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四 (4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四 (4)

1. 變通柴胡湯

小柴胡湯(《千金》)

治瘥後更頭痛,壯熱煩悶,即黃龍湯也。柴胡,半夏(各四錢),黃芩(錢半),人參,甘草(各一錢),姜(三片),棗(二枚),不嘔而渴,去半夏,加栝蔞根(二錢)

(南陽方:)柴胡(四錢),半夏(一錢二分半),黃芩,人參,甘草(各錢半),生薑(三片),大棗(一枚)

(仲醇方:)柴胡(二錢),黃芩,半夏,人參(各一錢),甘草(炙,五分),生薑(三片),大棗(二枚)

(仁齋方:)柴胡(三錢,外熱多者用四錢),黃芩(二錢,內熱多者加五分),人參(二錢,脈弱人怯者用三錢),半夏(錢半,嘔而不渴者用二錢),甘草(炙,一錢,嘔者用五分),生薑(三片,嘔者用五片),大棗(二個,嘔者去之,心下滿,亦去之),水煎。溫服一鍾,待少時,又服一鍾,以接藥力和之。

近代名醫加減法:若胸膈痞滿不寬,或胸中痛,或脅下痛,去人參加枳、桔(各二錢),名柴胡枳桔湯。若胸中痞滿,按之痛者,去人參加瓜蔞仁(三錢),枳實、桔梗(各錢半),黃連(二錢),名柴胡陷胸湯。若脈弦虛,發熱口渴,不飲水者,倍用人參,加麥冬(錢半),五味子(十五粒),名參胡清熱飲。(又名清熱生脈湯)。

若脈弦虛發熱,或兩尺浮且無力,此必先因房事,或曾夢遺失精,或病中不固者,宜知母、黃柏(各二錢),牡蠣粉(一錢),名滋陰清熱飲。若脈弦虛,發熱口乾,或大便不實,胃弱不食者,加白朮、茯苓、白芍(各錢半),名參胡三白湯。若發熱煩渴,脈浮弦而數,小便不利,大便泄利者,合四苓散用之,名柴苓湯。

內熱者,此協熱而利也。加炒黃連(錢半),自芍藥(錢半,腹痛倍用)。若腹痛惡寒者,去黃芩,加炒白芍(二錢),桂枝(一錢),名柴胡建中湯。若自汗惡風,腹痛發熱者亦主之。若心下痞滿,發熱者,加枳實(二錢),黃連(錢半)。若血虛發熱,至夜尤甚者,加當歸、川芎、白芍(各錢半),生地(一錢)。

若口燥舌乾,津液不足者,去半夏,加瓜蔞根(錢半),麥冬(一錢),名柴胡解毒湯。若脈弦長,少陽與陽明合病而熱者,加葛根(三錢),白芍(二錢),名柴葛解肌湯。若脈洪數,無外證,惡熱內熱甚,煩渴飲水者,合白虎,名參胡石膏湯。

柴胡雙解飲(節庵)

柴胡,黃芩,半夏,人參,甘草,白芍,茯苓,姜(三片),棗(二枚),渴去半夏加花粉、知母。嘔加薑汁、竹茹。脅痛加青皮。寒熱似瘧加桂枝,熱多倍柴胡,寒多倍桂枝。小便不利加茯苓。嗽加金沸草,(一云去人參。)痰盛加瓜蔞仁、杏仁、枳殼。胸中滿悶,加枳殼、桔梗、陳皮,未效,去茯苓、甘草,再加黃連,豁然有效。

虛煩,加竹葉、炒粳米,(一云加竹茹。)腹痛,倍加芍藥。心中悸,加豬苓。少陽陽明合病,加葛根、芍藥。熱入血室,女加當歸、紅花,男如生地。壞病,加鱉甲。無耳聾脅痛,身熱,大便實,加大黃,甚者加芒硝。瘥後發熱,本方和之,脈浮者,加蒼朮、蘇葉,脈沉者,加大黃、枳實。

