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六 (11)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六 (11)
1. 表裡
(海藏:)治傷寒須分表裡,若表裡不分,汗下差誤,豈為上工。如均是發熱身熱不渴,為表有熱,小柴胡加桂枝主之。厥而脈滑為里有熱,白虎加人參主之。均是水氣乾嘔,微利發熱而咳,為表有水,小青龍加芫花主之。身涼表證罷,咳而脅下痛,為里有水,十棗湯主之。
均是惡寒有熱,而惡寒者,發於陽也,麻黃桂枝小柴胡主之。無熱而惡寒者,發於陰也,附子四逆主之。均是體痛脈浮發熱,頭痛身體痛者,為表未解,麻黃湯主之。脈沉自利,身體痛者,為里不和,四逆湯主之。以此觀之,仲景表裡之法甚詳,學者宜究心焉。
(《活人》:)傷寒有表證,有里證,有半表半裡證,有表裡兩兼證。但見有無表裡證,在表宜汗,在裡宜下,半在表半在裡宜和解,表裡俱見隨證滲泄。無表裡證,用大小柴胡和之下之。四逆湯證有先溫里乃發表,桂枝湯證有先解表乃攻裡。傷寒六七日,目中不了了,無表裡證,脈雖浮,亦有下之者。
少陰二三日,無陽證,亦有發汗者,則又非表裡之所能拘,不可不知也。
傷寒表證當汗,里證當下,不易之法也。發表攻裡,本自不同,桂枝、承氣,安可並進。然假令病人脈浮而大,是表證當汗。其人發熱,煩渴,小便赤,卻當下,是表裡證俱見,五苓散之類。假令傷寒不大便六七日,頭痛有熱者,是里證當下。其小便清者,知不在裡,乃在表也,當鬚髮汗,是兩證俱見,未可即下,宜桂枝湯。
假令病人心下滿,口不欲食,大便硬,脈沉細,是里證當下。其人頭汗出,微惡寒,手足冷,卻當汗。此亦兩證俱見者,仲景所謂半在表半在裡也,小柴胡湯主之。又如太陽病表證未除而數下之,遂協熱自利,利不止,心下痞硬,謂表裡不解,桂枝人參湯。本太陽病,醫反下之,因而腹痛,亦有表復有里,桂枝加芍藥湯;痛甚,桂枝加大黃湯。
此皆仲景治有表復有里之法,當以意推之。
無表裡證者,傷寒四五日後,以至過經不解,無表證,又於裡證無可下者,皆以小柴胡隨證加減用之。至十餘日外,用之而不愈,大便硬者,可下,乃用大柴胡下之。以過經其人稍虛,恐承氣大利耳。仲景云:病人無表裡證,發熱七八日,脈雖浮數,可大柴胡下之。
白話文:
(海藏指出:)治療感冒必須分辨外表與內裏的病情,如果不區分外表和內裏的病情,出汗或下藥的判斷錯誤,這怎麼能算是高明的醫生呢?如果都是發燒,身體熱但不口渴,這是外表有熱,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加桂枝來治療。如果四肢冰冷且脈搏滑動,表示內裏有熱,應使用白虎湯加人參來治療。如果都是水氣導致的乾嘔,稍微拉肚子並發燒咳嗽,這是外表有水氣,應使用小青龍湯加芫花來治療。如果身體涼,外表的症狀消失,咳嗽並且肋骨下疼痛,這是內裏有水氣,應使用十棗湯來治療。
