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三 (4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三 (4)

1. 辨太陽病脈證治上第五

南陽:熱在皮膚,寒在骨髓,仲景無治。法宜先與陽旦湯,寒己,次以小柴胡加桂以溫其表。寒在皮膚,熱在骨髓,仲景亦無治法,宜先與白虎加人參,熱除,次以桂枝麻黃各半,以解其外。大抵病有標本,治有先後。表熱裡寒者,脈須沉遲,手或微厥,下利清穀也。所以陰證亦有發熱,四逆湯、通脈四逆湯主之。

表寒裡熱者,脈必滑而厥,口燥舌乾也。所以少陰惡寒而踡,時時自煩,不欲厚衣,用大柴胡下之而愈,此皆仲景之餘議也。)

太陽中風,陽浮而陰弱。陽浮者,熱自發;陰弱者,汗自出。嗇嗇惡寒,漸漸惡風,翕翕發熱,鼻鳴乾嘔者,桂枝湯主之。(陽以候衛,陰以候營。陽脈浮者,衛中風也。陰脈弱者,營氣弱也。風並於衛,則衛實而營虛,故發熱,汗自出也。經曰:太陽病發熱汗出者,此為營弱衛強是也。

嗇嗇,不足也,惡寒之貌。漸漸,灑淅也,惡風之貌。衛虛則惡風,營虛則惡寒。營弱衛強,惡寒復惡風者,以自汗,則皮膚緩,腠理疏,是亦惡風也。翕翕,熇熇然熱也,若合羽所覆,言熱在表也。鼻鳴乾嘔者,風壅而氣逆也。與桂枝湯和營衛而散風邪。觀子:此言脈浮發熱,自汗惡風寒,鼻鳴乾嘔之為中風,宜主桂枝湯。

言衛實者,邪氣實,衛虛者,正氣虛也。健曰:陽浮陰弱,本從脈言,而合營衛,以辨傷寒中風二者之異。因陽脈浮,雖自汗出,而邪猶在表也。因陰脈弱,雖於嘔而邪未入里也。兩言即能顯豁,應桂枝湯,和其營衛。)太陽病,頭痛,發熱,汗出,惡風者,桂枝湯主之。(頭痛者,太陽也。

發熱汗出惡風者,中風也。與桂枝湯解散風邪。觀子:此言頭痛發熱,汗出惡風之亦為中風,宜桂枝湯主之。)太陽病,項背𠘧𠘧,反汗出惡風者,桂枝加葛根湯主之。(𠘧𠘧者,伸頸之貌,動則伸頸搖身而行。項背強者,動則如之。項背𠘧𠘧者,當無汗,今反汗出惡風者,中風表虛也,與桂枝湯以和表,加葛根以祛風。

謙甫:𠘧𠘧,項屈而且強也。《明理論》謂短羽烏,不能飛騰,動則伸引其頸之貌,甚得之。蓋不能左右回視之義。宇泰:詩,赤寫𠘧𠘧。𠘧𠘧,絇貌,謂拘也。取自拘持,低首不妄顧視之義。按此,可想見項背拘強之狀矣。成氏謂伸頸搖頭而行,反不切拘強之義。後葛根湯,乃桂枝湯中加麻黃葛根也。

其證無汗,故以麻黃加之。此證有汗,故去麻黃,而曰桂枝加葛根湯。觀子:此項與背強,且𠘧𠘧焉,則非復太陽證矣。膀胱之脈,夾背者四行,由邪氣盛實而極,故背強而𠘧𠘧。則知侵入者必多,而陽明之證,已將具矣。二陽經邪既熾,則邪並而外實,衛何由虛?曰:反汗出惡風者,中風之邪未除也。

白話文:

南陽:如果熱在皮膚,而寒在骨髓,這種情況仲景(指張仲景)沒有相關的治療方法。比較合適的方法是先給予陽旦湯,等寒氣消除後,再用小柴胡湯加上桂枝來溫暖體表。反之,如果寒在皮膚,而熱在骨髓,仲景也沒有相對應的治療方法,應該先用白虎加人參湯,等熱退去後,再用桂枝和麻黃各半的藥方,來解除體表的寒邪。大致來說,疾病有其根本和表象,治療也有先後順序。如果體表發熱而體內寒冷,脈象應該是沉而遲緩,手可能稍微冰冷,還會腹瀉,排出像米湯一樣的清稀糞便。所以,屬於陰證也可能會發熱,這時就應該用四逆湯或通脈四逆湯來治療。

