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二 (17)
《傷寒直指》卷二 (17)
1. 辨痓濕暍脈證第四
(痓音熾,暍音歇)
傷寒所致太陽痓、濕、暍三種,宜應別論,以為與傷寒相似,故此見之。(痓,當作痙,傳寫之誤也。痓者,惡也,非強也。《內經》曰:肺移熱於腎,傳為柔痓。柔謂筋柔而無力,痙謂骨痙而不隨。痙者,強也,《千金》以強直為痙。經曰:頸項強急,口噤背反張者,痓。
即是觀之,痓為痙字明矣。健曰:太陽風濕為病,項背強急,名曰痙,有剛柔之分,以有汗無汗別之。痓者,惡候也。其證口噤昏迷,角弓反張,痰塞時作。亦有剛柔之別,與痙為甚。三日不解,過七日則死矣。痙則不然,惟項背強,無反張迷悶等勢,而尚可治。有汗者,應和解;無汗,應發散,然必俱兼逐濕養血為主。
此不言痙,而名痓者,蓋古人之通稱耳。)太陽病,發熱無汗,反惡寒者,名曰剛痓。(《千金》曰:太陽中風,重感寒濕,則變痓。太陽病,發熱無汗,為表實,則不當惡寒。今反惡寒者,則重感於寒,為痓病也。以表實感寒,故名岡痓。)太陽病,發熱汗出,不惡寒者,名曰柔痓。
(太陽病發熱汗出,為表虛,則當惡寒,其不惡寒者,為陽明病。今發熱汗出而不惡寒者,非陽明證,則是太陽中風,重感於濕,為柔痓也。表虛感濕,故曰柔痓。宇泰:濕勝者,自多汗出。觀子:痓病以無汗惡寒,汗出不惡寒,分別剛柔則可。以此辨與否,非也。痓必先具項背強直之狀,而後別其孰為剛痓也。
由表實感寒,孰為柔痓也,由表虛感濕。)太陽病,發熱脈沉而細者,名曰痓。(太陽主表,表病發熱,脈當浮大。今脈反沉細,既不愈,則太陽中風,重感於濕而為痓也。《要略》曰:太陽病其證備,身體強,𠘧𠘧然,脈反沉遲,此為痓。栝蔞桂枝湯主之可也。幾,音如。
)太陽病,發汗太多,因致痓。(太陽病發汗太多,則亡陽。《內經》曰: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。陽微不能養筋,則脈急而成痓也。卿子:可見亦不必重感寒濕。觀子:有由傷寒致痓之處,如太陽中風成痓,太陽發汗太多成痓者是也。有痓病似傷寒之處,如發熱惡寒汗出是也。
仲景既曰傷寒所致太陽痓,又曰以為與傷寒相似,二意是殊矣。太陽痓,雖證近傷寒,其脈沉細,及浛浛如蛇,必項背強直或反張其不佯自可判矣。中風重感寒濕者,屬外因有餘。汗多亡陽,去血太過者,屬內因不足。病雖同而治可同乎?太陽痙外,復有陽明痓與少陽痓,雖經言來之,及尤當推廣分別以施治之。
)病身熱足寒,頸強急,惡寒時頭熱面赤,目脈赤,獨頭面搖,卒口噤,背反張者,痓病也。(太陽中風,為純中風也;太陽傷寒,為傷寒也,皆不作痓。惟是太陽中風,重感於濕,乃變為痓也。身熱足寒者,寒濕傷於下也;時頭面赤者,風傷於上也。頭為諸陽之首,風傷陽,風主動,故目脈赤,而頭面搖也。
白話文:
(痓,發音同「熾」;暍,發音同「歇」)
因為傷寒而引起的太陽經的痓病、濕病、暍病這三種情況,應該要分開來討論,因為它們看起來和傷寒很像,所以在這裡特別說明。(「痓」應該寫作「痙」,是抄寫時的錯誤。「痓」的意思是病重,並不是指身體強硬。《內經》說:肺部的熱傳到腎,就會變成柔痓。柔的意思是筋脈柔軟無力,而痙的意思是骨頭痙攣不能動。痙就是強硬的意思,《千金方》把身體強硬僵直稱為痙。醫書說:脖子僵硬,嘴巴緊閉,背部反張,就是痓病。
