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四 (11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四 (11)

1. 譫語

升陽散火湯(陶氏)

譫語昏沉,不省人事,及循衣摸床,此失汗,熱乘肺金,元氣虛,不能自主持,名撮空。小便利者可治,不利者不治。人參,白朮,當歸,白芍,麥冬,陳皮,茯神,柴胡,黃芩,甘草,姜(三片),棗(二枚),有痰,加薑汁製半夏;泄瀉,加升麻;便實發渴,加大黃。(健曰:如上等證,而腹實便秘,舌焦,胎黑,下證居多者,不宜驟用此方。)

白話文:

升陽散火湯(陶氏)

主治:胡言亂語,昏迷不醒,扯衣服摸牀鋪,這是因為失汗,熱氣侵犯肺金,元氣虛弱,不能自主,稱為「撮空」。小便通暢者可治,小便不通暢者無法醫治。

組成

  • 人參
  • 白朮
  • 當歸
  • 白芍
  • 麥冬
  • 陳皮
  • 茯神
  • 柴胡
  • 黃芩
  • 甘草
  • 生薑(三片)
  • 大棗(二枚)

加減

  • 有痰:加入薑汁炮製的半夏
  • 腹瀉:加入升麻
  • 便祕口渴:加入大黃

(健曰:上述證狀,如果腹部實熱、便祕、舌焦、脣黑,多為下焦證候,不宜驟用此方。)

竹瀝(仁齋)

傷寒熱甚,心煩有痰,神昏譫語者。竹瀝(一盞),天花粉汁(一盞),和服。或加金器同煎。

白話文:

如果得了傷寒症且發燒嚴重、心中煩躁又有痰的情況下,可以服用竹瀝(一杯)以及天花粉汁(一杯),混合後一起喝下去。或者也可以加入金器一同煮沸再飲用。

2. 水結胸

小半夏加茯苓湯(《活人》)

諸嘔噦,心下堅,膈間有痰水。半夏(泡,五錢),茯苓(三錢),姜(四錢,取汁),水煎。次入薑汁數沸服。

赤茯苓湯(《活人》)

傷寒嘔噦,心下滿,胸間有停水,頭眩心悸。赤茯苓人參(各二錢),半夏(制),川芎,白朮,橘紅(各一錢),姜(五片),水煎。(健曰:此應去川芎之辛溫,入竹茹、枳實各一錢,始佳。)

白話文:

小半夏加茯苓湯(出自《活人書》)

各種嘔吐噁心,心窩部堅硬,橫膈膜間有痰水。用半夏(炒黑,五錢),茯苓(三錢),生薑(四錢,榨取汁液),水煎。然後加入薑汁,煮沸幾次後服下。

赤茯苓湯(出自《活人書》)

因傷寒而嘔吐噁心,心窩部脹滿,胸中積水,頭暈心悸。用赤茯苓、人參(各二錢),半夏(製過),川芎、白朮、橘紅(各一錢),生薑(五片),水煎。(注:建議去掉性溫的川芎,加入竹茹、枳實各一錢,效果會更好。)

3.

桔梗枳殼湯(《活人》)

痞氣胸滿欲絕。桔梗,枳殼(炒,各一兩),水煎。傷寒本無痞,應汗反下遂成痞,枳實理中丸最良。審知是痞,先用枳桔湯尤妙,緣二味行氣下膈,用之蚤無不驗也。

桔梗半夏湯

傷寒冷熱不和,心腹痞滿疼痛,用此順陰陽,消痞結。桔梗,半夏(制),橘皮(各二錢),枳實(麩炒,一錢),水煎。

白話文:

桔梗枳殼湯出自《活人》一書,適用於胸部滿悶、氣逆難下,幾乎要窒息的症狀。用桔梗、枳殼(炒制,各一兩)水煎服。傷寒病人原本沒有痞症,但應該出汗卻反而使用了瀉下藥,導致氣機鬱滯而形成痞症,此時用枳實理中丸最有效。若能確定是痞症,先用桔梗枳殼湯更妙,因為桔梗和枳殼能行氣下膈,早期使用效果極佳。

桔梗半夏湯

桔梗半夏湯適用於傷寒病患,因寒熱不調導致心腹痞滿疼痛的症狀。此方能順調陰陽,消散痞塊。用桔梗、半夏(制)、橘皮(各二錢)、枳實(麩炒,一錢)水煎服。

4. 腹痛

人參養胃湯(《和劑》)

半夏,厚朴,橘紅(各八分),藿香,白朮,茯苓,人參(各五分),甘草(三分),姜(五片),烏梅(半個)。

白話文:

這方子出自《和劑》,叫做人參養胃湯,由半夏、厚朴、橘紅、藿香、白朮、茯苓、人參、甘草、生薑、烏梅等藥材組成。

藥材用量

  • 半夏、厚朴、橘紅各取八分。
  • 藿香、白朮、茯苓、人參各取五分。
  • 甘草取三分。
  • 生薑取五片。
  • 烏梅取半個。

備註

  • 此處的“分”指的是中藥材的傳統重量單位,具體換算需根據不同藥材的密度和規格進行。
  • 現代中藥學通常使用克或毫克來表示藥材用量,需要根據醫生的指示進行配藥。

5. 下利

薤白湯(《活人》)

