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四 (13)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四 (13)
1. 吐血
柏皮湯(《活人》)
熱毒入深吐血。柏皮(三錢),黃芩,黃連(各錢半),水煎,入阿膠服。
河間地黃散
熱鬱衄血,或吐,或咯。柴胡,黃芩,黃連,天冬,白芍,枸杞子,地骨皮,黃耆,生地,熟地,甘草(等分),水煎。下血,加地榆。(健按:此方為雜病勞欲陰虛吐血者設,非傷寒邪熱動經吐衄之劑。投之必增其熱,而有迷悶之患。即或去血過多,何如人參白虎加紫草、茜根之妙也。)
四生丸
吐血陽乘於陰,血熱妄行者。生荷葉,生艾葉,生柏葉,生地黃(等分),水煎。(健曰:此亦雜病之方。)
三黃補血湯(東垣)
白芍(二錢),地黃(錢二分),熟地,川芎(各八分),當歸,柴胡(各六分),黃耆,丹皮,升麻(各四分),水煎。(健按:此亦雜病方法。若傷寒吐血,乃邪熱迫之而出,升、柴、川芎,上升之藥,熟地、黃耆,膩補之品,皆當禁也。可擅用乎?夫傷寒吐血,其故有二:一因於表未得汗,邪郁陽明而致吐者,猶如鼻衄之紅汗,吐出反身涼而脈靜無害也。
一因陽邪熱傷陰血,動經而致吐者,當審多少輕重,如熱勢熾盛,吐之不止,須三黃、石膏、大青清熱解肌,紫草、茜根、茅根、童便涼血止化,人參、當歸保正除邪,始為切當。若從以二地等滋補為事,予經見頗多,其變甚速。蓋藥性沉滯,無化邪瀉熱之功,反多壅塞之力耳。
)
麻黃人參芍藥湯(東垣)
麻黃(去外寒),白芍,黃耆(實表益衛),炙甘草(補脾,各一錢),桂枝(溫經補虛),當歸(和血養血,各五分),五味子(安肺氣,五粒),麥冬(保肺氣),人參(益三焦元氣不足,而實其表,各三分),水煎熱服。(健按:此方或因胃氣虛,而惡寒懶倦吐血,非邪熱動經火毒內迫者,庶可用之。)
麥冬飲子
治吐血,久不愈。黃耆(一錢),麥冬,歸身,生地,人參(各一錢),五味子(廿粒),水煎。或兼刺氣街血出,愈。
白話文:
[吐血]
[柏皮湯(《活人》)]
若是因為熱毒深入導致的吐血,可用柏樹皮三錢、黃芩和黃連各錢半,用水煎煮後,加入阿膠服用。
[河間地黃散]
對於熱鬱導致的鼻血、吐血或咯血,可用柴胡、黃芩、黃連、天冬、白芍、枸杞子、地骨皮、黃耆、生地、熟地和甘草(等量),用水煎煮。若是下血,則需加地榆。
注意:此方主要適用於由雜病、勞損或陰虛導致的吐血,而非因傷寒邪熱引發的出血。若誤用,可能加重病情,產生混亂和悶熱感。如果失血過多,應考慮使用人參白虎加紫草、茜根的配方。
[四生丸]
對於因血熱妄行導致的吐血,可用生荷葉、生艾葉、生柏葉和生地黃(等量),用水煎煮。
[三黃補血湯(東垣)]
可用白芍二錢、地黃錢二分、熟地、川芎各八分、當歸、柴胡各六分、黃耆、丹皮、升麻各四分,用水煎煮。
[麻黃人參芍藥湯(東垣)]
可用麻黃(去除外寒)、白芍、黃耆(固表益衛)、炙甘草(補脾)、桂枝(溫經補虛)、當歸(和血養血)、五味子(安肺氣)、麥冬(保肺氣)、人參(益三焦元氣不足,固表),各依指定份量,用水煎煮,熱服。