如果都是怕冷且發燒,怕冷是由於陽氣發作,可使用麻黃湯、桂枝湯和小柴胡湯來治療。如果沒有發燒只怕冷,這是陰氣發作,應使用附子湯和四逆湯來治療。如果都是全身疼痛,脈搏浮動和發燒,頭痛和身體痛,這是外表尚未解決,應使用麻黃湯來治療。如果脈搏深沉且自然拉肚子,身體痛,這是內裏不和諧,應使用四逆湯來治療。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,張仲景對於外表和內裏的病情治療方法非常詳細,學習者應該深入研究。
(《活人書》指出:)感冒有外表症狀,有內裏症狀,有半外表半內裏的症狀,也有外表和內裏同時存在的症狀。只要看到有無外表和內裏的症狀,外表的問題應出汗,內裏的問題應下藥,半外表半內裏的問題應調和解決,外表和內裏同時存在則根據症狀來決定治療方式。如果沒有外表和內裏的症狀,可以使用小柴胡湯來調和然後下藥。四逆湯的症狀有先溫暖內裏然後再處理外表,桂枝湯的症狀有先解決外表然後再處理內裏。感冒六七天,眼睛模糊,沒有外表和內裏的症狀,即使脈搏浮動,也可能需要下藥。
少陰病二三天,沒有陽性症狀,也可能需要出汗,這並不能僅由外表和內裏來限制,這點一定要知道。
感冒外表的症狀應出汗,內裏的症狀應下藥,這是不變的原則。處理外表和內裏的問題,本來就不同,桂枝湯和承氣湯,怎麼可能一起使用。然而,如果病人脈搏浮動且大,這是外表的問題應出汗。如果他發燒,煩躁口渴,小便紅色,卻應下藥,這是外表和內裏症狀同時出現,應使用五苓散之類的藥物。如果感冒後六七天沒有大便,頭痛且發燒,這是內裏的問題應下藥。如果他的小便清澈,代表問題不在內裏而在外表,應出汗,這是外表和內裏同時出現的症狀,尚未可以立即下藥,應使用桂枝湯。
如果病人心臟下方脹滿,不想吃東西,大便硬,脈搏沉細,這是內裏的問題應下藥。如果他頭部流汗,稍微怕冷,手腳冰冷,卻應出汗。這也是外表和內裏同時出現的症狀,張仲景所說的半外表半內裏,應使用小柴胡湯。例如太陽病外表的症狀尚未消失就多次下藥,結果熱度協同而出現自己拉肚子,拉肚子不停,心臟下方變硬,稱之為外表和內裏都未能解決,應使用桂枝人參湯。原本是太陽病,醫生反而下藥,結果腹部疼痛,也有外表又有內裏,應使用桂枝加芍藥湯;如果疼痛嚴重,應使用桂枝加大黃湯。
這些都是張仲景對於外表和內裏同時存在的治療方法,應該根據病情來推測。
如果沒有外表和內裏的症狀,感冒四五天後,甚至超過一個週期仍未能解決,沒有外表的症狀,在內裏的症狀又無法下藥,都可以使用小柴胡湯根據症狀加減使用。到十幾天後,使用小柴胡湯仍未能痊癒,大便硬,可以下藥,應使用大柴胡湯來下藥。因為超過一個週期,病人身體稍微虛弱,害怕承氣湯會造成大出血。張仲景說:病人沒有外表和內裏的症狀,發燒七八天,即使脈搏浮動和快速,也可以使用大柴胡湯來下藥。
2. 陰陽
(復庵:)三陽證有合陽、有純陽,三陰證有盛陰、有純陰。合陽者,經所謂合病是也。純陽者,經所謂脈陰陽俱盛,大汗出不解者,死。又曰:凡發汗服湯藥,有不得汗者,死。謂陽熱甚而陰氣絕也,故不能作汗。二者俱是有陽無陰,故曰純陽也。盛陰者,如少陰病,身體痛,手足寒,骨節痛,脈沉者,附子湯主之。
