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六 (10)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六 (10)
1. 辯證
一傷寒熱在胃口,與穀氣並,上熏而為乾嘔,分寒熱水氣治之,此與噦不同。
一傷寒二陽或三陽經同病,不傳者為合病,分在經、過經治之,與並病不同治。
一傷寒一陽經先病未盡,又過一經之傳者,為並病,分在經在腑治之,與合病不同治。
(復庵:)少陰脈沉始病,反發熱,似乎太陽。有不同者,其熱不翕翕然,無頭疼可別。
少陰腹痛下利與太陰相似。有不同者,太陰不渴,少陰則渴,手足有厥溫之殊。
溫病與痙證,皆與太陽相似。有不同者,痙證脈沉細,溫病不惡風寒而渴。
傷寒與中暍相似。其不同者,傷寒不渴,中暍則渴。
傷寒與冬溫相似。其不同者,傷寒脈浮緊,冬溫脈不浮。
時行傳染與傷寒相似。其不同者,時行傳染脈不浮,傷寒脈浮。(健曰:冬溫與時行,其邪亦風寒所襲,豈無浮脈之診,不必過於刻畫。)
太陰中濕與太陽傷寒相似。有不同者,濕脈沉而細也。
暑脈虛細,又曰微弱,又曰弦、細、芤、遲。諸如此者,與痙脈、濕脈相似。然證不同,暑自汗面垢而渴,濕則不渴身疼,痙則身不疼也。
太陽中風見寒脈,用大青龍證,與太陽傷寒相似。有不同者,中風見寒脈,有煩躁也,麻黃證則無煩躁。
太陽傷寒見風脈,用大青龍,其證與中寒濕相似。有不同者,其脈浮緩,寒濕則脈沉細微。經云無少陰里證者,蓋太陽與少陰為表裡,今脈證俱屬太陽表,故云無少陰里證也。小青龍證,與小柴胡證相似。有不同者,小青龍無往來寒熱,胸脅滿痛之證,但有乾嘔發熱而咳,此為表不解,水停心下也。雖有或為之證,與小柴胡相似,終無半表裡證為異耳。
白話文:
辯證
傷寒病,如果熱邪在胃部,和食物消化之氣混合,向上熏蒸而造成乾嘔,要分辨是寒邪還是熱邪,或是水氣所致,分別用不同的方法治療,這和單純的噦逆(打嗝)不同。
傷寒病,如果是兩條或三條陽經同時生病,沒有互相傳染的情況,稱作合病,要區分病邪在哪些經絡,以及是否已經通過經絡,分別給予治療,這和單純的並病不同。
傷寒病,如果一條陽經先發病,病邪還沒有完全解除,又傳到另一條經絡,稱作並病,要區分病邪是在經絡還是臟腑,分別給予治療,這和合病不同。
(復庵說:)少陰經的脈搏一開始是沉細的,但卻反而出現發熱的症狀,看起來好像是太陽經的病。不同之處在於,這個發熱不是持續高熱,而且不會有頭痛,可以藉此區分。
少陰經的腹痛下瀉,和太陰經的症狀很像。不同之處在於,太陰經病不會口渴,而少陰經病會口渴,而且手足會有發冷或發熱的不同。
溫病和痙證,都和太陽經的病症很像。不同之處在於,痙證的脈象是沉細的,而溫病不害怕風寒,而且會口渴。
傷寒病和中暑很像。不同之處在於,傷寒病不會口渴,而中暑會口渴。
傷寒病和冬天發生的溫病很像。不同之處在於,傷寒病的脈象是浮而緊的,而冬溫病的脈象不會浮。
流行性傳染病和傷寒病很像。不同之處在於,流行性傳染病的脈象不浮,而傷寒病的脈象是浮的。(健說:冬溫和流行性傳染病,它們的病因也是感受風寒,怎麼會沒有脈浮的表現呢?不必過於拘泥。)
太陰經受濕邪侵犯,和太陽經的傷寒很像。不同之處在於,濕邪的脈象是沉而細的。
中暑的脈象是虛弱細小的,有時又表現為微弱、弦、細、芤、遲等。這些脈象和痙證、濕邪的脈象很像。然而它們的症狀不同,中暑會自汗、臉上污垢、口渴,濕邪則不會口渴但會身體疼痛,痙證則是身體不疼痛。
太陽經的傷風,如果出現寒脈,可以服用大青龍湯,這和太陽經的傷寒很像。不同之處在於,傷風出現寒脈會有煩躁的症狀,而服用麻黃湯的症狀則沒有煩躁。
太陽經的傷寒,如果出現風脈,可以服用大青龍湯,這個症狀和感受寒濕很像。不同之處在於,它的脈象是浮緩的,而感受寒濕的脈象則是沉細微弱的。經典上說沒有少陰經的裡證,是因為太陽經和少陰經互為表裡,現在脈象和症狀都屬於太陽經的表證,所以說沒有少陰經的裡證。小青龍湯的症狀,和小柴胡湯的症狀很像。不同之處在於,小青龍湯沒有往來寒熱、胸脅脹滿疼痛的症狀,只有乾嘔、發熱和咳嗽,這是因為表邪沒有解除,水液停留在心下。雖然有時會出現相似的症狀,但和小柴胡湯最終還是有區別,它沒有半表半裡的病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