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三 (6)
《傷寒直指》卷三 (6)
1. 辨太陽病脈證治上第五
四肢者,諸陽之本。四肢微急,難以屈伸者,亡陽而脫液也。《針經》曰:液脫者,骨屬屈伸不利,與桂枝加附子湯,以溫經復陽。)太陽病,下之後,脈促胸滿者,桂枝去芍藥湯主之。若微惡寒者,去芍藥,方中加附子湯主之。(脈來數時一止,復來者,名曰促。促為陽盛,則不因下後而脈促者也。
此下後脈促,不得為陽盛矣。太陽病,下之,脈促,不結胸者,此為欲解。此下之後,脈促,而復胸滿,則不得為欲解。由下後之陽虛,表邪漸入,而客於胸中也。與桂枝湯以散客邪,通行陽氣。芍藥益陰,陽虛非所宜,故去之。陽氣己虛,若更加之微惡寒,則必當溫劑以散之,故加附子。
《活人》:芍藥味酸,脈促胸滿,恐成結胸,故去芍藥,單用辛甘之味,發散毒氣也。健曰:脈促胸滿,已屬裡熱下證,此不言他故,而言下後脈促胸滿,是不應下而誤下之也。誤下之,則邪從內陷,裡熱更深。故脈至促,而胸至滿矣。若進桂枝加附,夫乃以熱濟熱,吾斯未信也。
謂其微惡寒而去芍,亦非。殊下思脈促者,熱邪內結,營血大傷,衛氣不能外衛,故覺惡寒。《經》所謂大熱在內,大寒必伏於外,豈特微惡者哉!與陽虛表弱者不同論也。若用此湯,勢必助虐,其禍叵測,況病情脫略,非仲景原文。仲景雖西北人,然病機有一定之理,如此法,恐難遵信也。
前輩隨文敷衍,茲不得不辨,如驗舌胎焦乾芒刺,則是調胃承氣證。如胸胃拒按,則是小陷胸證,未可遂投熱劑,以致毫釐千里,且傷寒而至脈促,裡熱己極,亦危候矣。)
太陽病,得之八九日,如瘧狀,發熱惡寒,熱多寒少,其人不嘔,清便欲自可,一日二三度發,脈微緩者,為欲愈也。脈微而惡寒者,此陰陽俱虛,不可更發汗,更下更吐也。面色反有熱色者,未欲解也,以其不能得小汗出,身必發癢,宜桂枝麻黃各半湯。(傷寒八九日,則邪傳再經,又遍三陽,欲傳三陰之時也。
傳經次第,則三日傳遍三陽,至四日,陽去入陰,不入陰者,為欲解。其傳陰經第六日、傳遍三陰、為傳經盡而當解。其不解,傳為再經者,至九日又遍三陽,陽不傳陰則解。如瘧,發作有時也。寒多者,為病進;熱多者,為病退。經曰:厥少熱多,其病為愈;寒多熱少,陽氣退,故為進也。
今雖發熱惡寒,而熱多寒少,為陽氣勝,而邪氣少也。里不和者,嘔而利,今不嘔,清便自調者,里和也。寒熱間日發者,邪氣深也。日一發者,邪氣復常也。日再發者,邪氣淺也。日二三發者,邪氣微也。《內經》曰:大則邪至,小則平。言邪甚,則脈大,邪少,則脈微。
今日數多,而脈微緩者,是邪氣微緩也,故云欲愈。脈微而惡寒者,表裡俱虛也。陽表也,陰里也。脈微為裡虛,惡寒為表虛。以表裡俱虛,故不可更發汗,更下,更吐也。陰陽俱虛,則面色清白,反有熱色,表未解也。熱色,為赤色,得小汗則和,不得汗則邪氣不能外散皮膚,而為癢也。
白話文:
四肢是所有陽氣的根本。四肢稍微僵硬,難以彎曲伸展,這是陽氣衰竭,體液大量流失的現象。《針經》說:體液流失的人,骨骼關節活動不靈活,可以用桂枝加附子湯來溫暖經脈,恢復陽氣。
太陽病,使用攻下法後,如果出現脈搏加快且胸悶的症狀,可以用桂枝去芍藥湯治療。如果還稍微怕冷,則去除芍藥,在原方中加入附子來治療。(脈搏忽快忽停,停頓後又繼續跳動,稱為「促」。脈促通常代表陽氣過盛,所以並非因為攻下而導致脈促。)
