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三 (1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三 (1)

1. 《傷寒直指》卷三

2. 辨太陽病脈證治上第五

太陽之為病,脈浮,頭項強痛而惡寒。(經曰:尺寸俱浮,太陽受病。太陽主表,為諸陽,主氣。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者,太陽表病也。觀子:太陽者,巨陽也,為諸陽之長,主氣於表,故脈浮。其經從頭下項行身之背,邪中之,則頭項強痛。惡寒,傷於寒,則惡之也。蓋邪初入人,尚在腠理。

而太陽為經病,在表,故脈與證應之。)太陽病,發熱,汗出惡風,脈緩者,為中風。(風,陽也,風則傷衛。衛為陽,衛外者也,病則不能衛固其外,而皮腠疏,故汗出而惡風也。傷風脈緩者,風性懈緩故也。健曰:脈浮而緊,為傷寒。脈浮而緩,為傷風。皆太陽經表證。

然傷寒為陰邪傷營,腠理閉,故無汗而惡寒。傷風為陽邪傷衛,腠理疏,故自汗而惡風。如是分別,古人稱中風,即傷風通稱,非真中風。)太陽病,或已發熱,或未發熱,必惡寒,體痛,嘔逆,脈陰陽俱緊者,名曰傷寒。(經曰:凡傷於寒,則為病熱,為寒氣客於經中,陽氣怫結而成熱也。

中風即發熱者,風為陽也。傷寒或未發熱者,寒為陰邪,不能即熱,鬱而方變熱也。風則傷衛,寒則傷營。衛虛者惡風,營虛者惡寒。營傷寒者,必惡寒也。氣病則麻,血病則痛。風令氣緩,寒令氣逆。體痛嘔逆者,營中寒也。經曰:脈盛身寒,得之傷寒,脈陰陽俱緊者,知其傷寒也。

觀子:緊者,氣為寒束,寒性斂縮,陽不得伸,故脈形切急如絞繩。《要略》曰:寒則令脈急,是也。)傷寒一日,太陽受之,脈若靜者,為不傳;頗欲吐,若躁煩,脈數急者,為傳也。(太陽主表,一日則太陽受邪,至二日當傳陽明,若脈微則不傳陽明矣。胃經受邪,則喜吐;寒邪傳裡者,則變熱,如頗欲吐,若煩躁,脈數急者,為太陽寒邪變熱,傳於陽明也。)傷寒二三日,陽明少陽證不見者,為不傳也。

(傷寒二三日無陽明少陽證,知邪不傳,止在太陽經中也。)

太陽病,發熱而渴,不惡寒者,為溫病。(發熱而渴不惡寒者,陽明也。太陽受邪,知為溫病,非傷寒也。積溫成熱,所以發熱而渴,不惡寒也。觀子:《內經》曰:冬傷於寒,春必溫病。經曰:不即病者,寒毒藏於肌膚,至春變為溫病。東垣又曰:冬傷於寒者,冬行秋令,當寒而溫,火勝而水虧矣。

當春之月,陽已外泄,孰為發生?腎水內竭,孰為滋養?身之所存熱耳,故為溫病。夫受病之由既殊,所發之時又異,雖頭痛、發熱、項強,同是太陽經病,豈可於傷寒之太陽證以治哉?曰:不惡寒,過時而發,在表者輕也;口渴,熱鬱已深,在裡者重也。然則有從同之裡證,而有必不可同之表藥矣。

經但例其端,而未竟其旨。其治法與入里之證,不一再見,豈非散失已多乎!健曰:溫病,乃傷寒至春而發之變證。茲不言春字,而入於太陽經篇,疑是冬溫,乃傷寒類也。觀子引東垣之說,明系冬溫,而不同傷寒變溫之溫矣。然其不惡寒而渴,似熱邪已入陽明之象。故云有從同之裡證,有必不可同之表藥,尚可與太陽論治乎?《傷寒賦》曰:冬溫總是時行,加乎調燮,宜以葛根兼石膏湯治之,則熱解而汗泄渴止矣。)若發汗已,身灼熱者,名曰風溫。

白話文:

太陽病的症狀是,脈象浮在表面,頭部和脖子僵硬疼痛,並且會感到怕冷。(醫書上說:寸脈和尺脈都浮,這是太陽經受到病邪侵襲。太陽經主表,屬於陽氣,主導身體的氣。脈浮、頭脖子僵硬疼痛、怕冷這些症狀,是太陽表層生病了。太陽經,是陽氣最盛的經脈,主導身體表面的氣,所以脈象會浮在表面。它的經脈從頭部向下經過脖子,沿著背部行走,如果邪氣侵入,就會導致頭和脖子僵硬疼痛。怕冷,是因為受到寒邪侵襲。)邪氣剛侵入人體時,還在皮膚和肌肉的淺層。而太陽經的疾病,表現在身體表面,因此脈象和症狀會相互呼應。

