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三 (2)
《傷寒直指》卷三 (2)
1. 辨太陽病脈證治上第五
風溫為病,脈陰陽懼浮,自汗出,身重,多眠睡,息必鼾,語言難出。若被下者,小便不利,直視,失溲;若被火者,微發黃色,劇則如驚癇,時瘛瘲,若火熏之,一逆尚引日,再逆促命期。(傷寒發汗己,則身涼。若發汗已,身灼熱者,非傷寒,為風溫也。風傷於上,而陽受風氣,風與溫相合,則傷衛。
脈陰陽俱浮,自汗出者,衛受邪也。衛者,氣也。風則傷衛,溫則傷氣。身重多眠睡者,衛受風溫,而氣昏也。鼻息必鼾,語言難出,風溫外盛,而氣壅不利也。若被下者,則傷臟氣,太陽膀胱經也。《內經》曰:膀胱不利為癃,不約為遺溺。癃者,小便不利也。太陽之脈,起目內眥。
《內經》曰:瞳子高者,太陽不足;戴眼者,太陽己絕。小便不利、直視、失溲,為下後竭津液,損臟氣,風溫外勝。經脈欲絕也,為難治。若被火者,則火助風溫成熱。微者,熱瘀而發黃;劇者,熱甚生風,如驚癇而瘛瘲也。先曾被火,為一逆,若更以火熏之,是再逆也。
一逆尚可延引時日而不愈,其再逆者,必致危殆,故云促命期也。觀子:按風溫有二,發汗已身猶灼熱者,曰風溫,本條所列是也。若序例之熱未已,更遇於風者,亦為風溫。一言證,一不言證;一言脈陰陽俱浮,一言陽脈浮滑,陰脈濡弱。雖其間或有不同,然皆以冬傷於寒,至春病溫之際,復感於風。
風與溫二氣相合而成,則所謂前病未已,更感異氣,變為他病,自當依壞證施治。被下火熏,有不犯深成者乎?健曰:此條承上文溫病而來。當溫之際,發汗已,身猶灼熱不退,必復中風邪,名為風溫。故脈陰陽俱浮,而現證如是,則非傷寒所致明矣。觀子謂當依壞證而治,非也。
既非傷寒傳變,應作時氣論治。疏風瀉熱,涼以解之,列之太陽篇中亦差也。)
病有發熱惡寒者,發於陽也;無熱惡寒者,發於陰也。發於陽者七日愈,發於陰者六日愈,以陽數七,陰數六故也。(陽為熱,陰為寒。發熱而惡寒,寒傷陽也。無熱而惡寒,寒傷陰也。陽法火,陰法水。火成數七,水成數六。陽病七日愈者,火數足也。陰病六日愈者,水數足也。
觀子:此以有熱無熱,辨陰證陽證之大綱也。陽得數奇,陰得數偶。陽道常盈,故至七日邪始衰。陰道常縮,故至六日而邪衰也。元禮:幾治傷寒,先辨陰陽二候,不可誤也。陽經有三:太陽、陽明、少陽是也。陰經有三:太陰、少陰、厥陰是也。經之陰陽,以臟腑言,腑為陽,膀胱胃膽是也。
臟為陰,脾腎肝是也。病之陰陽,即邪之陰陽,陰氣陽氣是也。健曰:邪之陰陽,風寒暑濕是也。治之陰陽,表裡汗下是也。無不有陰陽之分也。)太陽病,頭痛,至六七日已上自愈者,以行其經盡故也。若欲作再經者,針足陽明,使經不傳,則愈。(傷寒自一日至六日,傳三陽三陰經盡,至七日當愈。
白話文:
風溫這種病,脈象會呈現陰陽兩脈都浮的現象,病人會自己流汗,身體感覺沉重,常常想睡覺,呼吸時一定會打鼾,說話也覺得困難。如果使用攻下的方法治療,會導致小便不順暢,眼睛會直直地看著前方,大小便失禁;如果用火烤或熱敷等方式治療,身體會稍微發黃,嚴重的話會像癲癇一樣抽搐,有時候還會出現肌肉顫抖。如果先用火治療過一次,再用火烤,病情會更加嚴重,第一次用火治療還能拖延一些時間,第二次用火治療就會很快沒命。(傷寒如果發汗後,身體就會涼爽。如果發汗後,身體反而更熱,那不是傷寒,而是風溫。風邪侵襲上身,陽氣受到風邪影響,風和溫熱結合,就會傷害身體的防禦能力。)