[麥冬飲子]
適用於長期未能痊癒的吐血,可用黃耆一錢、麥冬、當歸、生地、人參各一錢、五味子二十粒,用水煎煮。或者同時進行氣街部位的放血治療,效果更佳。
2. 下血,瘀血
當歸活血湯(節庵)
無頭疼惡寒,止身熱發渴,小便利,大便黑,出語無倫,此內傳心脾二經,使人昏迷沉重,名挾血,如見祟證。當歸,生地,紅花,人參,甘草,赤芍,乾薑,桃仁,桂心,枳殼,柴胡,生薑(一片),水煎。(健按:此方虛中帶補,實中兼瀉,乃是消瘀之劑,非治下血之藥。)
桃仁承氣對子(節庵)
即桃仁承氣湯加減。桃仁,桂枝,大黃,芒硝,柴胡,芍藥,當歸,青皮,枳實,甘草(炙),生薑(三片(,水煎。
(仲醇:)陽明病,下血譫語,但頭汗出,熱入血室也。葛根荊芥(各三錢),黃芩,丹皮(各錢半),地黃(二錢),麥冬(五錢),濃煎,對童便飲。
白話文:
[對於出血,瘀血]
(當歸活血湯)
若患者沒有頭痛或感到寒冷,只有身體發熱、口渴,小便順暢,大便黑色,言語紊亂不清,這表明疾病已影響到心臟和脾臟,導致患者精神混亂、身心疲憊,這種情況被稱為「挾血」,類似於被邪靈纏繞的症狀。治療此病的藥方有:當歸、生地、紅花、人參、甘草、赤芍、乾薑、桃仁、桂心、枳殼、柴胡、生薑(一片),將這些材料用水煎煮服用。
(桃仁承氣對子)
這是從桃仁承氣湯調整而來的配方。包括桃仁、桂枝、大黃、芒硝、柴胡、芍藥、當歸、青皮、枳實、甘草(炒過)、生薑(三片)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(仲醇的說法)如果患者患有陽明病,出現下血並伴有妄語,僅頭部出汗,這表明熱度已經進入血液。治療這種病症的藥方有:葛根、荊芥(各三錢)、黃芩、丹皮(各錢半)、地黃(二錢)、麥冬(五錢),濃煎後,加入童子尿一同服用。
3. 發黃
商陳茯苓湯(韓氏)
發黃煩躁而渴,小便不利。茵陳蒿湯加豬苓,茯苓,滑石,桂,當歸(健曰:發黃每多熱,桂不可浪用。)
茵陳橘皮湯
發黃煩躁,喘嘔不渴。本湯加白朮,陳皮,茯苓,半夏,生薑,水煎。
茵陳附子湯
發黃四肢遍身冷。本湯加附子,炙甘草。
茵陳四逆湯
發黃肢體逆冷,腰以上自汗。本湯加附子,乾薑炙甘草。
商陳姜附湯
發黃冷汗不止。本湯加附子,乾薑,煎。
商陳茱萸湯
發黃,服前姜附藥,未已,脈尚遲。本湯加吳茱萸,附子,乾薑,木通,當歸。(健按:以上各方,皆屬陰黃而設。蓋因脾虛,寒濕之氣為病故也。若陽黃濕熱偏盛者,毫釐不可用。)
五冬加茵陳湯(《活人》)
發黃,渴而小便不利。本湯十分,五苓散五分,每三錢,水調,日三服。一方,以茵陳濃煎湯,調五苓散二錢,服。
理中加茵陳湯
傷冷中寒,脈弱氣虛,變為陰黃。理中湯加茵陳煎服。
茵陳湯
茵陳,山梔,黃柏,黃芩,膽草,柴胡,升麻(各一錢),大黃(炒,二錢),水煎。
茅根湯
發黃,遍身如金。茅根,梔子,茵陳蒿,地骨皮,甘草(等分),生薑(三片),豆豉(七粒),水煎。
瓜蒂散
寒濕發黃。瓜蒂(二錢),丁香(一錢),赤小豆(五分),粟米(四十九粒),細末。每夜搐鼻中,取下黃水。