如果體表寒冷而體內發熱,脈象一定是滑而帶有厥冷,口乾舌燥。所以,少陰病患者會怕冷而蜷縮身體,時不時會感到煩躁,不想穿厚衣服,這時用大柴胡湯瀉下就能痊癒,這些都是仲景在治療上的額外補充說明。

太陽中風:如果患了太陽中風,脈象會呈現陽脈浮盛而陰脈虛弱。陽脈浮盛表示體表發熱,陰脈虛弱表示容易出汗。會感到微微怕冷,然後逐漸怕風,身體微微發熱,鼻子裡有聲音,還想噁心乾嘔,這時就應該用桂枝湯來治療。(陽脈主要反映體表的防禦功能,陰脈主要反映體內的營養狀態。陽脈浮盛表示體表的防禦功能受到風邪侵襲,陰脈虛弱表示體內的營養不足。風邪侵入體表,導致防禦功能過強而營養不足,所以會發熱和出汗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太陽病發熱又出汗,這是因為體內營養不足而體表防禦功能過強)。

感到微微怕冷,表示身體的防禦功能不足;逐漸怕風,表示身體受到風邪侵襲。防禦功能虛弱就會怕風,營養不足就會怕冷。如果體內營養不足而體表防禦功能過強,又怕冷又怕風,還會自己出汗,這是因為皮膚鬆弛,毛孔疏鬆,所以也怕風。身體微微發熱,就像被羽毛覆蓋一樣,表示熱在體表。鼻子有聲音還想乾嘔,是風邪壅塞導致氣機上逆。這時用桂枝湯來調和體表的防禦功能和體內的營養,並驅散風邪。由此可見,脈象浮盛,發熱,自己出汗,怕風怕冷,鼻子有聲音還想乾嘔,這些都是中風的表現,應該用桂枝湯來治療。

所謂體表防禦功能過強,是指邪氣正盛;體表防禦功能虛弱,是指身體正氣不足。有人認為,陽脈浮盛而陰脈虛弱,主要是從脈象上來說的,然後再結合體表的防禦功能和體內的營養狀況,來區分傷寒和中風的不同。因為陽脈浮盛,即使自己出汗,邪氣仍然在體表;因為陰脈虛弱,即使有噁心嘔吐,邪氣也還沒有進入體內。這兩點說得很清楚,應該用桂枝湯來調和體表的防禦功能和體內的營養。

太陽病:如果患了太陽病,出現頭痛、發熱、出汗、怕風的症狀,就應該用桂枝湯來治療。(頭痛屬於太陽病的症狀。發熱、出汗、怕風是中風的表現。用桂枝湯來解除體表的風邪。由此可見,頭痛、發熱、出汗、怕風也是中風的表現,應該用桂枝湯來治療。)

太陽病:如果患了太陽病,出現脖子和背部僵硬,而且還出汗怕風的症狀,就應該用桂枝加葛根湯來治療。(脖子和背部僵硬,是伸脖子的樣子,活動時會伸脖子搖身子。脖子和背部僵硬的人,活動時就會這樣。脖子和背部僵硬,本來應該沒有汗,但現在反而出汗怕風,這是中風導致體表虛弱的表現。應該用桂枝湯來調和體表,再加葛根來驅散風邪。)

有人認為,“𠘧𠘧”是脖子彎曲而且僵硬的樣子。《明理論》裡說,這就像短翅膀的烏鴉,不能飛翔,活動時會伸長脖子,這個說法很對。意思就是不能左右轉頭看。有人說“𠘧𠘧”是拘束的樣子,意思是拘謹持重,低著頭不隨便張望。根據這些描述,就可以想像脖子和背部僵硬的樣子。還有人說“𠘧𠘧”是伸脖子搖頭的樣子,反而不符合拘謹僵硬的意思。後面的葛根湯,就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加麻黃和葛根。

這種情況,本來應該沒有汗,所以加麻黃。現在是有汗,所以去掉麻黃,改為桂枝加葛根湯。由此可見,如果脖子和背部僵硬,而且“𠘧𠘧”的,就已經不是單純的太陽病了。膀胱經脈絡分布在背部,從背部兩側各延伸四條,因為邪氣過盛,才會導致背部僵硬而且“𠘧𠘧”的。由此可知,侵入的邪氣必定很多,陽明病的症狀也快要出現了。當太陽和陽明兩經的邪氣都很盛時,邪氣會聚在外表,體表防禦功能怎麼會虛弱呢?是因為患者反而出汗怕風,這是因為中風的邪氣還沒有解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