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三 (7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三 (7)

1. 辨太陽病脈證治上第五

與桂枝麻黃各半湯,小發其汗,以除表邪。宇泰:此論當分三段看。自首至寒少,為自初至今之證。下文皆防擬之辭,至欲愈,是不須治。至吐也,是宜溫之。至末,是小汗之,麻黃髮,桂枝止,一發一止,則汗不得大出矣。健曰:傷寒八九日,如瘧、脈微等證,雖屬過經不解,為將愈之候也。

成氏欲申說傳經之旨,而以九日為再經,謬矣。若至再經豈能得欲愈之脈證耶?所云六日傳遍三陰,已成下證,豈有復返三陽之表者乎?仲景再傳之旨,從《內經》一日一經之數,至第六日,則六經之病氣當解;如不解,則初太陽,而次陽明;陽明不解,則傳少陽,以及三陰,而證危矣。非謂六日至厥陰,七日復轉太陽,九日仍是少陽,為再經也。

其義已悉。前章觀子說約,而後卷名論詳剖。即此證既言不可汗吐下,又何以各半為劑耶,只與小柴胡,定能療之矣。)

太陽病,初服桂枝湯,反煩不解者,先刺風池、風府,卻與桂枝湯則愈。(煩,熱也。服桂枝湯後,當汗出而身涼和。若反煩不解者,風甚而未能散也。先刺風池、風府,以迎太陽之經,而泄風氣,後與桂枝湯,解散而愈。潔古:衛為陽,主表。陽維受邪,亦病在表。二穴,乃陽維之會,故服桂枝後,尚自汗發熱。

脈寸浮尺弱,反煩,為病在陽維,宜先針此二穴也。觀子:太陽,諸陽之長;陽維,諸陽之會。此不但病在太陽,而陽維亦病者,桂枝不能兼解陽維之邪,故服反煩。須瀉此二穴,而並治之,始愈。)服桂枝湯,大汗出,脈洪大者,與桂枝湯,如前法。若形如瘧,日再發者,汗出必解,宜桂枝二麻黃一湯。

(經曰:如服一劑,病證猶在,日當復作本湯服之。服桂枝湯汗出後,脈洪大者,病猶在也。若形如瘧,日再發者,邪氣客於營衛之間也,與桂技二麻黃一湯,解散營衛之邪。觀子:如瘧日再發,二三發者,寒熱隨作隨止也,邪氣更移,欲解之候也。其猶有流連營衛之間,而不即從汗去者,則一二各半湯,輕和之劑以調之。

既無餘邪不解之患,亦無發汗太過乏弊矣。)服桂枝湯,大汗出後,大煩渴不解,脈洪大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(大汗出,脈洪大,不渴,邪氣猶在表也,可更與桂枝湯;若大汗出,脈洪大而煩渴不解者,表裡有熱,不可更與桂枝湯,可與白虎加人參湯,以生津止渴,和表散熱。三陽曰:前條脈洪大者,不渴,此條脈洪大,而頒渴不解,故二湯不同。

觀子:白虎為陽明大熱而設,脈浮發熱無汗,邪猶在表也,故戒不可與。表證罷,渴欲飲水,里有大熱,明矣,故與之。若大渴乾燥而煩,表裡俱熱,及口燥渴,心煩,二證,熱氣炎灼,焦膈已甚,雖有惡風微惡寒之證,直須與之,不可謂猶有表不解也。況惡風曰時時,惡寒曰背微惡,與但在表者自異也。

白話文:

辨太陽病脈證治上第五

這個用桂枝湯和麻黃湯各一半的藥方,稍微發汗,是為了去除體表的邪氣。宇泰認為,這段文字應該分成三部分來看。從開頭到「寒少」的部分,講的是從生病到現在的症狀。下面的文字都是預防性的說法,到「欲愈」的時候,表示不需要治療。「至吐也」是指應該用溫藥。「至末」是指用小汗的方法,麻黃負責發汗,桂枝負責止汗,一發一止,汗就不會出太多了。健認為,傷寒八九天,如果出現像瘧疾一樣的症狀、脈搏微弱等情況,雖然屬於病程延後沒好,但也是快要痊癒的徵兆。

