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四 (13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四 (13)

1. 吐血

柏皮湯(《活人》)

熱毒入深吐血。柏皮(三錢),黃芩,黃連(各錢半),水煎,入阿膠服。

河間地黃散

熱鬱衄血,或吐,或咯。柴胡,黃芩,黃連,天冬,白芍,枸杞子,地骨皮,黃耆,生地,熟地,甘草(等分),水煎。下血,加地榆。(健按:此方為雜病勞欲陰虛吐血者設,非傷寒邪熱動經吐衄之劑。投之必增其熱,而有迷悶之患。即或去血過多,何如人參白虎加紫草、茜根之妙也。)

白話文:

柏皮湯(《活人書》)

熱毒深入體內導致吐血。柏皮(三錢),黃芩,黃連(各一錢半),用水煎煮,加入阿膠服用。

河間地黃散

熱鬱導致鼻血不止,或吐血,或咯血。柴胡,黃芩,黃連,天冬,白芍,枸杞子,地骨皮,黃耆,生地,熟地,甘草(等分),用水煎煮。若有血便,加入地榆。(按:此方適用於因勞欲過度導致陰虛吐血者,不適用於因傷寒邪熱動經而導致的吐血。使用此方可能會加重熱氣,導致神志不清。即使出血過多,也不如人參白虎湯加紫草、茜根這類藥方效果好。)

四生丸

吐血陽乘於陰,血熱妄行者。生荷葉,生艾葉,生柏葉,生地黃(等分),水煎。(健曰:此亦雜病之方。)

三黃補血湯(東垣)

白芍(二錢),地黃(錢二分),熟地,川芎(各八分),當歸,柴胡(各六分),黃耆,丹皮,升麻(各四分),水煎。(健按:此亦雜病方法。若傷寒吐血,乃邪熱迫之而出,升、柴、川芎,上升之藥,熟地、黃耆,膩補之品,皆當禁也。可擅用乎?夫傷寒吐血,其故有二:一因於表未得汗,邪郁陽明而致吐者,猶如鼻衄之紅汗,吐出反身涼而脈靜無害也。

白話文:

四生丸

吐血是陽氣勝過陰氣,血液過熱、亂行所致。生的荷葉、生的艾葉、生的柏葉、生地黃(等量),水煎服用。(增益的說法:這也是治療雜病的方劑。)

三黃補血湯(出自東垣)

白芍(二錢),地黃(錢二分),熟地、川芎(各八分),當歸、柴胡(各六分),黃耆、丹皮、升麻(各四分),水煎服用。(增益的按語:這也是治療雜病的方法。如果傷寒吐血,是因為邪熱逼迫所致,升麻、柴胡、川芎都是上升性質的藥物,熟地、黃耆是滋膩補益的藥物,都應該禁止使用。難道可以擅自使用嗎?傷寒吐血的原因有兩個:一是因為外感未得汗,邪氣鬱結於陽明經而導致吐血,就像鼻衄流出紅色的汗,吐出後身體反而涼快,脈搏平穩而無害;

一因陽邪熱傷陰血,動經而致吐者,當審多少輕重,如熱勢熾盛,吐之不止,須三黃、石膏、大青清熱解肌,紫草、茜根、茅根、童便涼血止化,人參、當歸保正除邪,始為切當。若從以二地等滋補為事,予經見頗多,其變甚速。蓋藥性沉滯,無化邪瀉熱之功,反多壅塞之力耳。

麻黃人參芍藥湯(東垣)

麻黃(去外寒),白芍,黃耆(實表益衛),炙甘草(補脾,各一錢),桂枝(溫經補虛),當歸(和血養血,各五分),五味子(安肺氣,五粒),麥冬(保肺氣),人參(益三焦元氣不足,而實其表,各三分),水煎熱服。(健按:此方或因胃氣虛,而惡寒懶倦吐血,非邪熱動經火毒內迫者,庶可用之。)

白話文:

由於陽氣邪熱損傷陰血,導致經脈氣血運行不順而嘔吐的話,應評估嘔吐的輕重程度。如果熱勢猛烈,嘔吐不止,則需要使用三黃、石膏、大青等清熱解毒的藥物;紫草、茜根、茅根、童便等清熱涼血止血的藥物;人參、當歸等補益正氣驅邪的藥物,纔是恰當的治療方法。如果只用地黃等滋補藥物,根據我的臨牀經驗來看,病情變化會十分快速。因為滋補藥物性質沉滯,沒有化解邪熱的作用,反而容易阻礙氣血運行。

麻黃人參芍藥湯(東垣方)