謂手足寒,身體痛,脈沉,寒盛於陰也。純陰者,如少陰病,惡寒身蜷而利,手足逆冷者,不治,謂無陽也。又有寒客三陰,極而生熱,則傳陽明者,有邪初中三陰則寒,故宜溫藥發汗。及寒極變熱,則宜寒藥下之。蓋三陰三陽,皆能自受邪,不止自太陽經傳也。其三陽入腑之外,三陰變熱入腑者,往往有之,不可不察耳。
有經之陰陽以臟腑言,臟為陰腑為陽也。有病之陰陽乃外邪之陰陽,陰氣陽氣是也。陰陽二氣,皆能犯臟腑,故陽氣犯太陽,則為傷風惡寒而有汗。陰氣犯太陽,則為傷寒惡寒而無汗。在太陽未得解,轉入陽明、少陽二經,則純乎陽,然不如太陽之易治。若未能罷,以次傳入陰經,則為陰中之陽。
蓋陽經之陽氣,來入陰經,雖有自利慾寐,唇青手足厥冷,舌卷囊縮等證,亦不可妄投熱藥,惟宜瀉其陽之在陰經者。若陽病下之太過,陽氣已脫,遂變為陰,所謂害熱未已,寒病復起。或初得病便是陰證,此陰中之陰。蓋陰氣攻陰經,陰自得傳,非陽經傳來,只當以溫藥回其陽。
故陽入陰者,變陽以救陰;陰入陽者,用陽以救陽,二者不可不辨。
原是陽證,因汗下太過,遂變成陰,便當作陰證治。卻不可謂其初先是陽,拘於陽傳陰之說,乃是三陽壞證,轉為陰也。此為陽之反,而非陽之傳。
初病是陽經,見頭疼,以次陽傳入陰,頭略不疼,不可便謂不疼為陰證,須問其得病之初,頭疼與否。
傷寒有陰證而頭或疼,未有正陽證而頭略不疼者;有陰證而反發熱,未有正陽證而身不熱者;有陰證而或小便自赤,未有正陽證而小便不赤者。此正法也。
(仁齋:)傷寒治法,陽有此證,陰亦有此證,似陽而陰,似陰而陽,最難分別,毫釐之差,千里之謬。如陽毒、陰毒、風溫、濕溫、吐血、吐蛔、兩感、百合等證,當並遵南陽書用藥,不再具陳。其餘大綱,不出陰陽,雖纖悉未能即盡,不妨於《活人書》參考。如胃中冷必吐蛔,大概知為陰也。
然亦有陽證吐蛔者,必兼看別證如何,不可專以胃冷為說也。曾記一人陽黃吐蛔,又大發斑,陽毒證,口瘡咽痛,皆以冷劑取效,豈非有陽證乎。(健曰:此即胃熱嘔甚,則長蟲出,已於前條註明。仁齋可謂先得我心之同然者矣。)
陽證者,面紅光彩,唇紅口乾,舌燥能飲涼湯冷水。其人身輕,易為轉動,常開眼見人,目睛了了,喜語言,其聲響亮,口鼻之氣往來自然,小便或赤或黃,大便或秘或硬,手足自溫,爪甲俱紅活。陰證者,面青黑,或有虛陽泛上,雖亦赤色,而不紅活光彩。
白話文:
陰陽
(復庵說:)三陽病症有合併陽氣的、有純粹陽氣的,三陰病症有陰氣旺盛的、有純粹陰氣的。合併陽氣的,就像經典裡說的合併發病。純粹陽氣的,就像經典裡說的脈象陰陽都旺盛,大量出汗卻無法解除病症的,會死。又說:凡是發汗或服用湯藥後,無法出汗的,也會死。這是因為陽熱太盛而陰氣耗竭,所以無法出汗。這兩種情況都是只有陽氣而沒有陰氣,所以說是純粹陽氣。陰氣旺盛的,像是少陰病,身體疼痛,手腳冰冷,骨節疼痛,脈象沉伏的,用附子湯來治療。這是因為手腳冰冷,身體疼痛,脈象沉伏,表示寒氣在陰氣部分很盛。純粹陰氣的,像是少陰病,怕冷而身體蜷縮,腹瀉,手腳冰冷,這種情況無法治療,因為沒有陽氣了。