傷寒下利如爛肉汁,赤白滯下,伏氣腹痛,結熱毒利。豆豉(半升),薤白(一把),梔子(七個),水煎。

黃連阿膠湯

熱毒入胃,下利膿血。梔子(一錢),黃柏,阿膠(炒,各二錢),黃連(四錢),水煎。

地榆散

傷寒熱毒不解,日晚壯熱,腹痛,便膿血。地榆(炒黑),犀角,黃連,黃芩,茜根(各錢六分),梔子(八枚),薤白(五寸),水煎。

白話文:

薤白湯(《傷寒論》)

傷寒導致的下痢像腐爛肉汁一樣,有血有膿,肚子痛脹,熱毒而致下痢。豆豉(半升),薤白(一把),梔子(七顆),加水煎服。

黃連阿膠湯

熱毒進入胃部,下痢出血化膿。梔子(一錢),黃柏、阿膠(炒過,各二錢),黃連(四錢),加水煎服。

地榆散

傷寒熱毒未解,每天傍晚發高燒,腹痛,大便出血化膿。地榆(炒黑),犀角,黃連,黃芩,茜根(各六錢),梔子(八顆),薤白(五寸),加水煎服。

調中湯

夏月初秋,忽有暴寒折其盛熱之氣,熱結四肢則壯熱頭痛,寒傷於胃則下利或血或水,迷悶脈數。葛根,芍藥,黃芩,藁本,白朮,桔梗,茯苓,炙甘草(各一錢),大黃(錢半),水煎。再服,得快利愈。治陽病因下遂協熱利不止,及不因下自利,表不解而脈浮數,及治風溫,皆去大黃服。

白話文:

夏初秋時,突然遇到寒氣,把原本的暑熱之氣打散,熱氣鬱結在四肢就會發燒頭痛,寒氣傷了胃就會腹瀉,甚至拉肚子帶血或水樣便,伴隨頭昏腦脹、脈搏快速。可以用葛根、芍藥、黃芩、藁本、白朮、桔梗、茯苓、炙甘草(各一錢)、大黃(錢半)煎水服用。再次服用後,很快就能好轉。如果因為陽氣虛弱而出現腹瀉且持續發熱不止,或者不是因為腹瀉而自發腹瀉,而且伴隨表症未解、脈搏浮數,以及治療風溫,都可以去掉大黃服用。

又云:夏秋旱熱日積,或暴寒折之,熱無可散,多著肌中作壯熱。胃為六腑之表,最易為暴寒所傷,虛冷人不作壯熱,但下利,或霍亂也,便不宜服此。惟壯實人,以此和其胃氣。

防風芍藥湯(仁齋)

瀉利身熱,脈弦頭痛,自汗腹痛。防風,芍藥,黃芩,水煎。

三黃熟艾湯(《活人》)

傷寒四五日,大下熱利,服白通湯諸藥不效者,宜服此除熱止利。黃連,黃芩,黃柏,熟艾,水煎。

仲醇六一散

白話文:

又說:夏季秋季天氣乾燥炎熱,或者突然遭受寒冷侵襲,熱毒無處發散,會在皮膚下產生高燒。胃是六臟的外圍,最容易受到突然的寒冷傷害,虛弱寒涼的人不會出現高燒,只是腹瀉,或者發生霍亂,這種情況就不適合服用這類藥方。只有身體強壯的人,可以用這類藥方來調和胃部功能。

防風芍藥湯(仁齋)

如果出現腹瀉、身體發熱,脈象緊張伴有頭痛,並有自汗和腹痛的情況,可以使用防風、芍藥、黃芩三種材料煮湯。

三黃熟艾湯(《活人》)

如果傷寒病發後四到五天,出現大便頻繁且伴有高熱的情況,若服用白通湯等其他藥物無效,則適應使用此方以消除熱毒和停止腹瀉。配方包括黃連、黃芩、黃柏和熟艾,用水煮沸。

仲醇六一散

以上是仲醇六一散的配方和用法,具體內容未詳細列出,請根據實際情況使用。

陽明協熱下利,心下痞者,黃連栝蔞湯調服。太陽陽明合病,協熱下利,黃連湯調服。

七味人參白朮散

脾胃虛弱,協寒下利,或口乾發熱。人參,白朮(上),茯苓,葛根,藿香(中),木香,炙甘草(下),姜(三片),水煎。

增損(四順湯《活人》)

少陰下利,手足冷,無熱證者。人參,炙草,龍骨(各二錢),乾薑,黃連(各一錢),附子(六分),水煎。腹痛加當歸;嘔加橘皮。

白話文:

陽明協熱下利,心下痞者

陽明經受熱邪侵襲,導致下痢,心窩脹滿,可用黃連栝蔞湯調理。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發病,伴有協熱下利,可用黃連湯調理。

七味人參白朮散

脾胃虛弱,受寒邪侵襲,導致下痢,或伴有口乾發熱。使用人參、白朮(上方)、茯苓、葛根、藿香(中間)、木香、炙甘草(下方)、薑(三片),水煎服用。

增損四順湯(《活人》)

少陰經下痢,手足冰冷,沒有熱證。使用人參、炙草、龍骨(各二錢)、乾薑、黃連(各一錢)、附子(六分),水煎服用。腹痛時加入當歸;嘔吐時加入橘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