成氏想要解釋經脈傳病的道理,用九天來表示病氣再次傳經,這是錯的。如果病氣真的再次傳經,怎麼可能出現快要痊癒的脈象和症狀呢?他說的六天病氣傳遍三陰,已經是下焦的病症了,怎麼可能又回到三陽的體表呢?仲景再次傳經的說法,是根據《內經》一天傳一經的說法,到第六天,六經的病氣應該都解了;如果沒有解,那就是從太陽經開始,接著傳到陽明經;陽明經沒有解,就傳到少陽經,然後到三陰經,病情就很危險了。而不是說六天到厥陰經,七天又回到太陽經,九天又是少陽經,這樣再次傳經。

這個道理已經很清楚了。前面的章節觀子說的比較簡單,後面的章節詳細分析了。這個證狀既然說了不能用發汗、催吐、瀉下的方法,那為什麼又要用各半的藥方呢?只要用小柴胡湯,一定能治好這個病了。

太陽病,剛開始服用桂枝湯,反而出現煩躁不安沒有好轉的情況,應該先針刺風池穴、風府穴,然後再給予桂枝湯才能治好。(煩,指的是發熱。服用桂枝湯後,應該會出汗並且身體涼快下來。如果反而煩躁不安沒有好轉,說明風邪很盛,沒有被驅散。先針刺風池穴、風府穴,是為了疏通太陽經,洩出風氣,然後再服用桂枝湯,就能解散邪氣而痊癒。潔古認為,衛氣是陽氣,負責保護體表。陽維受到邪氣侵襲,也是體表的病症。風池穴和風府穴是陽維脈的交會處,所以服用桂枝湯後,仍然會自汗發熱。

脈象寸部浮,尺部弱,反而煩躁不安,是因為病在陽維脈,應該先針刺這兩個穴位。觀子認為,太陽經是諸陽經的首領;陽維脈是諸陽經交會的地方。這不僅是太陽經有病,陽維脈也有病,桂枝湯不能同時解除陽維脈的邪氣,所以服用後反而會煩躁不安。必須洩掉這兩個穴位的邪氣,同時治療,才能痊癒。)服用桂枝湯,大量出汗,脈搏洪大的,可以繼續服用桂枝湯,像之前一樣。如果像瘧疾一樣,每天發作兩次,出汗後就會好轉,應該服用桂枝二麻黃一湯。

(《經》上說:如果服用一劑藥,病情仍然存在,每天應該重複服用這個藥方。服用桂枝湯出汗後,脈搏仍然洪大,說明病還沒有好。如果像瘧疾一樣,每天發作兩次,說明邪氣侵犯了營衛之間,應該服用桂枝二麻黃一湯,解散營衛之間的邪氣。觀子認為,像瘧疾一樣每天發作兩次或三次,寒熱隨之而來隨之停止,是邪氣不斷轉移,快要痊癒的徵兆。邪氣還在營衛之間流連,沒有馬上隨著汗液排出,可以用一二各半湯這種比較溫和的藥方來調和。

這樣既不會有邪氣沒有解除的隱患,也不會因為發汗太過而導致虛弱。)服用桂枝湯,大量出汗後,仍然非常煩渴沒有好轉,脈搏洪大的,應該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。(大量出汗,脈搏洪大,但不口渴,說明邪氣還在體表,可以繼續服用桂枝湯;如果大量出汗,脈搏洪大,而且煩渴沒有好轉,說明體表和體內都有熱,不能再用桂枝湯,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,來滋生津液、止渴,調和體表、散熱。三陽認為:前面說的脈搏洪大但不口渴,這條說的脈搏洪大而且煩渴沒有好轉,所以用的藥方不同。

觀子認為:白虎湯是針對陽明經大熱而設的,脈浮發熱沒有出汗,說明邪氣還在體表,所以告誡不能用。等到表證解除,出現口渴想喝水,說明體內有大熱,所以要用白虎加人參湯。如果非常口渴乾燥而且煩躁,說明體表和體內都有熱,以及口乾舌燥、心煩等情況,這兩種情況,熱氣很盛,已經很嚴重,即使有怕風、輕微怕冷的症狀,也要直接用白虎加人參湯,不能認為還有體表沒有解除。況且怕風是時不時的,怕冷是背部輕微的,和單純的體表症狀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