大柴胡湯(海藏)

小柴胡全方加枳實大黃。(節庵)病若二十餘日,有下證者,只宜大柴胡,恐承氣太峻,傷寒過經,正氣多虛耳。

白話文:

[變通柴胡湯]

小柴胡湯,出自《千金》方書,適用於疾病康復後仍有頭痛、高燒及煩悶的情況。原方包含柴胡、半夏各四錢,黃芩一錢半,人參、甘草各一錢,薑三片,棗二枚。若患者不嘔吐但口渴,則應移除半夏,並加入栝蔞根二錢。

南陽方中,柴胡用量為四錢,半夏一錢二分半,其餘成分用量皆為錢半,薑仍為三片,棗減為一枚。

仲醇方則是柴胡二錢,黃芩、半夏、人參各一錢,甘草五分,薑三片,棗二枚。

仁齋方中,柴胡用量為三錢,若體表熱度較高可增至四錢;黃芩二錢,若體內熱度較高可再加五分;人參二錢,若脈搏弱且人膽怯可增至三錢;半夏錢半,若嘔吐但不渴可增至二錢;甘草一錢,若嘔吐則用量降至五分;薑三片,若嘔吐則增至五片;棗二個,若嘔吐或心下有飽脹感則需去掉。所有成分用水煎煮,溫服一劑,稍等片刻後再服用一劑,以保持藥力。

近現代名醫根據不同症狀對該方進行調整。如胸膈有壓迫感、胸部疼痛或脅下疼痛,應去除人參,加入枳實、桔梗各二錢,稱為柴胡枳桔湯。若胸部有壓迫感且按壓會痛,應去除人參,加入瓜蔞仁三錢,枳實、桔梗各錢半,黃連二錢,稱為柴胡陷胸湯。若脈象弦虛,發熱口渴但不喝水,應加倍使用人參,並加入麥冬錢半,五味子十五粒,稱為參胡清熱飲,亦名為清熱生脈湯。

若脈象弦虛,發熱,或兩側足踝部脈象浮弱無力,這通常是由性行為過度、夢遺、精液流失或疾病期間未能固精所致,應加入知母、黃柏各二錢,牡蠣粉一錢,稱為滋陰清熱飲。若脈象弦虛,發熱口乾,或大便不成形,胃弱無法進食,應加入白朮、茯苓、白芍各錢半,稱為參胡三白湯。若發熱、口渴、脈象浮弦且快速,小便不暢,大便瀉痢,應與四苓散合併使用,稱為柴苓湯。

對於內熱的病人,這是因為協調失調導致的利尿現象。應加入炒黃連錢半,白芍錢半,若腹部疼痛則用量加倍。若腹部疼痛且畏寒,應去除黃芩,加入炒白芍二錢,桂枝一錢,稱為柴胡建中湯。若自汗、畏風、腹部疼痛、發熱,此方亦適用。若心下有飽脹感且發熱,應加入枳實二錢,黃連錢半。若因血虛導致發熱,尤其在夜晚更加嚴重,應加入當歸、川芎、白芍各錢半,生地一錢。

若口乾舌燥,津液不足,應去除半夏,加入瓜蔞根錢半,麥冬一錢,稱為柴胡解毒湯。若脈象弦長,少陽與陽明合併發病導致高熱,應加入葛根三錢,白芍二錢,稱為柴葛解肌湯。若脈象洪大且快速,無外感症狀,內熱嚴重且口渴想喝水,應與白虎湯合併使用,稱為參胡石膏湯。

柴胡雙解飲(節庵)

柴胡、黃芩、半夏、人參、甘草、白芍、茯苓、薑三片、棗二枚。若口渴,去除半夏,加入花粉、知母。若嘔吐,加入薑汁、竹茹。若脅下疼痛,加入青皮。若寒熱交錯如瘧疾,加入桂枝,熱度高時加倍使用柴胡,寒氣重時加倍使用桂枝。若小便不通暢,加入茯苓。若有咳嗽,加入金沸草,(另一說法是去除人參。)若有痰多,加入瓜蔞仁、杏仁、枳殼。若胸中感到滿悶,加入枳殼、桔梗、陳皮,若效果不佳,去除茯苓、甘草,再加入黃連,通常會有顯著效果。

