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六 (15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六 (15)

1. 通一子傷寒說

(景岳:)按傷寒一證,感天地陰厲之氣,變態不測,最為凶候,治有一差,死生反掌。在古人垂訓之多,何止百家千卷,其中立法之善無出仲景,用藥之妙須遜節庵,凡於曲折精微,靡不詳盡,余復何言。然猶有不能已者,在於條目之浩繁,而後學求之不易也。觀陶氏家秘的本曰傷寒治法,得其綱領如拾芥,若求之多歧,則支離破碎,如涉海問津矣。

蓋脈症與理而已,斯言也,予殊佩之。然求其所謂綱領者,謂操其權要,切於時用者也。所謂多歧者,謂檢遍方書,無方可用者也。所謂詳證者,謂表裡陰陽,寒熱虛實之辨也。所謂理者,謂見之真法之要也。得其理,則治無一失矣。是以法必貴詳,用當知約,詳而不約,徒詳何益,誠若望洋,無所用之地矣。

予請約之,曰:凡治傷寒,其法有六:曰汗、吐、下、溫、清、補也。蓋吐中有發散之意,可去胸中之實,可舉下陷之氣。若是實邪在下者,不可用之,故所用既少,法亦無多。至於舍吐之外,而切於用者,唯汗、下、溫、清、補五法而已。所謂汗者,治表法也。寒邪在表,不汗從何而解。

然汗法有三:曰溫散,曰涼解,曰平解。溫散者,如寒勝之時,陰勝之臟,陽氣不充,則表不易解,雖身有大熱,亦必用辛溫,勿以寒涼為佐,即寒無犯寒之謂也。涼解者,如炎熱熾盛,表裡枯涸,則陰氣不榮,亦不能有汗,宜用辛涼,勿以溫熱為佐,即熱無犯熱之謂也。若病在陰陽之間,既不可溫,又不可涼,則但宜平用,求其解表而已。

然無表證者不可汗;似表非表者不可汗;咽中閉塞者不可汗;諸動氣者不可汗;淋家不可汗;諸亡血者不可汗;脈微弱者無陽也,不可汗;脈微惡寒者,陰陽俱虛也,不可汗、吐、下。其可汗者,如仲景云:凡發汗,溫服湯藥,其方雖云日三服,若病劇不解,當促之,半日中盡三服。又云:凡作湯藥,不可避晨夜,覺病須臾,即宜便治,不等早晚,則易愈。

此所以汗不嫌早也。所謂下者,攻其內也。實邪內結,不下何從而去。然表未解者不可下,諸虛者不可下,陽微者不可下,諸外實者不可下,咽中閉塞者不可下,動氣者不可下,脈弱者不可下,脈浮而大者不可下,病嘔吐者不可下,大便先硬後溏者不可下,非有大滿實燥堅者不可下,此所以下不嫌遲也。所謂溫者,溫其中也。

臟有寒氣,不溫之,何自而除。有客寒者,寒自外入者也。有主寒者,氣虛者也。蓋氣為陽,陽不足則寒生於中。寒即陰證之屬,溫即兼乎補也。所謂清者,清其熱也。有熱無結本非大實,不清之何由而散。表熱者宜於清解,裡熱者宜於清降,熱即陽氣之屬,清即類乎瀉也。

若此四者,古人發明已盡,余不過述其要耳。學者仍當由博而約,勿謂止於是也。惟補之一字,則所繫由切,而人多不易知。夫用補之法,豈止因於中氣,蓋實兼乎表裡,如表邪不解,屢散之而汗不出者,陰氣不能達也。蓋汗即水也,水既不足,汗自何來?人知汗屬陽分,升陽可以解表,而不知汗生於陰,補陰最能發汗。今有飲水而汗出者,即其義也。

白話文:

《通一子傷寒論》

(張景岳言:)傷寒這一病症,感受天地間陰寒邪氣,變化莫測,凶險異常,稍有治療失誤,生死便在頃刻之間。古人對此論述極多,何止百家千卷,其中論治之完善莫過於張仲景,用藥之精妙當推陶節庵,已將曲折精微之處詳盡闡明,我本無需贅言。然而仍有不得不提之事,在於傷寒條目繁多,後學者難以掌握。

陶氏的《家秘的本》提到傷寒治法,認為得其綱領則如拾草芥般容易,若一味求全,反而支離破碎,猶如大海尋津。此言我深以為然。所謂綱領,在於把握核心,切合實用;所謂多歧,在於翻遍醫書卻無方可施;所謂詳證,在於分辨表裡、陰陽、寒熱、虛實;所謂理,在於見解真切、方法精要。得此理,則治療無失。故治法貴詳盡,運用須簡約,若詳而不約,徒增繁瑣,終無實用。

我且簡要歸納,傷寒治法有六:汗、吐、下、溫、清、補。吐法兼具發散之效,可去胸中實邪,升提下陷之氣,但若實邪在下則不可用,故此法適用較少。除吐法外,實際常用的僅汗、下、溫、清、補五法。

汗法用於表證,寒邪在表,非發汗不可解。汗法又分三種:

  1. 溫散:適用於寒盛之時或陰盛之體,陽氣不足,雖高熱亦需辛溫發汗,切勿佐以寒涼,此即“寒無犯寒”。
  2. 涼解:適用於熱盛之時,表裡津枯,需辛涼解表,勿佐溫熱,此即“熱無犯熱”。
  3. 平解:若病在陰陽之間,不偏溫涼,僅需平和解表。

然無表證、似表非表、咽閉、動氣、淋病、失血、脈微弱(陽虛)、脈微惡寒(陰陽俱虛)者,均不可汗。仲景強調:發汗湯藥宜溫服,病重者可半日內連服三劑,且治病宜早,不等晨夜,方可速愈。

下法用於內結實邪。但表未解、體虛、陽虛、外實、咽閉、動氣、脈弱、脈浮大、嘔吐、便溏或非燥結者,均不可下,故下法宜遲。

溫法用於臟腑寒邪,外寒宜溫散,內寒因氣虛而生(氣屬陽,陽虛則寒),溫法兼具補益。

清法用於散熱,表熱宜清解,里熱宜清降,熱屬陽氣,清法類乎瀉法。

以上四法,古人已闡發完備,我僅摘要而言。學者當由博返約,不可拘泥。唯獨補法至關重要,卻常被忽視。補法不僅補中氣,更兼調表裡。若表邪久不解,屢發汗而不得,實因陰氣不足(汗生於陰,補水方能發汗),此時補陰反能助汗。譬如飲水而汗出,正是此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