺子,吳茱萸,肉桂(等量)。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粉,加入一匙白麵粉和一匙藥末,再加入薑汁,煨成膏狀。將膏狀物敷在臍下、關元、氣海部位,從晚上到早上。這種膏狀物的力量可媲美一百次的艾灸,對腹痛也有療效。另一種方法是使用丁香,蓽菝,乾薑,牡蠣,燒成灰放入手中,用唾液調成泥狀,覆蓋在私密部位,直到感到溫暖和出汗,病情就會好轉。(健曰:這兩種方法非常好。)]
2. 瘥後復病
參胡三白湯
過經不解,人弱脈虛。人參(二錢),柴胡(一錢),白茯苓,白朮,白芍(各錢半),薑棗,煎。脈微弱,口乾心煩,加麥冬、五味子。陰虛火動遺精,加黃柏、知母、牡蠣;不得眠,加竹茹、棗仁。(健曰:此瘥後調理妙方,加減亦精。)
人參三白湯(仁齋)
發汗後,有表證不解,惡寒脈浮,桂枝湯和之。若人弱脈虛,以此湯加桂枝一錢。方見前發斑證內。汗再多者,黃耆建中湯。
竹葉湯(《千金》)
汗後表裡虛煩,不可攻,但當與此。竹葉(二把),半夏(半升),石膏,麥冬(各一升),人參,甘草(各二兩),生薑(四兩),粳米(半升),水煮米熟,頻飲之。
麥門冬湯(海藏)
勞復氣欲絕者用之,有起死回生之功。麥冬(一兩),甘草(一兩),粳米(半合),竹葉(五十片),水煎。不用石膏,以三焦無火熱也,加人參尤妙。(不能入口者,綿引滴口中。)
七味蔥白散(許仁則)
勞復食復甚者,一如傷寒初有此證,宜服。葛根(三合),新豉(半合),蔥白(半升),生薑(一合),乾地黃,麥冬(各三兩),勞水(以杓揚千遍者,四升),煎服,取汗。(健曰:按勞復,非外邪所感,豈宜大劑蔥豉發汗?食復必因停滯在中,何可地黃、麥冬膩膈?意見皆非,此方無足用也。)
補中益氣湯(東垣)
勞復發熱,氣高而喘,身熱而煩,四肢怠惰。人參(一錢),黃耆(二錢),白朮,陳皮,當歸,白芍,柴胡(各一錢),升麻,炙甘草(各五分),水煎。下元陰虛火動,或夢中失精,自汗煩熱,陰虛不足,必加黃柏、知母,以救腎水,再入麥冬、五味子;若宿食不消,心下痞,去人參、升麻,加黃連、枳實;不眠加棗仁、茯神、遠志;脈弱人虛倍人參;自汗盜汗倍黃耆;食少胃弱倍白朮;外感多倍柴胡。
內外有熱佐黃芩;有痰加橘皮、半夏,嘔吐並加竹茹;米食不化入麥芽、神麯;肉食不消,入生山楂、炒青皮;無熱下虛有寒,黃耆建中湯;虛甚,大建中湯、人參養榮湯。(健曰:此方加減得法。)
大病後補虛法《外臺》
取七歲以下五歲以上黃牛乳(一升),水(四升),煎至(一升),稍稍飲之。服十日佳。
白話文:
[病癒後再度生病]
參胡三白湯
若疾病過去一段時間後仍未康復,身體虛弱,脈象微弱。需用人參(二錢)、柴胡(一錢)、白茯苓、白朮、白芍(各錢半)與薑棗一同煎煮服用。若脈象更為虛弱,且口乾舌燥,心煩意亂,應加入麥冬、五味子。若是陰虛火旺導致的遺精,需加入黃柏、知母、牡蠣;若睡眠品質不佳,則加入竹茹、棗仁。(健認為:這是病癒後調理身體的好方子,其增減藥材的方式也很精準。)
人參三白湯(仁齋)
發汗後,仍有感冒症狀未解,畏寒且脈象浮動,應服用桂枝湯調和。如果身體虛弱,脈象虛弱,則需在此湯中加入桂枝(一錢)。詳情請參考前面的發斑證內文。若汗出量多,應使用黃耆建中湯。
竹葉湯(《千金》)
汗出後,若出現身心俱疲,不宜強攻,只應服用此湯。需使用竹葉(兩把)、半夏(半升)、石膏、麥冬(各一升)、人參、甘草(各二兩)、生薑(四兩)、粳米(半升),用水煮至米熟,頻繁飲用。
麥門冬湯(海藏)
勞累後,若感到氣息將竭,可使用此湯,有起死回生的效果。需使用麥冬(一兩)、甘草(一兩)、粳米(半合)、竹葉(五十片),用水煎煮。不需加入石膏,因為三焦無火熱現象,加入人參效果更佳。(若無法吞嚥,可用棉線吸吮後滴入口中。)
七味蔥白散(許仁則)
勞累後,或是飲食過度導致嚴重不適,如傷寒初起的症狀,應服用此方。需使用葛根(三合)、新豆豉(半合)、蔥白(半升)、生薑(一合)、乾地黃、麥冬(各三兩)、勞水(用杓子舀起反覆潑灑一千次的水,四升),煎煮服用,以促出汗。
補中益氣湯(東垣)
勞累後發燒,呼吸急促,全身熱躁,四肢乏力。需用人參(一錢)、黃耆(二錢)、白朮、陳皮、當歸、白芍、柴胡(各一錢)、升麻、炙甘草(各五分),用水煎煮。若是下元陰虛火旺,或是在夢中遺精,自汗且煩熱,陰虛不足,需加入黃柏、知母以滋腎水,再加入麥冬、五味子;若是消化不良,心下痞滿,應去掉人參、升麻,加入黃連、枳實;若失眠,加入棗仁、茯神、遠志;脈象虛弱,人體虛弱,人參加倍;自汗、盜汗,黃耆加倍;胃口差,胃部虛弱,白朮加倍;若有外感,柴胡加倍。
若體內有熱,則加入黃芩;若有痰,加入橘皮、半夏,同時伴有嘔吐,再加入竹茹;若米飯不易消化,加入麥芽、神麯;若肉類不易消化,加入生山楂、炒青皮;若無熱象,下虛且有寒,使用黃耆建中湯;若虛弱嚴重,使用大建中湯、人參養榮湯。(健認為:此方增減方式恰當。)
大病後補虛法《外臺》
需取五至七歲黃牛的乳汁(一升),加上水(四升),煮至剩下一升,慢慢飲用。服用十天效果最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