麻黃(祛除外寒)、白芍、黃耆(益氣固表)、炙甘草(補脾),各一錢;桂枝(溫經補虛)、當歸(補血養血),各五分;五味子(安肺氣),五粒;麥冬(補肺氣),人參(益氣固表),各三分。水煎後熱服。(說明:本方適用於因胃氣虛弱,出現惡寒、倦怠、嘔吐等症狀,而非陽邪熱盛、火毒內侵所致者。)

麥冬飲子

治吐血,久不愈。黃耆(一錢),麥冬,歸身,生地,人參(各一錢),五味子(廿粒),水煎。或兼刺氣街血出,愈。

白話文:

治療吐血癥狀,如果長期沒有好轉,可以使用這個方劑:黃耆 1 錢、麥冬、歸身、生地、人參 各 1 錢、五味子 20 粒,用水煮沸後服用。或者也可以同時針灸刺激氣街穴,讓出血停止。

2. 下血,瘀血

當歸活血湯(節庵)

無頭疼惡寒,止身熱發渴,小便利,大便黑,出語無倫,此內傳心脾二經,使人昏迷沉重,名挾血,如見祟證。當歸,生地,紅花,人參,甘草,赤芍,乾薑,桃仁,桂心,枳殼,柴胡,生薑(一片),水煎。(健按:此方虛中帶補,實中兼瀉,乃是消瘀之劑,非治下血之藥。)

白話文:

當歸活血湯(節庵)

症狀: 如果病人沒有頭痛、惡寒,卻有發熱、口渴、小便頻數、大便黑色、說話語無倫次等症狀,這就說明病邪已經侵入心脾二經,導致昏迷沉重,稱為「挾血」,類似中邪的表現。

藥方:

  • 當歸
  • 生地
  • 紅花
  • 人參
  • 甘草
  • 赤芍
  • 乾薑
  • 桃仁
  • 桂心
  • 枳殼
  • 柴胡
  • 生薑(一片)

將上述藥材用水煎服。

註解: 此方兼具補虛與瀉實之效,屬於消散瘀血的藥方,並不是治療下血的藥物。

桃仁承氣對子(節庵)

即桃仁承氣湯加減。桃仁,桂枝,大黃,芒硝,柴胡,芍藥,當歸,青皮,枳實,甘草(炙),生薑(三片(,水煎。

(仲醇:)陽明病,下血譫語,但頭汗出,熱入血室也。葛根荊芥(各三錢),黃芩,丹皮(各錢半),地黃(二錢),麥冬(五錢),濃煎,對童便飲。

白話文:

桃仁承氣對子(節庵)

此方源於桃仁承氣湯,加减而成。方藥組成:桃仁、桂枝、大黃、芒硝、柴胡、芍藥、當歸、青皮、枳實、甘草(炙)、生薑(三片),水煎服。

(仲醇注):陽明病患者,出現下血神志不清,但頭部卻出汗,這是熱邪入侵血室所致。宜用葛根、荊芥(各三錢)、黃芩、丹皮(各錢半)、地黃(二錢)、麥冬(五錢),濃煎後,用童子尿調服。

3. 發黃

商陳茯苓湯(韓氏)

發黃煩躁而渴,小便不利。茵陳蒿湯加豬苓,茯苓,滑石,桂,當歸(健曰:發黃每多熱,桂不可浪用。)

茵陳橘皮湯

發黃煩躁,喘嘔不渴。本湯加白朮,陳皮,茯苓,半夏,生薑,水煎。

白話文:

商陳茯苓湯(韓氏)

症狀: 患者皮膚發黃,心煩意燥,口渴,小便不利。

藥方: 以茵陳蒿湯為基礎,再加入豬苓、茯苓、滑石、桂枝、當歸。

註解: 韓氏提醒,發黃症狀大多伴隨發熱,因此桂枝不可隨意使用。

茵陳橘皮湯

症狀: 患者皮膚發黃,心煩意燥,喘息嘔吐,但口不渴。

藥方: 以茵陳橘皮湯為基礎,再加入白朮、陳皮、茯苓、半夏、生薑,用水煎服。

茵陳附子湯

發黃四肢遍身冷。本湯加附子,炙甘草。

茵陳四逆湯

發黃肢體逆冷,腰以上自汗。本湯加附子,乾薑炙甘草。

商陳姜附湯

發黃冷汗不止。本湯加附子,乾薑,煎。

商陳茱萸湯

發黃,服前姜附藥,未已,脈尚遲。本湯加吳茱萸,附子,乾薑,木通,當歸。(健按:以上各方,皆屬陰黃而設。蓋因脾虛,寒濕之氣為病故也。若陽黃濕熱偏盛者,毫釐不可用。)

白話文:

