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四 (8)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四 (8)
1. 不得汗
蒸汗
傷寒連服湯劑而汗不出者,如中風法蒸之,使溫熱之氣於外迎之,無不汗出也。其法用薪燒地,良久掃去,以水灑之,將蠶沙、桃葉、柏葉、糠麩皆鋪於上,可側手厚,上鋪席,令病人臥於上,溫覆之。移時汗立至,候周身至腳心漐漐,乃以溫粉撲之,汗止上床。(《千金》:陳凜邱云連發汗而汗不出者死。
吾思之,可蒸之,如蒸中風法。後以問張苗,苗云:曾有人作事疲極,臥簞中冷,得病,諸醫與湯、丸、散,四日內凡八過,汗不出。苗令燒地,布桃葉蒸之,即得大汗,傅粉起便愈。後數以此發汗,皆得。但人性自有一種難出汗者,非病使然也。)
白話文:
患了傷寒,連續喝藥卻還是出不了汗,可以像治療中風一樣用蒸的方法,讓溫熱的氣體從外部逼出汗水,這樣就一定能出汗。方法是用柴火燒地,燒完後過一段時間把灰燼掃掉,然後灑水,再把蠶沙、桃葉、柏葉、糠麩鋪在上面,鋪的厚度能遮住手掌,然後在上面鋪上席子,讓病人躺在上面,用東西蓋住取暖。過一會兒就會出汗,等到全身包括腳心都濕透了,就用溫和的粉末塗抹全身,汗止之後再上床休息。(《千金方》:陳凜邱說,連續發汗卻出不了汗的人會死。
我思考後認為,可以像蒸中風一樣用蒸的方法。後來我問張苗,他說:曾經有個人工作勞累过度,晚上睡在竹筐里,著凉了生病,很多醫生給他開湯藥、丸藥、散藥,四天內吃了八次藥,還是出不了汗。張苗就讓他在地上鋪上桃葉,用蒸的方法,結果病人就出了一身大汗,抹了粉末後馬上就恢復了。後來他用這種方法給許多人發汗,都成功了。不過,有些人天生就難出汗,這不是生病造成的。)
重點解析
- 蒸汗: 一種藉由溫熱氣體,促進病人出汗的治療方法,類似現代的桑拿或蒸氣浴。
- 中風法: 古人治療中風的常用方法,利用熱敷、熏蒸等方式,達到驅寒活血的效果。
- 蠶沙、桃葉、柏葉、糠麩: 这些都是具有散寒、发汗功效的中药材,被用来制作蒸气浴的材料。
- 溫粉: 可能是古代的痱子粉,用來吸收汗水,避免汗濕後著凉。
- 難出汗者: 有些人天生體質容易出汗,有些人則不容易出汗,這與個人體質有關,並非生病造成。
再造飲陶氏
傷寒用發汗藥二三劑不得汗者,若不論時令,再以麻黃重藥及火劫取汗,誤人死者,多矣。不知陽虛不能作汗者,無陽也,宜此。黃耆,人參,桂枝,熟附子,細辛,羌活,防風,川芎,炙甘草,生薑,大棗,水煎。(健曰:凡病不得汗者,必熱勢內甚,消爍血陰,津液不行者多。
白話文:
再造飲陶氏
如果患者患了傷寒,服用發汗藥兩三劑後仍無法出汗,若不考慮時令,又使用大量的麻黃等藥物,強行逼汗,就會導致很多患者誤服藥物而死亡。這是因為他們並不知道,陽氣虛弱不能出汗的人,是體內缺乏陽氣,所以不能使用發汗藥物。
應該用黃耆、人參、桂枝、熟附子、細辛、羌活、防風、川芎、炙甘草、生薑、大棗等藥材,用水煎服。
(健曰:凡是患病卻無法出汗的病人,大多是因為體內熱勢過於嚴重,灼傷了血陰,導致津液無法流通。