這裡說的攻下後出現脈促,不能歸因於陽氣過盛。太陽病,使用攻下法後,如果出現脈促,但沒有胸部結塊的症狀,表示病情正在好轉。如果攻下後出現脈促,而且又胸悶,就不能說是病情好轉,而是因為攻下後陽氣虛弱,表邪逐漸進入體內,停留在胸部。此時用桂枝湯來疏散停留在胸部的邪氣,使陽氣運行通暢。芍藥有滋陰作用,陽氣虛弱的情況下不適合使用,所以要去除。如果陽氣已經虛弱,又加上稍微怕冷的症狀,就必須使用溫熱藥物來驅散寒邪,因此要加入附子。
《活人》認為:芍藥味酸,脈促胸悶,擔心會形成胸部結塊,所以去除芍藥,單純使用辛甘味道的藥物,來發散毒氣。健先生說:脈促胸悶,已經屬於體內有熱的攻下證候,這裡不說其他原因,而說成是攻下後脈促胸悶,這是因為不該攻下而誤用了攻下法。誤用攻下法,邪氣就會從體表向內侵入,導致體內熱邪更深。所以脈搏才會加快,而胸部才會感到更加悶脹。如果此時使用桂枝加附子湯,無疑是用熱藥來治療熱病,我對這種說法不太相信。
認為因為稍微怕冷就去除芍藥的說法也不正確。仔細思考脈促的原因,是熱邪內結,導致體內營血嚴重損傷,衛氣無法保護體表,所以才會感到怕冷。《經》說:「體內大熱,體表必有寒象」,豈止是稍微怕冷而已!這和陽虛體弱的症狀不同。如果使用桂枝加附子湯,勢必會助長邪氣,造成無法預測的後果,而且病情描述有偏差,並非仲景原文。仲景雖然是西北人,但病機有其一定的道理,像這樣的方法,恐怕難以遵循。
前輩們只是按照字面意思敷衍,我不得不加以辨析,如果發現舌苔焦黃乾燥有芒刺,這是調胃承氣湯證。如果胸腹部拒絕按壓,這是小陷胸湯證,不可以貿然使用溫熱的藥物,以免造成嚴重的後果。而且傷寒導致脈搏加快,說明體內熱邪已經極盛,這是危險的徵兆。
太陽病,病程來到八九天,如果出現類似瘧疾的症狀,發熱怕冷,但發熱的時間長,怕冷的時間短,病人沒有嘔吐,大便能正常排出,一天發作兩三次,脈搏微弱和緩,表示病情正在好轉。如果脈搏微弱且怕冷,這是陰陽兩虛的表現,不可以再使用發汗、攻下、或催吐的方法治療。如果臉色反而發紅,表示病情還沒有好轉,因為無法出微汗,身體必定會發癢,應該使用桂枝麻黃各半湯來治療。(傷寒病程八九天,邪氣已經傳遍三陽經,快要傳入三陰經了。)
邪氣傳經的順序是,三天傳遍三陽經,到第四天,陽氣衰退而邪氣進入陰經。如果沒有進入陰經,表示病情正在好轉。傳入陰經第六天,邪氣傳遍三陰經,表示傳經結束,病情應當好轉。如果沒有好轉,邪氣又傳回三陽經,到了第九天又傳遍三陽經,陽氣不傳入陰經就表示病要好了。像瘧疾一樣,發作時間有規律。怕冷時間長,表示病情加重;發熱時間長,表示病情減輕。《經》說:四肢厥冷但發熱時間長,表示病要好了;怕冷時間長發熱時間短,表示陽氣衰退,病情加重。
現在雖然發熱怕冷,但發熱時間長,怕冷時間短,表示陽氣旺盛,而邪氣衰弱。腸胃如果不好,會出現嘔吐或腹瀉,現在沒有嘔吐,大便也能正常排出,表示腸胃功能正常。寒熱交替發作,表示邪氣深入體內。一天發作一次,表示邪氣恢復正常。一天發作兩次,表示邪氣比較淺。一天發作兩三次,表示邪氣非常微弱。《內經》說:邪氣強盛,脈搏就大;邪氣微弱,脈搏就小。
今天發作次數多,但脈搏微弱和緩,是邪氣變得微弱的現象,所以說病情正在好轉。脈搏微弱且怕冷,是表裡都虛的表現。陽氣在體表,陰氣在體內。脈搏微弱表示體內虛弱,怕冷表示體表虛弱。因為表裡都虛,所以不可以再使用發汗、攻下、或催吐的方法治療。陰陽兩虛,臉色會比較蒼白,如果反而發紅,表示表邪還沒有解除。臉色發紅,是指紅色,能出微汗,病情就會好轉。如果不出汗,邪氣就無法通過皮膚散發出去,而導致身體發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