(仲醇:)用防風,葛根,蒼朮,桔梗,陳皮,甘草,生薑,茵陳,煎服。取微汗。
(《衍義》:)一僧傷寒發汗不澈,有留熱,身面皆黃,期年不效。用茵陳,梔子(各五錢),秦艽,升麻(各二錢),每末(三錢),水煎服。
谷疸丸(《濟生》)
苦參(三兩),膽草(一兩),牛膽(一個),細末二味。膽汁入少煉蜜為丸梧子大,生薑、甘草煎湯下五十丸。
(仲醇:)陽明病無汗,小便不利,心中懊憹,當發黃。梔子,麥冬,豆豉,大劑濃煎服。如見身黃,急加茵陳為君;痞氣發黃,半夏瀉心湯加茵陳、枳實;小便難者,茵陳五苓散加山梔;結胸發黃,陷胸湯加茵陳;內傷發黃,調中湯加茵陳,逆冷加附子。陰證發黃,脈沉遲,肢冷氣促,或陰極發躁,輕者理中,重者四逆,俱加茵陳。
白話文:
[黃疸]
韓氏的商陳茯苓湯:用於治療黃疸煩躁口渴,小便不順的情況。在茵陳蒿湯中加入豬苓,茯苓,滑石,桂枝,當歸。但需注意,黃疸多因熱毒,使用桂枝需謹慎。
茵陳橘皮湯:適用於黃疸煩躁,喘息嘔吐但不渴的情況。在原方中加入白朮,陳皮,茯苓,半夏,生薑,用水煎煮。
茵陳附子湯:用於治療黃疸四肢及全身冰冷。在原方中加入附子,炙甘草。
茵陳四逆湯:適用於黃疸肢體冰冷,腰以上部位自汗的情況。在原方中加入附子,乾薑,炙甘草。
商陳薑附湯:用於治療黃疸冷汗不止。在原方中加入附子,乾薑,煎煮服用。
商陳茱萸湯:適用於黃疸,服用前藥後病情未改善,脈搏仍緩慢的情況。在原方中加入吳茱萸,附子,乾薑,木通,當歸。
五冬加茵陳湯:用於治療黃疸,口渴且小便不順。此湯十分,五苓散五分,每次服用三錢,每日三次。另一方,以濃煎的茵陳湯調和二錢五苓散服用。
理中加茵陳湯:用於治療受寒,脈弱氣虛,轉變為陰性黃疸。在理中湯中加入茵陳煎煮服用。
茵陳湯:茵陳,山梔,黃柏,黃芩,膽草,柴胡,升麻各一錢,大黃炒至二錢,用水煎煮。
茅根湯:用於治療黃疸,全身呈現金色。茅根,梔子,茵陳蒿,地骨皮,甘草等分,生薑三片,豆豉七粒,用水煎煮。
瓜蒂散:用於治療寒濕導致的黃疸。瓜蒂二錢,丁香一錢,赤小豆五分,粟米四十九粒,細磨成粉。每晚用其刺激鼻腔,使黃色分泌物流出。
防風,葛根,蒼朮,桔梗,陳皮,甘草,生薑,茵陳煎煮服用,可促進微微出汗。
有一僧侶患黃疸一年未愈,使用茵陳,梔子各五錢,秦艽,升麻各二錢,每日服用三錢,用水煎煮。
苦參三兩,膽草一兩,牛膽一個,細磨成粉,加入膽汁和少量煉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,以生薑、甘草煎煮的湯藥送服五十丸。
對於陽明病無汗,小便不順,心中鬱悶,預示黃疸的情況,可使用梔子,麥冬,豆豉大量濃煎服用。如發現黃疸,應立即將茵陳作為主藥;如黃疸伴隨痞氣,可在半夏瀉心湯中加入茵陳、枳實;小便困難時,可在茵陳五苓散中加入山梔;結胸導致的黃疸,可用陷胸湯加茵陳;內傷導致的黃疸,可用調中湯加茵陳,若伴有四肢逆冷,可再加入附子。對於陰性黃疸,脈象沉遲,四肢冰冷,氣息短促,或極度躁動的情況,輕症可用理中湯,重症則需使用四逆湯,均需加入茵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