茵陳附子湯

症狀:發黃,四肢遍身冰冷。

方劑:本方加入附子(炙)、甘草(炙)。

茵陳四逆湯

症狀:發黃,肢體冰冷逆冷,腰部以上自汗。

方劑:本方加入附子、乾薑(炙)、甘草(炙)。

商陳姜附湯

症狀:發黃,冷汗不止。

方劑:本方加入附子、乾薑,煎服。

商陳茱萸湯

症狀:發黃,服用過前姜附藥但症狀未見好轉,脈象仍然遲緩。

方劑:本方加入吳茱萸、附子、乾薑、木通、當歸。

註解

以上各方皆針對陰黃症而設計。由於脾虛、寒濕之氣侵襲所致。若屬陽黃,濕熱偏盛者,則不可使用。

五冬加茵陳湯(《活人》)

發黃,渴而小便不利。本湯十分,五苓散五分,每三錢,水調,日三服。一方,以茵陳濃煎湯,調五苓散二錢,服。

理中加茵陳湯

傷冷中寒,脈弱氣虛,變為陰黃。理中湯加茵陳煎服。

茵陳湯

茵陳,山梔,黃柏,黃芩,膽草,柴胡,升麻(各一錢),大黃(炒,二錢),水煎。

白話文:

如果出現發黃、口渴卻小便不利的症狀,可以用五冬加茵陳湯治療。這個方子由十份五冬湯和五份五苓散組成,每次服用三錢,用水調和,一天服用三次。另外,也可以用濃煎的茵陳湯調和兩錢五苓散服用。

如果因為傷風寒導致體虛,脈象虛弱,出現黃疸,可以使用理中加茵陳湯治療。這個方子是在理中湯的基礎上加入茵陳煎服。

茵陳湯的組成包括茵陳、山梔、黃柏、黃芩、膽草、柴胡、升麻各一錢,大黃(炒)二錢,用水煎服。

茅根湯

發黃,遍身如金。茅根,梔子,茵陳蒿,地骨皮,甘草(等分),生薑(三片),豆豉(七粒),水煎。

瓜蒂散

寒濕發黃。瓜蒂(二錢),丁香(一錢),赤小豆(五分),粟米(四十九粒),細末。每夜搐鼻中,取下黃水。

(仲醇:)用防風,葛根,蒼朮,桔梗,陳皮,甘草,生薑,茵陳,煎服。取微汗。

白話文:

茅根湯

皮膚發黃,全身像金子一樣。茅根、梔子、茵陳蒿、地骨皮、甘草(等分),生薑(三片),豆豉(七粒),用水煎煮服用。

瓜蒂散

寒濕引起皮膚發黃。瓜蒂(二錢),丁香(一錢),赤小豆(五分),粟米(四十九粒),研磨成細末。每晚用細管吸入鼻中,取出黃水。

(仲醇:)使用防風、葛根、蒼朮、桔梗、陳皮、甘草、生薑、茵陳,煎煮服用。服用後會微微出汗。

(《衍義》:)一僧傷寒發汗不澈,有留熱,身面皆黃,期年不效。用茵陳,梔子(各五錢),秦艽,升麻(各二錢),每末(三錢),水煎服。

谷疸丸(《濟生》)

苦參(三兩),膽草(一兩),牛膽(一個),細末二味。膽汁入少煉蜜為丸梧子大,生薑、甘草煎湯下五十丸。

(仲醇:)陽明病無汗,小便不利,心中懊憹,當發黃。梔子,麥冬,豆豉,大劑濃煎服。如見身黃,急加茵陳為君;痞氣發黃,半夏瀉心湯加茵陳、枳實;小便難者,茵陳五苓散加山梔;結胸發黃,陷胸湯加茵陳;內傷發黃,調中湯加茵陳,逆冷加附子。陰證發黃,脈沉遲,肢冷氣促,或陰極發躁,輕者理中,重者四逆,俱加茵陳。

白話文:

《衍義》:

一位和尚得了傷寒發汗不透,體內有殘留的熱氣,身體和臉色都發黃,治療了一年都沒有效果。使用茵陳、梔子(各五錢)、秦艽、升麻(各二錢),每次調配三錢,用清水煎服。

谷疸丸(《濟生》)

苦參(三兩)、膽草(一兩)、牛膽(一個),將後兩味藥材研磨成細粉。將膽汁加入少量的煉蜜中,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。用生薑、甘草煎湯送服五十丸。

(仲醇:)

陽明病無汗、小便不利、心中煩悶,應該發黃。使用梔子、麥冬、豆豉,大劑量濃煎服下。如果看到身體發黃,立即加用茵陳為主藥;如果痞氣發黃,加用半夏瀉心湯、茵陳、枳實;如果小便困難,加用茵陳五苓散、山梔;如果結胸發黃,加用陷胸湯、茵陳;如果內傷發黃,加用調中湯、茵陳,如果逆冷,加用附子。如果陰證發黃,脈搏沉遲、四肢冰冷氣促,或陰極發躁,輕的用理中湯,重的用四逆湯,都加用茵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