脈象呈現陰陽兩脈都浮,且會自己流汗,這是因為身體的防禦能力受到邪氣侵襲。防禦能力是身體的氣。風邪會傷害防禦能力,溫熱會傷害氣。身體感覺沉重且想睡覺,這是因為防禦能力受到風溫侵襲,導致氣昏沉。呼吸時一定會打鼾,說話困難,這是因為風溫外邪旺盛,導致氣壅塞不順。如果使用攻下的方法治療,就會傷害到臟腑之氣,尤其是太陽膀胱經。《內經》說:「膀胱功能失調會導致小便不順暢,無法控制就會大小便失禁。」小便不順暢就是小便不利。太陽經的脈絡從眼睛內側開始。
《內經》說:「瞳孔位置比較高的,代表太陽經氣不足;眼睛好像戴了東西一樣,代表太陽經氣已經衰竭。」小便不利、眼睛直視、大小便失禁,這些都是因為用攻下法後,身體的津液耗竭,臟腑之氣受損,風溫外邪更為旺盛,經脈有衰竭的現象,這樣的情況很難治療。如果用火烤或熱敷等方式治療,火熱會助長風溫轉變成熱邪。輕微的話,會因為熱邪瘀滯而導致身體發黃;嚴重的話,熱邪旺盛會生風,導致像癲癇一樣抽搐。如果先前曾用火治療過一次,這是一次逆轉,如果又用火烤,那就成了第二次逆轉。
一次逆轉還能拖延一些時間,不一定會好,如果第二次逆轉,病情一定會很危險,所以說會很快沒命。關於風溫,有兩種情況,一種是發汗後身體仍然灼熱,這才是風溫,這裡所說的就是這種情況。另一種是原本的熱病還沒好,又感受到風邪,也會變成風溫。一種情況講述了症狀,另一種沒有說症狀;一種情況說脈象是陰陽兩脈都浮,另一種情況說陽脈是浮滑,陰脈是濡弱。雖然這兩種情況有些不同,但都是因為冬天受到寒邪侵襲,到了春天生溫病的時候,又感染了風邪。
風和溫熱兩種邪氣結合在一起,就形成了這種病。這就像是之前生病還沒好,又感染了其他的邪氣,導致病情惡化,應該按照惡化的情況來治療。使用攻下和火烤的方式,真的沒有不加重病情的嗎?有人認為,這裡的內容是從前面說的溫病延伸過來的。在溫病流行的時候,發汗後身體仍然灼熱不退,一定是又感受到了風邪,所以叫做風溫。因此,脈象呈現陰陽兩脈都浮,而且出現這種種症狀,就明顯不是傷寒引起的了。有人認為應該按照惡化的情況來治療,這種說法不對。
既然不是傷寒的傳變,就應該按照時令的疾病來治療。應該疏散風邪,瀉掉熱邪,用清涼的方法來解除病症,將它放在太陽篇中討論也有點不妥。
疾病有發熱怕冷的,這是發病於陽經;沒有發熱但怕冷的,這是發病於陰經。發病於陽經的,七天會好;發病於陰經的,六天會好,因為陽數是七,陰數是六。(陽代表熱,陰代表寒。發熱又怕冷,是寒邪傷了陽氣。沒有發熱但怕冷,是寒邪傷了陰氣。陽的性質像火,陰的性質像水。火的成數是七,水的成數是六。陽病七天會好,是因為火的數目夠了。陰病六天會好,是因為水的數目夠了。)
有人認為,這是用有沒有發熱來區分陰陽證的大綱。陽數是奇數,陰數是偶數。陽的性質是常常充滿,所以到了第七天邪氣才會衰退。陰的性質是常常收縮,所以到了第六天邪氣就衰退了。有人認為,治療傷寒,首先要辨別陰陽二證,不可以搞錯。陽經有三條:太陽、陽明、少陽。陰經也有三條:太陰、少陰、厥陰。經脈的陰陽,是從臟腑來說的,腑屬於陽,例如膀胱、胃、膽;臟屬於陰,例如脾、腎、肝。疾病的陰陽,就是邪氣的陰陽,也就是陰氣和陽氣。有人認為,邪氣的陰陽,指的是風、寒、暑、濕。治療的陰陽,指的是表、裡、汗、下。沒有什麼不是可以用陰陽來區分的。
太陽病,頭痛,如果六、七天以上自己好了,是因為太陽經的經氣運行完畢了。如果想要避免病情傳到其他經脈,可以用針灸足陽明經,使經氣不再傳變,病就會好。傷寒從第一天到第六天,會傳遍三陽三陰經,到了第七天就會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