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六 (12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六 (12)

1. 陰陽

其人身重,難以轉側,或喜向壁臥,或蜷臥欲寐;或閉目不欲見人,目睛不了了,懶言語,語無聲;或氣難布息鼻中,呼不出吸不入;或往來氣俱冷,或時躁熱煩渴不能飲水;面上有如刀刮,惡寒,唇口俱青或紫;舌色或青紫,或白胎鋪滿而滑不見紅色;手足自冷,爪甲或青,或紫,血不紅活;小便清白,或淡黃;大便不實或瀉;雖肌表有熱,以手按之不甚熱,陰甚者則冷透手;不可便以面紫赤,煩渴為論也。(健曰:陰陽證象,仁齋此段最明,可稱醫林冰鑑。

陽證似陰者,乃火極似水也。蓋傷寒熱甚,失於汗下,陽氣亢極,鬱伏於內,反見勝已之化於外,故身寒逆冷,神氣昏沉,狀若陰證也。大抵唇焦舌燥,能飲水,大便閉硬,小便赤澀,設有旁流,內必燥屎結聚,再審有失氣極臭者,是也。其脈雖沉,切之必滑而有力,或時躁熱,不欲衣被,揚手擲足,或譫語,此陽證也。

輕者人參白虎或小柴胡合解毒湯;內實者下之以調胃承氣湯;有潮熱者大柴胡加芒硝;大實大滿閉而不通者,大承氣下之。必須審察輕重,酌而用之。蓋此與陽盛拒陰同,王太僕所謂身寒厥冷,其脈滑數,按之鼓擊於指下者,是陽盛拒陰,非寒也。

陰證似陽者,乃水極似火也。蓋傷寒傳變,或誤服涼藥,攻熱太速,其人素本腎氣虛寒,遂變陰證。冷甚於內,逼其浮陽之火發外,必面赤發躁,身有微熱,渴欲飲水復不能咽,大便閉結不通,小便淡黃,或嘔逆,或氣促,或鄭聲,或咽痛,或鼻血點滴,所以狀似陽證。或者不識,妄投寒涼,下咽立斃。

如切其脈,沉細微遲者,急以通脈四逆湯倍人參、附子,以接其真陽之氣。設或稍遲,雖參、附亦不能救矣。此與陰盛格陽同,王太僕所謂身熱脈數,按之不鼓擊於指下者,此名陰盛格陽,非熱也。東垣又謂面紅目赤,煩渴引飲,脈來七八至,按之則散者,此無根之脈,用姜附湯加人參而愈是也。(健曰:此二節,辨陰極陽極昭然,較之諸說,覺仁齋本領不凡。

夫陰毒者,其人腎虛,素有積寒在下,或因欲事之後著寒,或誤服涼藥,或食生冷內既伏陰,復加外寒,內外皆寒,遂成陰毒也。蓋積寒伏於下,微陽消於上,趙氏所謂陰氣極盛,陽氣極微,則成毒。

宋迪云陰毒傷寒,則額上手背冷汗出不止,其毒漸深則鼻如煙煤,舌上胎黑而滑;其候目睛疼,頭重身重,背強體痛,小腹裡急,或臍下痛,或咽喉不利,或心下堅硬,或氣促脹悶,或嘔咳不止;甚者唇青面黑,舌卷囊縮,四肢厥冷,脈沉細而遲,或伏而不出。海藏謂二三日間,或可起行不覺甚重,或時陰火上衝頭面烘熱,色赤煩躁,狀似陽證,若誤投涼藥,則渴轉甚,躁轉急而難矣。

白話文:

陰陽

這個人身體沉重,難以翻身,或者喜歡面向牆壁躺著,或者蜷縮著想睡覺;或者閉著眼睛不想見人,眼睛無神,懶得說話,說話聲音很小;或者呼吸困難,氣息難以在鼻腔中進出;或者全身發冷,或者時而煩躁發熱,口渴卻喝不下水;臉色像被刀刮過一樣,怕冷,嘴唇青色或紫色;舌頭顏色有時青紫,有時白色舌苔鋪滿且濕滑,看不到紅色;手腳冰冷,指甲顏色有時青色,有時紫色,血液不鮮紅;小便清澈發白,或者淡黃色;大便不成形或者腹瀉;雖然皮膚表面發熱,但用手按壓並不覺得很熱,陰寒嚴重的人甚至會冷透手心;不可以單單因為臉色紫紅、煩躁口渴就認定是熱證。 (張介賓評論說:陰陽證候的表現,仁齋這段寫得最清楚,可以說是醫學界的明鏡。)

