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二 (21)
《傷寒直指》卷二 (21)
1. 辨痓濕暍脈證第四
小有勞,身即熱者,謂勞動其陽,而暍即發也。口開,前板齒燥者,里有熱也。《內經》曰:因於暑,汗煩則喘喝,口開謂喘喝也。以喘喝不止,故前板齒燥也。若發汗以去表邪,則外虛陽氣,故惡寒甚。若以溫針助陽,則火熱內攻,故發熱甚,若下之以除裡熱,則內虛而膀胱燥,故淋甚。
徐氏:此條無治法,東垣以清暑益氣湯主之,所謂發千古之秘也。宇泰:中暍、中暑、中熱,名雖不同,實一病也。若冬傷於寒,至夏至後而變為熱病者,此過時而發,自內達表之證,俗謂晚發是也。又非暴中暑熱新病之可比。或曰:新中暑病脈虛,晚發熱證脈盛。張氏:清邪中上,濁邪中下,風寒濕者,地之氣為濁邪,所以俱中足經,惟暑,乃天之氣,系清邪,所以中手少陰心經也。其病多與傷寒相似,但證與脈不同耳。
傷寒雖惡寒發熱,初病未至於煩渴。中暍不然,初病即渴。傷寒之脈浮,中暑之脈虛弱,或弦細芤遲者,有之。經曰:脈盛身寒,得之傷寒;脈虛身熱,得之傷暑,此之謂也。汪氏:以證言之,傷寒惡寒,傷熱惡熱。以脈言之,傷寒脈盛,傷暑脈虛。且暑脈虛細,與濕、痓之脈有相似者。
而證則不同,暑則自汗而渴,濕則渴而不能飲,痓則身不疼也。健曰:此篇痓、濕、暍三證,理當列於六經變證之後,不當先列於前,蓋叔和之誤次也。)
白話文:
辨痓濕暍脈證第四
稍微勞動一下,身體就發熱的,這表示勞動使得陽氣活動,暑熱病就會發作。嘴巴張開,門牙乾燥的,表示身體內部有熱。就像《內經》說的,因為暑熱,流汗煩躁就會氣喘吁吁,嘴巴張開就代表氣喘吁吁。因為氣喘吁吁不停,所以門牙才會乾燥。如果用發汗的方法來去除表面的邪氣,就會讓身體外表的陽氣虛弱,所以會很怕冷。如果用溫針灸來幫助陽氣,就會讓火熱之氣往內攻擊,所以會發熱更嚴重。如果用瀉下的方法去除體內熱氣,就會使體內虛弱,膀胱乾燥,所以會小便不順暢。
徐氏認為:這一條沒有說明治療方法,但東垣用清暑益氣湯來治療,可以說是揭開了千古以來的大秘密。宇泰認為:中暍、中暑、中熱,雖然名稱不同,其實是同一個病。如果是冬天受寒,到夏至後才變成熱病的,這是過時才發作,從身體內部傳到表面的症狀,俗稱晚發。這和突然中暑受熱的新病不一樣。有人說:新中暑的病脈虛弱,晚發熱的病脈象強盛。張氏認為:清陽之氣侵犯上方,濁陰之氣侵犯下方。風寒濕這些屬於地上的濁氣,所以都會侵犯足經,只有暑熱,屬於天上的清氣,是清陽邪氣,所以侵犯手少陰心經。這種病很多症狀和傷寒相似,但症狀和脈象不同。
傷寒雖然會怕冷發熱,剛發病時不會到口渴的程度。中暑就不是這樣,剛發病就會口渴。傷寒的脈象是浮脈,中暑的脈象是虛弱,或是有弦細、芤、遲的脈象。經典說:脈象強盛身體寒冷,是得了傷寒;脈象虛弱身體發熱,是得了中暑,就是這個意思。汪氏認為:從症狀來說,傷寒怕冷,中熱怕熱。從脈象來說,傷寒脈象強盛,中暑脈象虛弱。而且暑熱的脈象虛細,和濕、痓的脈象有些相似。
但症狀不同,中暑會自己流汗口渴,濕病會口渴但喝不下,痓病則是身體不疼痛。健認為:這篇講痓、濕、暍三種病的,應該放在六經變證之後,不應該放在前面,大概是叔和編排錯誤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