法當益血通津,涼以解之,則汗必至。安可謂為陽虛耶?蓋汗多為亡陽,無汗為陰弱,為血少,為熱結,為表固。豈宜迸此大熱大補,更固其表乎?且黃耆得防風而功愈大,為氣虛固表之劑,今反用於不得汗之證,先犯藥禁,必非陶公明理所作也。此方只可與傷寒無頭疼發熱,而但身冷體痛,脈微無汗者言耳。
)
白話文:
應該要補充血液、疏通津液,用寒涼的方法來解除,這樣汗水就會出來。怎麼能說這是陽虛呢?其實汗多是陽氣不足,無汗則是陰氣虛弱,血液不足,熱氣鬱結,表層抵抗力不足。怎麼能用這種大熱大補的方法,更加固表呢?而且黃芪和防風一起使用效果更佳,是補氣固表的藥物,現在卻用在不能出汗的情況下,就違背了用藥禁忌,肯定不是陶弘景的本意。這個方子只適合用於傷寒沒有頭痛發熱,只是身體發冷疼痛,脈象微弱不出汗的人。
2. 汗過多
溫粉撲法(《活人》)
白朮,白芷,川芎,藁本(等分),每細末一兩,入米粉(三兩),和勻,周身撲之,汗立止。(無藁本亦可溫粉、熟米粉。)
防風白朮牡蠣散(《活人》)
汗多頭眩,筋惕肉瞤。防風,白朮,牡蠣粉(各等分)
細末,每二錢,酒調下,或米飲下。日二三服,止後,服小建中湯。
白話文:
配方
- 白朮、白芷、川芎、藁本(各等分),每味細末一兩,加入米粉三兩,混合均勻。
用法
- 將混合好的藥粉均勻地撲灑在全身,可迅速止汗。
- 沒有藁本也可使用溫粉或熟米粉。
主治
- 汗多、頭眩、筋惕肉瞤(指肌肉抽搐、跳動)。
配方
- 防風、白朮、牡蠣粉(各等分)
用法
-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酒或米湯調服。
- 每日服用二至三次,止汗後,改服小建中湯。
溫粉撲法
是一種快速止汗的傳統中醫療法。將白朮、白芷、川芎、藁本等藥材研磨成粉末,混合米粉後,均勻地撲灑在全身,可以迅速止汗。如果沒有藁本,也可以用溫粉或熟米粉代替。
防風白朮牡蠣散
則是用於治療因汗多、頭眩、肌肉抽搐等症狀的方劑。將防風、白朮、牡蠣粉研磨成細末,用酒或米湯調服,可以止汗、緩解頭眩和肌肉抽搐等症狀。止汗後,可以改服小建中湯,補益脾胃,鞏固療效。
玉屏風散
白朮,黃耆,防風,水煎。
黃耆湯(海藏)
傷寒兩感拘急,氣虛自汗,肢體振搖,腰腿沉重,或譫語妄言,或面赤目紅,頭上壯熱,或自利不渴,或口乾咽燥,不欲飲水,或腹中痛,皆陰盛陽虛之候。脈浮沉不一,往來不定,有沉、澀、弱、微、弦形狀,按之全無力,或浮之損小,沉之亦損小,皆陰脈也,宜此。又傷寒或歌或笑,或悲哭狂妄,並治之。
人參,白朮,黃耆,茯苓,白芍,生薑(各一兩),甘草(炙,七錢),嘔加藿香、陳皮(各五錢),甚者,加炮姜(一錢),為黃耆加乾薑湯。大便閉結者,調中丸,或理中丸。
白話文:
玉屏風散
白朮、黃耆、防風,用清水煎煮。
黃耆湯
傷寒同時受到兩種邪氣侵襲導致拘急,氣虛自汗,四肢不斷顫抖,腰腿沉重,或說胡話,或面紅目赤,頭部發熱,或不自覺排泄且不口渴,或口乾咽燥,不想喝水,或腹中疼痛,這些都是陰盛陽虛的徵兆。脈象浮沉不一,時常變化,有沉、澀、弱、微、弦的形狀,按下去全く沒有力氣,或浮脈過小,沉脈也過小,這些都是陰脈,適合服用此方。此外,傷寒時或唱或笑,或悲傷哭泣發狂,也能治療。