陽證類似陰證

這是因為火熱到了極致,反而像水一樣的表現。一般來說,傷寒發熱很嚴重,如果沒有好好發汗或瀉下,陽氣亢奮到了極點,鬱積在體內,反而會出現與它本性相反的表現,所以身體寒冷,手腳冰涼,精神昏沉,看起來像陰證。但仔細觀察,就會發現嘴唇乾焦,舌頭乾燥,能喝水,大便乾硬,小便赤黃,如果出現小便失禁,體內一定有乾燥的糞便堆積,再仔細聽聽,如果有放屁,而且氣味極臭,那就是陽證。他的脈搏雖然沉伏,但按下去一定是滑利而且有力的,或者時而煩躁發熱,不喜歡蓋被子,會揮手踢腳,或者胡言亂語,這些都是陽證的表現。

對於症狀輕微的,可以用人參白虎湯或者小柴胡湯合解毒湯;體內實熱的,可以用調胃承氣湯瀉下;有潮熱的,可以用大柴胡湯加芒硝;體內極度實熱、腹脹不通的,可以用大承氣湯瀉下。必須仔細分辨症狀的輕重,酌情用藥。這種情況和陽氣過盛排斥陰氣的道理是一樣的,就像王太僕所說的,身體寒冷,手腳冰涼,但是脈搏卻滑數有力,按下去感覺脈搏跳動有力,這種情況是陽氣過盛排斥陰氣,並不是真的寒冷。

陰證類似陽證

這是因為水寒到了極致,反而像火一樣的表現。一般來說,傷寒傳變,或者誤服寒涼藥物,或者攻熱太過迅速,如果這個人本來就腎氣虛寒,就會轉變成陰證。體內寒冷到了極點,把體內微弱的陽氣逼到體外,就會出現臉色潮紅,煩躁不安,身體微微發熱,口渴想喝水但又咽不下,大便閉結不通,小便淡黃,或者噁心嘔吐,或者呼吸急促,或者喃喃自語,或者咽喉疼痛,或者流鼻血,這些都像是陽證的表現。如果醫生不能分辨,妄用寒涼藥物,病人會立即死亡。

如果把他的脈,脈搏是沉細、微弱、遲緩的,就要趕緊用通脈四逆湯加倍人參、附子,來接續他快要耗盡的真陽之氣。如果稍微晚了一點,即使加再多的人參、附子,也救不回來了。這種情況和陰氣過盛排斥陽氣的道理是一樣的,就像王太僕所說的,身體發熱,脈搏跳動很快,但是按下去感覺脈搏沒有力量,這就是陰氣過盛排斥陽氣,不是真的熱。李東垣也說過,臉紅眼赤,煩躁口渴,脈搏跳動很快,但是按下去感覺脈搏散亂無力,這是沒有根基的脈象,要用姜附湯加人參來治療。 (張介賓評論說:這兩段把陰氣到了極點和陽氣到了極點的區別說得非常清楚,比其他醫家的說法要好得多,可見仁齋的醫術非常高明。)

陰毒

陰毒這種病,是這個人腎虛,本來體內就有積寒,或者因為房事後受寒,或者誤服寒涼藥物,或者吃了生冷的食物,體內已經潛伏了陰寒,又加上外來的寒邪,內外都是寒,就形成了陰毒。積寒潛伏在下焦,微弱的陽氣在上焦消亡,就像趙氏所說的,陰氣極度旺盛,陽氣極度微弱,就會形成陰毒。

宋迪說,陰毒傷寒的症狀是額頭和手背出冷汗不止,毒邪漸深,鼻子像煙煤一樣黑,舌苔又黑又滑;同時還會有眼睛疼痛,頭重身重,背部僵硬,身體疼痛,小腹拘急,或者肚臍下疼痛,或者咽喉不舒服,或者心下感覺堅硬,或者呼吸急促,胸悶,或者嘔吐咳嗽不止;嚴重時嘴唇發青,面色發黑,舌頭捲縮,陰囊收縮,四肢冰冷,脈搏沉細而遲緩,或者脈搏伏在裡面摸不到。張海藏說,這種病兩三天之內,有時會覺得可以走動,並不覺得很嚴重,有時陰寒之火會向上衝到頭面部,臉色潮紅,煩躁不安,看起來像陽證,如果誤用寒涼藥物,會導致口渴更加嚴重,煩躁更加劇烈,難以救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