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二 (19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二 (19)

1. 辨痓濕暍脈證第四

太陽之脈,夾脊抵腰,寒濕客之,則表氣不利,而背強也。里有邪者,外不惡寒,表有邪者,則惡寒,欲得向火,寒濕在表而惡寒也。若下之早,傷動胃氣,損其津液,故噦。而胸滿,小便不利者,下后里虛,上焦陽氣,因虛而陷於下焦,為丹田有熱,表中寒乘,而入於胸中,為胸中有寒,使舌上生白胎而滑也。臟燥則欲飲水,以胸上客寒濕,故不能飲,而但口燥煩也。

宇泰:此寒濕相搏於表,不可妄下者也,小陷胸湯、甘草附子湯。小便不利,四苓散,理中去姜加朮。小便利者,桂枝加附子,理中加茯苓,茯苓白朮湯類選用。健曰:此證必先感於濕,而復感風寒,三氣同經相搏,故頭汗背強,欲被向火。何也?風傷於上,而挾濕,則頭汗。

寒傷於表而挾濕則脊強、怕冷,法當表散,則三氣皆去。若反下之,則三氣內陷而噦。此噦,不比久病之噦,是嘔逆有聲,而氣上胸滿。氣不下化,則小便不利。濕則下先受之,其邪內畜,則舌上白滑,而現丹田有熱,胸中有寒之象。渴欲得水者,嘔則津干,口燥煩也。又不能飲者,因內陷之寒在胸,而濕未化熱,原非可下之證,故云下早。

考損菴所舉諸方,亦難取法。莫如海藏神術、局方羌活勝濕二者,能散風寒,化濕氣,生津利便。不必求傷寒方治,而可消弭於無事矣。)濕家下之,額上汗出,微喘,小便利者,死。若下利不止者,亦死。(濕家發汗則愈。《要略》曰:濕家身須疼,可與麻黃加朮四兩,發其汗為宜。

若妄下,則大逆。額上汗出而微喘者,乃陽氣上逆也。小便自利,或下利者,陰氣下流也。陰陽相離,故云死。《內經》曰:陰陽離缺,精氣乃絕。)問曰:風濕相搏,一身盡疼痛,法當汗出而解,值天陰雨不止。醫云:此可發汗,汗之不愈者,何也?答曰:發其汗,汗大出者,但風氣去,濕氣在,是故不愈也。若治風濕者,發其汗,但微微似欲汗出者,風濕俱去也。

(值天陰雨不止,明其濕勝也。《內經》曰:陽受風氣,陰受濕氣。又曰:傷於風者,上先受之;傷於濕者,下先受之。風濕相搏,則風在外,而濕在內。汗大出者,其氣暴,暴則外邪出,而里邪不能出,故風去而濕在。汗微微而出者,其氣緩,緩則內外之邪出,故風濕俱去也。

宇泰云:麻黃白朮湯、桂枝附子湯。風濕宜汗,桂枝加白朮黃耆防己湯。卿子:風濕相搏,法當汗出而解。正如前條麻黃加白朮,使微微蒸發,表裡氣和,風濕俱去。若成注,似以表言風,以裡言濕,則不可。健曰:風濕,為值陰雨致者,非傷寒家證明甚。損庵、卿子豈不知此,而仍事傷寒方法,謬矣!只須海藏神術為妙,少加羌活,可去一身之痛,亦風能勝溫之法。

白話文:

太陽經的脈絡,是從背脊兩側沿著脊椎延伸到腰部。如果寒濕侵襲,會導致體表的氣機運行不暢,造成背部僵硬。體內有邪氣時,不會怕冷;體表有邪氣時,則會怕冷,想靠近火取暖,這是因為寒濕停留在體表而引起的怕冷。如果過早使用瀉下的藥物,會損傷胃氣,消耗津液,導致打嗝,同時感到胸悶。小便不暢,是因為瀉下後體內變得虛弱,上焦的陽氣因為虛弱而下陷到下焦,導致下丹田有熱,體表寒氣進入胸中,造成胸中有寒,使舌頭上出現白色濕滑的苔。體內乾燥時會想喝水,但是因為胸部受到寒濕侵擾,所以不能喝水,只是感到口乾煩躁。