人參、白朮、黃耆、茯苓、白芍、生薑(各一兩),炙甘草(七錢),嘔吐者可加入藿香、陳皮(各五錢),病情嚴重的,可加入炮姜(一錢),以此方加上乾薑湯服用。大便不通者,可服用調中丸或理中丸。
建中去桂加參耆地黃湯
傷寒自汗,補虛,和陰陽。當歸,白芍(各三錢),人參,熟地(各五錢),黃耆,炙甘草(各一錢)。
溫經益元湯陶氏
汗後大虛,眩,振瞤惕,及發汗不止,衛虛亡陽。或下後,利不止,身疼痛。熟附子,人參,白木,黃耆,白芍,當歸,炙甘草,茯苓,陳皮,生地,肉桂,飽悶,去生地加砂仁;瘦人,去白芍;有熱,去桂附;利不止,去地黃當歸加升麻、倍白朮;嘔加薑汁、半夏;渴加花粉;汗後畏風寒,去桂、附、生地,加桂枝、膠飴,入薑棗。(健曰:此方加減精切,傷寒後調理可用。
白話文:
建中去桂加參耆地黃湯
治療傷寒自汗,補虛,和陰陽。使用當歸、白芍(各三錢),人參、熟地(各五錢),黃耆、炙甘草(各一錢)。
溫經益元湯(陶氏方)
治療汗後大虛,眩暈,振瞤惕,發汗不止,衛虛亡陽。或下利不止,身疼痛。使用熟附子、人參、白木、黃耆、白芍、當歸、炙甘草、茯苓、陳皮、生地、肉桂。飽悶者,去生地加砂仁;瘦人,去白芍;有熱,去桂附;利不止,去地黃當歸加升麻、倍白朮;嘔吐者加薑汁、半夏;口渴者加花粉;汗後畏風寒,去桂、附、生地,加桂枝、膠飴,加入薑棗。(健註:此方加減精準,適用於傷寒後調理。
如虛而有內火未清者,膏、連亦可入。)
一法,用麻黃後,汗出不止者,將病人發披水盆中浸之,足露在外。用炒米(一升),龍骨、牡蠣、防風、藁本(各一兩),細末,周身撲之,庶兔亡陽而死。凡用麻黃,去節先煮醋湯略浸片時,庶兔太發,如冬月腠理致密,生用。
白話文:
凡是用麻黃,要先去除節頭,用醋湯略微浸泡一會兒,這樣可以避免汗出過多。如果是在冬月,腠理比較緻密,就可以直接生用。
解釋:
這段文字主要是在描述用麻黃治病時,如何避免汗出過多以及如何根據不同情況調整用藥方法。
- 虛而有內火未清者: 指病人虛弱但體內有熱症,這時可以用膏藥和連翹來治療。
- 汗出不止: 指病人使用麻黃後,出汗過多,無法止住。
- 發披水盆中浸之: 指將病人頭髮散開,浸泡在水盆中,這樣可以幫助降溫止汗。
- 足露在外: 指病人雙腳露出水面,避免浸泡過久而導致寒氣入侵。
- 炒米、龍骨、牡蠣、防風、藁本: 這些藥材都有收斂止汗的作用,可以幫助病人止汗。
- 庶兔亡陽而死: 指如果陽氣過度散失,就會導致病人死亡。
- 去節先煮醋湯略浸片時: 指在使用麻黃之前,要先去除藥材的節頭,然後用醋湯浸泡一會兒,這樣可以減少藥物的刺激性,避免汗出過多。
- 冬月腠理致密: 指冬月天氣寒冷,人體的毛孔收縮,腠理比較緻密,這時可以直接生用麻黃,因為藥效不容易散失。
這段文字說明了中醫治療過程中,需要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調整用藥方法,才能達到最佳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