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二 (18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二 (18)

1. 辨痓濕暍脈證第四

若純傷風者,身亦為之動搖,手足為之搐搦。此惟內挾寒濕,故但頭面搖也。口噤者,寒主急也。卒口噤者,不常噤也。若風寒相搏,則口噤不能時開。此加之風濕,故卒口噤而有時緩也。足太陽之脈,起於目內眥,上額交巔,其支者從巔入絡腦,還出別下項,循肩膊,夾脊抵腰中,下貫臀,以至足。風寒客於經中,則筋拘急,故頸項強急,而背反張也。

《活人》:痙病發熱惡寒,外證與傷寒相似,但其脈沉遲弦細,項背反張為異耳。健曰:前條雖皆稱痓;或重感寒,或重感濕,及汗多亡陽,而未至於反張口噤者,此是痙證,非痓也。如此條,方是痓病。因其本原消耗,津液內亡,不能榮養百骸。又值外感風濕,痰火相搏,筋脈槁而拘急,肢體強而反張,昏迷口噤,卒縱卒收,已成不治。後賢雖有栝蔞根湯、小續命之設,亦十難救一,真惡候也。

然必因久病後,虛極所致者多。若傷寒猝病,不應見此。故余當作痙。)

太陽病,關節疼痛而煩,脈沉而細者,此名濕痹。濕痹之候,其人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,但當利其小便。(《要略》曰:霧傷皮腠,濕流關節,疼痛而煩者,濕氣內流也。濕,同水也。脈沉而細者,水性趨下也。痹,痛也,因其關節煩疼而名。濕痹,非腳氣之痹也。《內經》曰:濕勝則濡泄,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者,濕氣內勝也。

但當利其小便,以宣泄腹中之濕氣。古云:治濕不利小便,非其治也。或云:甘草附子湯、麻黃赤小豆湯。健曰:不若四苓散合胃風湯,或羌活勝濕湯。)濕家之為病,一身盡疼,發熱身色如似熏黃。(身黃如橘子色者,陽明瘀熱,此如熏黃,知非瘀熱也。身黃髮熱者,梔子柏皮湯,為表裡有熱,故身不痛。

此一身盡痛,知非傷寒客熱也,由濕邪在經使然。脾惡濕,濕傷,則脾病而色現身黃如煙燻者,非正黃色也。徐氏:此本濕熱證,而論不言熱,且無治法。或治以白朮附子湯、甘草附子湯、桂枝加桂湯等,恐與濕熱病不宜。觀子:此痛與痹痛不同,濕在關節而疼,故曰痹。今一身盡疼而復表熱,故曰在經。

熏黃與橘子黃,同是濕熱。彼以熱勝者,黃而明,此以濕勝者,黃而暗。治法小便不利,茵陳五苓散;小便利者,朮附湯。海藏曰:熏黃者,陰黃。蓋既濕勝,則次傳寒中者,有之。健曰:黃乃中央土色,脾為濕困,而本色外現。凡物受濕氣,必化熱而蒸黃,如醃醬然。雖驗明暗,以分陰陽,然身既黃而發熱且疼,是濕已變熱,只宜清熱利濕,茵陳四苓最妙,附子桂枝非所宜也。次傳寒中之說,亦未必然。

)濕家,其人但頭汗出,背強,欲得被覆向火。若下之早,則噦,胸滿,小便不利,舌上如胎者,以丹田有熱,胸中有寒,渴欲得水而不能飲,則口燥煩也。(濕家有風濕寒濕,此寒濕相搏者也。濕勝則多汗,傷寒則無汗。寒濕相搏,雖有汗,不及周身,故但頭汗出也。背,陽也;腹,陰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只是單純的受風邪影響,身體會搖晃,手腳會抽搐。但如果體內同時夾雜寒濕,就只會出現頭部和臉部的搖晃。口緊閉的情況,通常代表寒邪導致的肌肉痙攣。突然口緊閉,不一定會持續緊閉。但如果是風邪和寒邪一起侵犯身體,就會導致口緊閉且無法張開。這種情況再加上濕邪,就會出現突然口緊閉,但有時又會緩解的現象。足太陽經脈起於眼內角,向上經過額頭交會於頭頂,其中一條分支從頭頂進入腦部,再從頸後出來,沿著肩部、背脊到達腰部,再向下貫穿臀部到腳。風寒侵入經絡中,會導致筋脈拘攣緊張,所以會出現頸項僵硬、背部反張的情況。

