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三 (1)
《傷寒直指》卷三 (1)
1. 《傷寒直指》卷三
2. 辨太陽病脈證治上第五
太陽之為病,脈浮,頭項強痛而惡寒。(經曰:尺寸俱浮,太陽受病。太陽主表,為諸陽,主氣。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者,太陽表病也。觀子:太陽者,巨陽也,為諸陽之長,主氣於表,故脈浮。其經從頭下項行身之背,邪中之,則頭項強痛。惡寒,傷於寒,則惡之也。蓋邪初入人,尚在腠理。
而太陽為經病,在表,故脈與證應之。)太陽病,發熱,汗出惡風,脈緩者,為中風。(風,陽也,風則傷衛。衛為陽,衛外者也,病則不能衛固其外,而皮腠疏,故汗出而惡風也。傷風脈緩者,風性懈緩故也。健曰:脈浮而緊,為傷寒。脈浮而緩,為傷風。皆太陽經表證。
然傷寒為陰邪傷營,腠理閉,故無汗而惡寒。傷風為陽邪傷衛,腠理疏,故自汗而惡風。如是分別,古人稱中風,即傷風通稱,非真中風。)太陽病,或已發熱,或未發熱,必惡寒,體痛,嘔逆,脈陰陽俱緊者,名曰傷寒。(經曰:凡傷於寒,則為病熱,為寒氣客於經中,陽氣怫結而成熱也。
中風即發熱者,風為陽也。傷寒或未發熱者,寒為陰邪,不能即熱,鬱而方變熱也。風則傷衛,寒則傷營。衛虛者惡風,營虛者惡寒。營傷寒者,必惡寒也。氣病則麻,血病則痛。風令氣緩,寒令氣逆。體痛嘔逆者,營中寒也。經曰:脈盛身寒,得之傷寒,脈陰陽俱緊者,知其傷寒也。
觀子:緊者,氣為寒束,寒性斂縮,陽不得伸,故脈形切急如絞繩。《要略》曰:寒則令脈急,是也。)傷寒一日,太陽受之,脈若靜者,為不傳;頗欲吐,若躁煩,脈數急者,為傳也。(太陽主表,一日則太陽受邪,至二日當傳陽明,若脈微則不傳陽明矣。胃經受邪,則喜吐;寒邪傳裡者,則變熱,如頗欲吐,若煩躁,脈數急者,為太陽寒邪變熱,傳於陽明也。)傷寒二三日,陽明少陽證不見者,為不傳也。
(傷寒二三日無陽明少陽證,知邪不傳,止在太陽經中也。)
太陽病,發熱而渴,不惡寒者,為溫病。(發熱而渴不惡寒者,陽明也。太陽受邪,知為溫病,非傷寒也。積溫成熱,所以發熱而渴,不惡寒也。觀子:《內經》曰:冬傷於寒,春必溫病。經曰:不即病者,寒毒藏於肌膚,至春變為溫病。東垣又曰:冬傷於寒者,冬行秋令,當寒而溫,火勝而水虧矣。
當春之月,陽已外泄,孰為發生?腎水內竭,孰為滋養?身之所存熱耳,故為溫病。夫受病之由既殊,所發之時又異,雖頭痛、發熱、項強,同是太陽經病,豈可於傷寒之太陽證以治哉?曰:不惡寒,過時而發,在表者輕也;口渴,熱鬱已深,在裡者重也。然則有從同之裡證,而有必不可同之表藥矣。
經但例其端,而未竟其旨。其治法與入里之證,不一再見,豈非散失已多乎!健曰:溫病,乃傷寒至春而發之變證。茲不言春字,而入於太陽經篇,疑是冬溫,乃傷寒類也。觀子引東垣之說,明系冬溫,而不同傷寒變溫之溫矣。然其不惡寒而渴,似熱邪已入陽明之象。故云有從同之裡證,有必不可同之表藥,尚可與太陽論治乎?《傷寒賦》曰:冬溫總是時行,加乎調燮,宜以葛根兼石膏湯治之,則熱解而汗泄渴止矣。)若發汗已,身灼熱者,名曰風溫。