若精神疲憊,加入竹葉、炒粳米,(另一說法是加入竹茹。)若腹部疼痛,加倍使用白芍。若心悸,加入豬苓。若少陽與陽明合併發病,加入葛根、白芍。若熱度進入血液,女性加入當歸、紅花,男性則加入生地。若病情惡化,加入鱉甲。若無耳鳴、脅下疼痛,體溫高,大便硬實,加入大黃,嚴重時可加入芒硝。若疾病康復後仍發熱,可使用此方調和,脈象浮時,加入蒼朮、蘇葉,脈象沉時,加入大黃、枳實。

大柴胡湯(海藏)

小柴胡湯全方加上枳實和大黃。(節庵)若病程已超過二十天,出現需使用下法的情況,只應使用大柴胡湯,因為承氣湯可能太強烈,對已經過度的疾病,身體正氣通常較弱。

2. 變通承氣湯

調胃承氣湯(《活人》)

大黃(二錢,酒浸),芒硝(一錢七分半),甘草(一錢),煎。

(士材方:)大黃,芒硝(各四錢),甘草(一錢)。

小承氣湯

大黃(四錢),厚朴(二錢),枳實(五分),水煎。

(士材方:)枳實(一錢),余同。

大承氣湯

大黃(二錢,酒洗),芒硝(二錢),厚朴(炙,四錢),枳實(五分),水煎,先煮枳、樸至將好,投大黃煎數沸,納硝服。

(士材方:)大黃(五錢),芒硝,厚朴(炒,各四錢),枳實(炒,二錢)

丹溪曰:俱看證斟酌多置用之。

三一承氣湯(河間)

大黃,甘草(各二錢),芒硝,厚朴(各錢半),枳實(一錢)水煎。本方加當歸、薑、棗,名當歸承氣湯。

六乙順氣湯(節庵)

治邪熱入陽明腑,無頭痛惡寒,反惡熱,揭去衣被,揚手擲足,大渴譫語,狂妄,或發斑黃,或大結胸,潮熱,自汗,喘滿,小水短赤,大便閉結。或邪熱入少陰厥陰二經,里證惡熱,燥渴譫語,心腹堅滿,繞臍硬痛,及厥陰煩渴,四肢乍冷、乍溫,煩滿,舌卷囊縮。用此以代三承氣、大陷胸等湯。

大黃,枳實,厚朴,芒硝,柴胡,黃芩,芍藥,甘草,水煎。大結胸手不可近者,去甘草加甘遂、蔞仁。口燥咽乾,大便實,少陰也,急下之。畏熱譫渴,手足乍冷乍溫,大便實,陽厥,厥陰也,急下之。舌卷囊縮,不治。

黃龍湯(節庵)

心下硬痛,下利純清水,譫語發渴身熱,此熱邪傳裡,胃有燥屎,所利乃湯藥水飲,宜急下之。名結熱利證,身有熱者,宜此湯。若無熱者,六乙順氣湯。大黃,芒硝,枳實,厚朴,當歸,人參,甘草,姜,棗,煎。年老氣血虛者,去芒硝。

(仲醇:)表證已罷,邪結於裡,大便閉,小便短赤,宜調胃承氣湯,或小承氣湯。下後按腹不痛而和,病已解矣。如作痛,燥屎未盡也,再下之,以腹中和,二便通利為度。不能食及其人本虛,勿輕議下。陽明邪結於裡,汗出身重,短氣腹滿而喘,潮熱手足濈然汗出,大便已硬也。

六七日以來宜下之,用小承氣湯不行,換大承氣,勿大其劑。若大便不硬者,慎勿下。陽明病,發熱不解,腹滿急,急下之。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,煩不解,腹滿痛,尚有燥屎,宜承氣湯復下之。(仁齋:病人聞木聲而驚惕者,此陽明土弱畏木也,不可下之。)