從這裡來看,「痓」就是「痙」字,非常明確。張景岳說:太陽風濕引起的疾病,會導致脖子和背部僵硬,稱為痙,有剛痙和柔痙之分,可以通過有沒有汗來區分。痓病是一種很嚴重的病症,症狀有嘴巴緊閉、意識不清、身體像弓一樣反張、時常有痰堵住氣管。也有剛柔之分,比一般的痙病更嚴重。如果三天沒有好轉,超過七天就會死亡。而痙病則不一定會這樣,只有脖子和背部僵硬,沒有身體反張和意識不清等症狀,還是可以治療的。有汗的,應該用和解的方法;沒有汗的,應該用發散的方法,但都必須同時以祛濕和養血為主。
這裡不說「痙」而說「痓」,是因為古代人習慣這樣稱呼。)太陽病,發燒卻沒有汗,反而怕冷,這種情況稱為剛痓。(《千金方》說:太陽中風後,又感染寒濕,就會變成痓病。太陽病,發燒沒有汗,是表實證,不應該怕冷。現在反而怕冷,是因為再次感染了寒邪,是痓病。因為是表實證又感染了寒邪,所以稱為剛痓。)太陽病,發燒有汗,不怕冷,這種情況稱為柔痓。
(太陽病發燒有汗,是表虛證,應該怕冷。現在不怕冷,是陽明病。現在發燒有汗卻不怕冷,不是陽明證,而是太陽中風後,又感染了濕邪,是柔痓。因為是表虛證又感染了濕邪,所以稱為柔痓。張宇泰認為:濕氣太盛的,自然會出很多汗。張觀子認為:痓病通過有無汗、怕不怕冷來區分剛柔是可以的。但這樣區分並不全面,痓病一定是先出現脖子和背部僵硬的狀況,然後再區分是表實受寒引起的剛痓,還是表虛受濕引起的柔痓。)太陽病,發燒且脈搏沉細,這種情況稱為痓。(太陽主表,表證發燒,脈搏應該是浮大。現在脈搏反而沉細,而且病沒有好,說明是太陽中風後,又感染了濕邪,變成痓病。《要略》說:太陽病各種症狀都出現了,身體強硬,顫抖,脈搏反而沉緩,這就是痓病。可以用栝蔞桂枝湯治療。)
太陽病,發汗過多,也會導致痓病。(太陽病發汗過多,會耗損陽氣。《內經》說:陽氣充足,精神就好;陽氣柔和,筋脈就得到滋養。陽氣虛弱不能滋養筋脈,就會導致脈搏急促,形成痓病。張卿子認為:可見得也不一定是要重複感染寒濕。張觀子認為:有的情況是由傷寒導致痓病,例如太陽中風變成痓病,太陽病發汗過多變成痓病。也有痓病看起來像傷寒,例如發燒、怕冷、出汗。
張仲景既然說傷寒會導致太陽痓,又說它們看起來和傷寒很像,這兩種說法是不同的。太陽痓雖然症狀和傷寒很像,但它的脈搏是沉細的,並且像蛇一樣滑動,一定會伴隨脖子和背部僵硬或者身體反張,可以很容易區分出來。中風後又感染寒濕,屬於外因過盛;汗多耗損陽氣,失血過多,屬於內因不足。病症雖然相同,但治療方法可以相同嗎?除了太陽痓之外,還有陽明痓和少陽痓,雖然經書中有提到,但更應該擴展開來分析區分,以便對症治療。
生病時身體發熱但腳卻冰涼,脖子僵硬,怕冷,時而頭熱臉紅,眼睛紅腫,只有頭部和臉部會搖動,突然嘴巴緊閉,背部反張,這是痓病。(太陽中風是單純的中風;太陽傷寒是傷寒,都不會變成痓病。只有太陽中風後又感染了濕邪,才會變成痓病。身體發熱但腳冰涼,是因為寒濕侵襲了下半身;時而頭熱臉紅,是因為風邪侵襲了上半身。頭是所有陽氣匯聚的地方,風邪會損傷陽氣,風性主動,所以眼睛紅腫,頭部和臉部也會搖動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