白話文:
辨太陽病脈證治上第五
太陽病的特徵是脈象浮,頭部和頸部僵硬疼痛,並且怕冷。(《內經》記載:寸關尺三部脈均浮,表示太陽經受病。太陽經主管體表,統攝陽氣,主導氣機。脈浮、頭項強痛而怕冷,是太陽表面病證的表現。「觀子」解釋:太陽經又稱為「巨陽」,是諸陽之首,主掌體表的氣機,所以脈象呈現浮狀。太陽經脈從頭部下行至頸部,再沿背部運行,若邪氣侵襲,就會導致頭項強痛。怕冷的症狀,則是因為寒邪傷人所致。邪氣剛侵入人體時,尚在皮膚腠理之間。
太陽病屬於經病,病位在表,因此脈象與症狀相互呼應。)
太陽病患者若出現發熱、出汗、怕風、脈象緩慢的症狀,稱為「中風」。(風屬陽邪,容易傷及「衛氣」。衛氣屬陽,負責防護體表,若病變則無法固守體外,導致皮膚腠理疏鬆,因此出汗並怕風。風性弛緩,所以傷風時脈象也會較緩。「健」補充:脈浮而緊是傷寒,脈浮而緩是傷風,皆屬太陽經表證。但傷寒是陰邪傷及「營氣」,腠理閉塞,所以無汗且怕寒;傷風是陽邪傷及衛氣,腠理疏鬆,所以自汗且怕風。古人所稱的「中風」,其實是傷風的通稱,並非真正的中風。)
太陽病患者無論是否已經發熱,一定會怕冷、身體疼痛、嘔吐,若脈象「陰陽俱緊」則稱為「傷寒」。(《內經》記載:受寒後會發熱,因為寒氣停留在經絡中,陽氣被鬱結而化熱。中風會立即發熱,因為風屬陽邪;傷寒可能不會馬上發熱,因為寒屬陰邪,需鬱積才能轉化成熱。風傷衛氣,寒傷營氣。衛氣虛則怕風,營氣虛則怕寒。寒邪傷營,必定會怕冷。氣分病變會導致麻木,血分病變則導致疼痛。風邪會使氣緩,寒邪則使氣逆。身體疼痛、嘔吐,是營氣受寒的表現。「觀子」解釋:「緊脈」是寒氣束縛氣機,寒性收斂壓縮,陽氣無法舒展,因此脈象緊迫如絞緊的繩索。)
傷寒的第一天,太陽經受邪,若脈象平穩,表示病邪不會傳變;若出現頻繁嘔吐、躁動不安,且脈象急促,則表示病邪將傳入他經。(太陽主表,第一天太陽受邪,第二天本應傳至陽明經。若脈象平穩,則不傳陽明;若胃經受邪,則容易嘔吐;寒邪若深入體內化熱,則表現為頻繁嘔吐、煩躁不安,脈象急促,顯示太陽寒邪已轉化為熱邪,傳入陽明經。)
傷寒二、三天後,若未出現陽明、少陽病證,表示病邪未傳變,仍在太陽經。
太陽病患者若發熱、口渴,且不怕冷,則稱為「溫病」。(發熱、口渴、不怕冷,本是陽明病的特徵,但若太陽經受邪,便是溫病,而非傷寒。溫病是因熱邪積聚,所以發熱、口渴、不畏寒。「觀子」根據《內經》指出:冬天受寒,春季會發溫病。寒邪潛伏在肌膚,到春天轉化為溫病。東垣認為:若冬季氣候偏暖,寒邪未能抑制陽氣,導致腎水不足,春季時熱邪內盛,形成溫病。雖然溫病也會有頭痛、發熱、頸部僵硬的太陽經症狀,但治療方法與傷寒不同。不怕寒說明表證較輕,口渴則表示熱邪已深,病變重心在裡。因此,溫病和傷寒雖有相似的裡證,但表證治療不同。)
若發汗治療後,身體反而灼熱不退,則稱為「風溫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