白話文:

[變通承氣湯]

  • 調胃承氣湯:使用大黃(約6克,用酒浸泡)、芒硝(約5.25克)、甘草(約3克),一起煎煮。

  • 士材方:大黃、芒硝(各12克)、甘草(約3克)。

  • 小承氣湯:使用大黃(約12克)、厚朴(約6克)、枳實(約1.5克),用水煎煮。

  • 士材方:枳實(約3克),其他成分相同。

  • 大承氣湯:使用大黃(約6克,用酒清洗)、芒硝(約6克)、厚朴(炙過,約12克)、枳實(約1.5克)。用水煎煮,先煮枳實和厚朴,待快好時加入大黃煮幾沸,最後加入芒硝服用。

  • 士材方:大黃(約15克)、芒硝、厚朴(炒過,各約12克)、枳實(炒過,約6克)

丹溪表示:以上所有配方應根據實際症狀斟酌調整用量。

  • 三一承氣湯:使用大黃、甘草(各約6克)、芒硝、厚朴(各約4.5克)、枳實(約3克),用水煎煮。此方添加當歸、薑、棗後,稱為當歸承氣湯。

  • 六乙順氣湯:主治邪熱進入陽明腑,患者不再出現頭痛或怕冷,反而怕熱,會掀開衣被,手腳亂動,極度口渴,胡言亂語,精神錯亂,可能出現皮膚出斑疹、黃疸,或胸腹部大範圍結塊,潮熱,自汗,呼吸困難,小便顏色深紅,大便不通。也可能邪熱進入少陰和厥陰兩條經絡,身體內部症狀表現爲怕熱,極度口渴,胡言亂語,心腹部堅硬且脹滿,肚臍周圍硬痛,以及厥陰的煩躁口渴,四肢忽冷忽熱,心情煩悶,舌頭捲起,生殖器縮小。使用此方可以替代三承氣湯、大陷胸湯等。

  • 黃龍湯:如果患者感到心下部位硬且疼痛,拉肚子全是清水,胡言亂語,口渴,發燒,這表示熱邪已經進入身體內臟,胃部有乾燥的糞石,拉出來的全是喝的湯藥和水。這種情況需要立即進行清腸排毒。此症候名為「結熱利證」,如果身體發熱,適合使用此湯。如果沒有發熱,則使用六乙順氣湯。主要成分包括大黃、芒硝、枳實、厚朴、當歸、人參、甘草、薑、棗,煎煮後服用。對於年老氣血虛弱的人,應去除芒硝。

  • 表徵消失後,邪氣在身體內部結聚,造成便祕,小便顏色深紅,可使用調胃承氣湯或小承氣湯。清腸排毒後,如果腹部不再疼痛且舒適,表示疾病已經解決。如果腹部仍然疼痛,表示體內仍有乾燥的糞石,需要再次進行清腸排毒,直到腹部舒適,大小便都通暢。如果無法進食或患者本身體質虛弱,不要輕易進行清腸排毒。陽明經脈的邪氣在身體內部結聚,出汗後感到身體沉重,呼吸短促,腹部脹滿並且喘息,潮熱,手腳出汗,大便已經硬化。

從第六天到第七天,應該進行清腸排毒,使用小承氣湯若無效,改用大承氣湯,但不要加大劑量。如果大便不硬,千萬不要進行清腸排毒。陽明經脈的疾病,發燒不退,腹部脹滿且緊繃,需要立即進行清腸排毒。經過大規模清腸排毒後,如果六七天仍無法排便,精神煩躁不減,腹部疼痛,表示體內仍有乾燥的糞石,需要再次使用承氣湯進行清腸排毒。

  • 如果患者聽到木頭聲音就感到驚恐,表示陽明經脈的脾臟功能弱,容易受肝臟影響,這種情況不宜進行清腸排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