還有寒氣侵犯三陰經脈,到了極點會產生熱,這時會傳到陽明經。有邪氣剛開始侵入三陰經脈時會感到寒冷,所以適合用溫熱藥來發汗。等到寒氣極盛轉為熱時,就適合用寒涼藥來瀉熱。三陰三陽經脈都能自己受到邪氣侵犯,不只是從太陽經傳來。除了三陽經脈入腑之外,三陰經脈轉為熱而入腑的情況也常有,不能不仔細觀察。
經脈的陰陽是以臟腑來說,臟為陰,腑為陽。而疾病的陰陽是外來邪氣的陰陽,指陰氣和陽氣。陰陽二氣都能侵犯臟腑,所以陽氣侵犯太陽經時,會造成感冒、怕冷而有汗。陰氣侵犯太陽經時,會造成傷寒、怕冷而無汗。在太陽經的病症還沒解除時,轉到陽明經、少陽經,就變成純粹陽證,但不如太陽經那麼容易治療。如果病情還沒結束,依次傳入陰經,就變成陰證中帶有陽證。
陽經的陽氣進入陰經,雖然會有腹瀉、想睡覺、嘴唇發青、手腳冰冷、舌頭捲縮、陰囊收縮等症狀,也不能亂用熱藥,只能瀉去陰經裡面的陽氣。如果陽證用藥瀉得太過,陽氣耗盡,就會轉變成陰證,就像說的熱病還沒好,又發寒病。或者剛開始得病就是陰證,這是陰證中的陰證。陰氣侵犯陰經,陰邪自己傳遞,不是從陽經傳來,只能用溫熱藥來恢復陽氣。
所以陽氣進入陰經,要轉變陽氣來救陰氣;陰氣進入陽經,要用陽氣來救陽氣,這兩種情況不能不分辨清楚。
本來是陽證,因為發汗或瀉下太過,而轉變成陰證,就應當把它當作陰證來治療。不能因為它一開始是陽證,就固執地認為它是陽證傳成陰證的說法,這是三陽病症壞掉,轉變成陰證的情況。這是陽氣的反常,而不是陽氣的傳遞。
剛開始生病是陽經,出現頭痛,之後陽氣傳入陰經,頭痛稍微減輕,不能就認為不痛是陰證,必須問他剛開始得病時,頭痛還是不痛。
傷寒有陰證而頭痛的,沒有真正的陽證而頭不稍微痛的;有陰證反而發熱的,沒有真正的陽證而身體不熱的;有陰證而小便有時會赤紅的,沒有真正的陽證而小便不赤紅的。這是正確的方法。
(仁齋說:)傷寒的治療方法,陽證有這種症狀,陰證也有這種症狀,看起來像陽證卻是陰證,看起來像陰證卻是陽證,最難區分,一點點的差別,就會有很大的錯誤。像是陽毒、陰毒、風溫、濕溫、吐血、吐蛔蟲、兩感、百合病等症狀,都應當遵照南陽醫書的用藥方法,這裡就不再詳細說明。其他的大綱,不超出陰陽的範疇,即使不能完全講述細節,不妨參考《活人書》。像是胃中寒冷一定會吐蛔蟲,大概知道是陰證。
然而也有陽證吐蛔蟲的情況,必須同時看其他症狀如何,不能單單因為胃寒就說是陰證。我曾經看過一個人得了陽黃病吐蛔蟲,又大量長出斑疹,是陽毒的症狀,嘴巴長瘡、咽喉疼痛,都用寒涼藥治療有效,難道這不是陽證嗎?(健說:這就是胃熱嘔吐太厲害,所以把蟲吐出來,之前已經在前面說明了。仁齋說的和我心中所想的一樣。)
陽證的病人,臉色紅潤有光澤,嘴唇紅潤口乾,舌頭乾燥想喝涼水,身體感覺輕鬆,容易轉動,常常張開眼睛看人,眼神清澈,喜歡說話,聲音響亮,口鼻呼吸順暢自然,小便有時赤紅有時黃色,大便有時便秘或乾硬,手腳溫暖,指甲紅潤有活力。陰證的病人,臉色青黑,或是虛陽浮上,雖然也有紅色,但不是紅潤有光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