《活人書》說:痙病會發熱、怕冷,外在症狀與傷寒相似,但它的脈象是沉、遲、弦、細,而且會出現頸部和背部反張,這是和傷寒不同的地方。張氏說:前面說的條文中,雖然都提到「痙」,但是有的可能是因為再次受寒,有的是因為濕氣重,還有的是因為出汗過多導致陽氣耗損,這些情況還沒有到背部反張、口緊閉的程度,這都屬於痙證,而不是痓病。只有像這一條說的,才是痓病。因為病患本身的精氣已經虛耗,體內津液不足,無法滋養全身,又遇到外來的風濕邪氣,與體內的痰火互相搏擊,導致筋脈枯槁、拘攣緊張,肢體強硬、背部反張,出現昏迷、口緊閉,時而鬆弛、時而收縮,這已經是無法治癒的危重病症。後世的醫家雖然有使用栝蔞根湯、小續命湯等方劑,也難以救治,十個病人中難以救活一個,實在是很惡劣的病症。

這種情況通常是因為久病之後,身體極度虛弱所導致。如果是突然發生的傷寒,不應該出現這種情況。因此,我認為這種情況應該叫做「痙」。

太陽病如果出現關節疼痛、心煩、脈象沉而細的情況,這種病叫做「濕痹」。濕痹的症狀是小便不利,大便反而順暢。治療上應該以利小便為主。《要略》說:霧氣侵犯皮膚,濕氣流注於關節,導致疼痛和心煩,這是濕氣向內流動的表現。濕氣和水氣性質相同,脈象沉而細表示水性下趨。痹,是指疼痛。因為關節疼痛而煩躁,所以稱作「濕痹」。濕痹不是腳氣引起的痹痛。《內經》說:濕邪旺盛會導致腹瀉,小便不利,大便反而順暢,這是體內濕氣過盛的表現。

治療上應該以利小便為主,以宣洩腹中的濕氣。古人說:「治療濕邪不利用小便,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」有人說可以用甘草附子湯、麻黃赤小豆湯。張氏認為,不如用四苓散配合胃風湯,或者用羌活勝濕湯。濕邪引起的疾病,會導致全身疼痛,發熱,身體顏色像被煙熏過的黃色。(身體黃色像橘子皮一樣,是陽明經絡有瘀熱的表現,像被煙熏過的黃色,就不是瘀熱引起的。身體發黃並發熱,用梔子柏皮湯來治療,是因為體內外都有熱邪,所以身體不痛。

而這裡說的全身疼痛,說明不是傷寒引起的發熱,而是因為濕邪侵入經絡導致的。脾臟厭惡濕邪,濕邪侵犯脾臟,脾臟就會出現病變,身體顏色會呈現像被煙燻過的黃色,而不是正黃色。徐氏認為:這本來是濕熱證,但文中沒有提到熱,也沒有說治療方法。有人用白朮附子湯、甘草附子湯、桂枝加桂湯等方劑來治療,恐怕不適合濕熱病。觀子認為:這種疼痛與痹痛不同,濕邪在關節引起的疼痛叫做痹,現在是全身疼痛又發熱,所以說是濕邪在經絡中。

像煙燻的黃色和橘子皮的黃色,都是濕熱引起的。前者因為熱邪較旺盛,所以黃色比較明亮,後者因為濕邪較旺盛,所以黃色比較暗淡。治療上,如果小便不利,就用茵陳五苓散;如果小便順暢,就用朮附湯。海藏認為:像煙燻的黃色,是陰黃。因為濕邪過盛,接下來可能會轉變成寒證。張氏認為:黃色是中央土的顏色,脾臟被濕邪困住,原本的顏色才會顯露出來。凡是東西受到濕氣影響,一定會化熱而蒸出黃色,就像醃醬一樣。雖然可以通過顏色的明暗來區分陰陽,但是身體既發黃又發熱且疼痛,說明濕邪已經轉化為熱邪,應該清熱利濕,茵陳四苓散最適合,不應該使用附子和桂枝。至於接下來會轉變成寒證的說法,也不一定正確。

濕邪引起的疾病,病人只會頭部出汗,背部僵硬,想用被子蓋著或靠近火爐取暖。如果過早使用攻下藥,就會出現呃逆、胸悶、小便不利、舌苔像一層胎垢的症狀,這是因為丹田有熱,胸中有寒,想喝水卻又喝不下,所以會口乾煩躁。(濕邪引起的疾病有風濕、寒濕等不同情況,這裡是寒濕互相搏擊的情況。濕邪旺盛會導致多汗,而傷寒則無汗。寒濕互相搏擊,雖然有汗,但並非全身出汗,所以只有頭部出汗。背部屬陽,腹部屬陰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