宇泰認為,這是寒濕在體表互相搏擊所致,不能隨意使用瀉下藥。可以使用小陷胸湯或甘草附子湯。如果小便不暢,可以使用四苓散,或者理中湯去掉生薑加入白朮。如果小便正常,可以使用桂枝加附子湯,或者理中湯加入茯苓,也可以選用茯苓白朮湯之類的方劑。 健則認為,這種病症一定是先感受到濕氣,又感受到風寒,三種邪氣同時侵入經絡互相搏擊,所以會出現頭部出汗、背部僵硬、想靠近火取暖的情況。這是因為風邪侵襲上部,並挾帶濕氣,所以頭部出汗。

寒邪侵襲體表,並挾帶濕氣,則會導致背脊僵硬、怕冷,應該用發散的方式來治療,這樣三種邪氣才能夠去除。如果反而使用瀉下藥,會導致三種邪氣內陷而出現打嗝。這種打嗝,與久病引起的打嗝不同,是嘔吐且伴有聲音,並且氣往上衝而感到胸悶。氣不能向下運行,就會導致小便不暢。濕邪容易先侵犯下部,邪氣積蓄在體內,就會導致舌苔白滑,同時出現下丹田有熱、胸中有寒的現象。感到口渴想喝水,是因為嘔吐導致津液耗盡,感到口乾煩躁。但是又不能喝水,是因為內陷的寒邪停留在胸部,而且濕氣沒有化熱,所以並不是可以使用瀉下藥的情況,因此說不能過早使用瀉下藥。

損菴所列舉的那些方劑,也難以取法。不如採用海藏神術、局方羌活勝濕這兩種方劑,可以發散風寒、化解濕氣、生發津液、利小便。不必用治療傷寒的方法,就可以使病情消弭於無形。如果是濕邪引起的疾病,使用瀉下藥後,額頭出汗、稍微喘息、小便正常的人,會死亡。如果瀉下後腹瀉不止的,也會死亡。(濕邪引起的疾病,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就會好。《要略》說:濕邪引起的疾病,身體會感到疼痛,可以用麻黃加白朮四兩,發汗治療。

如果亂用瀉下藥,就會導致病情逆轉。額頭出汗並稍微喘息,是陽氣上逆的表現。小便正常或腹瀉不止,是陰氣下流的表現。陰陽分離,所以說會死亡。《內經》說:陰陽離缺,精氣就會耗盡。)有人問:風濕相互搏擊,導致全身疼痛,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,但遇到陰雨連綿的天氣,醫生說可以發汗,但是發汗後病沒有好,這是為什麼呢?回答說:發汗,如果出汗很多,只是把風邪散去,濕氣還在體內,所以病不會好。如果治療風濕病,發汗的時候,微微出汗,像要出汗的樣子,這樣風濕之邪都可以去除。

(遇到陰雨連綿的天氣,說明濕邪更為嚴重。《內經》說:陽氣容易受到風邪的侵襲,陰氣容易受到濕邪的侵襲。又說:受到風邪侵襲,通常是上部先受影響;受到濕邪侵襲,通常是下部先受影響。風濕相互搏擊,風邪在體表,濕邪在體內。如果出汗很多,病邪來勢兇猛,就會將體表邪氣排出,但體內的邪氣無法排出,所以風邪去除了,但濕氣還在。微微出汗,病邪來勢緩慢,內外邪氣都可以排出,所以風濕之邪都除去了。

宇泰認為,可以使用麻黃白朮湯、桂枝附子湯。治療風濕應該使用發汗的方法,可以使用桂枝加白朮黃耆防己湯。卿子認為,風濕相互搏擊,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。正如前面說的,用麻黃加白朮,使微微出汗,讓表裡之氣調和,風濕都可以去除。如果像成注那樣,將體表歸於風,體內歸於濕,那就不可取了。健認為,風濕是遇到陰雨天氣引起的,不是傷寒的病症,這點很清楚。損庵、卿子難道不知道這個道理嗎?卻仍然使用治療傷寒的方法,真是荒謬!只需要使用海藏神術這種方法就很好,再稍微加入羌活,就可以去除全身的疼痛,這也是風邪可以用溫熱藥物制服的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