太陽病,如果出現發熱、出汗、怕風,而且脈象緩和的,這是屬於中風。(風是陽氣的一種,風會損傷衛氣。衛氣屬於陽氣,是保護身體表面的,如果衛氣生病,就無法保護體表,導致皮膚和肌肉的間隙疏鬆,所以會出汗並且怕風。受到風邪侵襲,脈象會變得緩和,是因為風的性質是鬆弛的。有人說:脈象浮而且緊是傷寒,脈象浮而且緩和是傷風。這都是太陽經表層的症狀。但是傷寒是陰邪侵犯身體的營血,導致皮膚肌肉的間隙閉合,所以不會出汗並且怕冷。而傷風是陽邪侵犯身體的衛氣,導致皮膚肌肉的間隙疏鬆,所以會自己出汗並且怕風。這樣區分的話,古人說的中風,其實就是指傷風,並不是真正的中風。)

太陽病,可能已經發熱,也可能還沒發熱,但一定會怕冷,身體疼痛,噁心想吐,脈象陰脈和陽脈都呈現緊的狀態,這就稱為傷寒。(醫書上說:凡是受到寒邪侵襲,就會導致發熱,這是因為寒邪侵入經脈,導致陽氣鬱結而發熱。中風會發熱,是因為風屬於陽氣。傷寒可能還沒發熱,是因為寒邪屬於陰邪,不能立即發熱,但會鬱積然後轉為熱。風會損傷衛氣,寒會損傷營血。衛氣虛弱會怕風,營血虛弱會怕冷。營血受到寒邪侵襲,一定會怕冷。氣生病會麻木,血生病會疼痛。風會讓氣緩和,寒會讓氣逆亂。身體疼痛和嘔吐,是營血中有寒邪的表現。醫書上說:脈象強盛但身體怕冷,是得了傷寒,脈象陰脈和陽脈都緊,就可以知道是傷寒。脈象緊,是因為氣被寒邪束縛,寒邪的性質是收縮的,陽氣無法舒展,所以脈象摸起來像絞緊的繩子。《要略》裡說:寒邪會使脈搏急促,就是這個意思。)

得了傷寒一天,是太陽經受邪,如果脈象平靜,就表示病情不會繼續傳變;如果出現想吐、煩躁不安,脈象急促有力,就表示病情會繼續傳變。(太陽經主導身體表面,受到邪氣侵襲一天,到了第二天就會傳到陽明經,如果脈象微弱,就表示病情不會傳到陽明經。胃經受到邪氣侵襲,就會想吐;寒邪傳到身體內部,就會轉變為熱,比如出現想吐、煩躁不安、脈象急促有力的情況,這就是太陽經的寒邪轉變為熱,並且傳到了陽明經。)

得了傷寒兩三天,如果沒有出現陽明經和少陽經的症狀,就表示病情不會傳變。(得了傷寒兩三天,如果沒有出現陽明經和少陽經的症狀,就表示邪氣不會傳變,只停留在太陽經。)

太陽病,如果發熱而且口渴,但不怕冷,這是屬於溫病。(發熱而且口渴但不怕冷,這是陽明經的症狀。太陽經受到邪氣侵襲,可以知道這是溫病,不是傷寒。熱邪積聚就會發熱,所以會發熱並且口渴,不會怕冷。《內經》裡說:冬天受到寒邪侵襲,春天一定會得溫病。醫書上說:如果沒有立即生病,寒邪會藏在肌肉皮膚裡,到了春天就會變成溫病。有人說:冬天受到寒邪侵襲,到了冬天應該出現秋天的氣候,也就是應該冷的時候反而溫暖,導致火氣旺盛而腎水不足。到了春天,陽氣已經向外發散,該如何發育?腎水已經耗盡,該如何滋養?身體留存的只有熱,所以會得溫病。生病的原因不同,發病的時間也不同,即使都有頭痛、發熱、脖子僵硬這些相同的太陽經症狀,怎麼可以用治療傷寒太陽病的藥物來治療呢?應該是這樣:不怕冷,發病時間已經過長,說明病邪停留在體表比較輕;口渴,說明熱邪已經深入體內,病情比較嚴重。雖然也有和傷寒相同的症狀,但絕對不能使用相同的表藥。醫書只是舉例說明了發病的端倪,但沒有說清楚其中的道理。治療方法以及病邪進入身體內部的症狀,沒有多次提到,難道不是因為遺失的太多了嗎!有人說:溫病,是傷寒到了春天轉變而成的疾病。這裡沒有提到“春天”兩個字,卻放在太陽經篇,懷疑是冬溫,屬於傷寒的一種。你看,引用了某人的說法,就說明是冬溫,與傷寒轉變成的溫病不同。但是它不怕冷卻口渴,像是熱邪已經進入陽明經的表現。所以說有與傷寒相同的體內症狀,但絕對不能用相同的表藥,還能用太陽病的理論來治療嗎?《傷寒賦》裡說:冬溫是一種流行病,在治療的時候,要用葛根和石膏一起煮成的湯來治療,就可以解熱、止汗、止渴了。)

如果發汗之後,身體反而發燙,這就稱為風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