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六 (9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六 (9)

1. 辯證

凡交霜降後,至春分前發者,為正傷寒。表證見,用辛溫之藥發汗;里證見,用寒涼之藥攻下,此與非時傷寒不同。交春分後,至夏至前,有頭疼發熱不惡寒而渴者,為溫病,宜辛涼之藥解肌,不可辛溫發汗。里證見,用寒涼之藥攻下。若誤下之,猶可無害;誤汗之,變不可言。至三月後,得此者,為晚發,治法同,但與傷寒表證不同,里證同。

交夏至後頭疼發熱,不惡寒而渴,為暑病,即名熱病。(比溫病加熱矣。)亦止用辛涼之藥解肌,不宜大發汗。里證見,用大寒之藥急攻下,此與正傷寒表證不同,里證同。

春夏秋三時,亦有頭疼身熱惡寒,而非傷寒者,為感冒非時暴寒之類,俱用辛涼之劑,小發汗。里證見者,用寒涼之藥急攻下,表證亦不與正傷寒同,里證同。

凡四時有頭疼發熱惡寒,身體倦痛,骨節痠疼,自汗微渴,脈空浮大而無力,為勞役感寒,宜溫涼之劑溫經散寒,切禁大發汗。里證見者,中和之劑加轉藥微下之,不可急攻利。四時有頭疼身熱惡寒,老幼相傳者,為時疫,宜辛涼之藥解表。里證見者,急攻下,從病制宜,不與正傷寒同治法也。

一傷寒初得病,無表裡證,但狂言煩躁,精彩不與人相當,此熱結膀胱,其人如狂。太陽經之裡證,自有太陽里藥,不與陽狂同治。

一傷寒失於汗下,使邪熱傳裡,燥渴譫語,小水自利,大便黑,小腹硬痛,或身黃,此下焦畜血如狂證也,與陽狂不同治。

一傷寒小水不利,大便實,小腹滿,燥渴譫語,畏熱,身目黃,此濕熱發黃。輕則疏利,重則大下,與血證發黃不同治。

一傷寒失於汗下,血熱不散,以致發斑,不宜發汗,輕者化,重則下之。

一傷寒失於汗下,邪熱傳裡,水涸屎燥,必發譫語,或心下硬痛,下利清水,燥渴,出語無倫,此皆實證,當寒涼之劑下之。又有汗多亡陽,或下後利不止,身疼痛,或自利清穀,譫語者,此皆虛證,當辛熱之劑溫之,此與狂言不同治。

一傷寒少陰證,惡寒發熱,無頭疼,誤以大發汗,使血從耳、目、口、鼻中出者,名陰血,多不治,此與衄血不同治。

一傷寒餘熱不除,蘊在心胞,精神短少,冒昧昏沉,睡中言語一二句,名獨語,宜涼劑清之,此與譫語不相同。

一傷寒差後,交接淫欲,無病人反得病者,名陰陽易,宜清涼解毒治之,與女勞復不同。

一傷寒失於汗下,或因汗下後虛,令人氣逆,不相接續者,為短氣,分虛實治之,此與喘證不同治。

一傷寒失於汗下,或因飲水過多,令人抬肩擷肚,氣逆上者,為喘,分表裡水氣治之,與短氣不同治。

一傷寒汗下太過,或恣飲冷水,水寒相傳,虛逆,聲濁惡而長,為噦。病輕則和解疏利,重則溫散,此與乾嘔不同治。

白話文:

辯證

大約在霜降後到春分前發病的,屬於正傷寒。如果出現表證(例如發熱、怕冷),就用辛溫的藥物發汗;如果出現里證(例如便秘、腹痛),就用寒涼的藥物攻下。這和非時令的傷寒不同。

大約在春分後到夏至前,如果出現頭痛發熱,但不怕冷反而口渴的,屬於溫病,應該用辛涼的藥物來解肌(也就是解除體表症狀),不可以辛溫發汗。如果出現里證,就用寒涼的藥物攻下。如果誤用了攻下的藥物,可能還沒有太大的傷害;如果誤用了發汗的藥物,後果就難以想像。如果到了三月之後才得這種病,屬於晚發的溫病,治療方法和之前的溫病相同,但是和傷寒的表證不同,里證則是相同的。

大約在夏至後,如果出現頭痛發熱,但不怕冷反而口渴的,屬於暑病,也叫做熱病。(比溫病還要熱。)也只能用辛涼的藥物來解肌,不適合大量發汗。如果出現里證,就要用大寒的藥物快速攻下。這和正傷寒的表證不同,但里證則是相同的。

在春夏秋三季,如果出現頭痛、身體發熱、怕冷,但並非傷寒,而是屬於感冒、非時令的暴寒等情況,都用辛涼的藥物,稍微發汗。如果出現里證,就用寒涼的藥物快速攻下。這些情況的表證和正傷寒不同,但里證是相同的。

如果一年四季都出現頭痛發熱怕冷、身體疲倦痠痛、骨節痠疼、自汗微渴、脈象空虛浮大而無力,這是因為勞累過度而感寒,應該用溫涼的藥物來溫經散寒,切忌大量發汗。如果出現里證,就用中和的藥物再加入轉藥來稍微瀉下,不可以急著攻利。如果一年四季都出現頭痛發熱怕冷,且是年老體弱或兒童之間互相傳染的,屬於時疫,應該用辛涼的藥物來解表。如果出現里證,就要快速攻下。要根據病情來制定治療方法,不能用治療正傷寒的方法來治療。

如果傷寒剛開始發病,沒有表證或里證,只是出現胡言亂語、煩躁不安、精神狀況異常,這是因為熱邪結在膀胱,導致精神錯亂。這是太陽經的里證,可以用太陽經的里藥來治療,不能用治療陽狂的方法來治療。

如果傷寒因為發汗或攻下不當,導致邪熱傳入體內,出現口渴、胡言亂語、小便自利(就是小便正常或頻繁)、大便發黑、小腹硬痛、甚至出現黃疸,這是因為下焦蓄積血瘀而導致精神錯亂,不能用治療陽狂的方法來治療。

如果傷寒出現小便不利、大便乾硬、小腹脹滿、口渴胡言亂語、怕熱、身體和眼睛發黃,這是因為濕熱導致發黃。情況輕微就用疏通排泄的方法,情況嚴重就要大力攻下。這和因血瘀而導致的發黃的治療方法不同。

如果傷寒因為發汗或攻下不當,導致血熱無法散去,以致於出現斑疹,就不適合發汗。情況輕微就用化解的方法,情況嚴重就攻下。

如果傷寒因為發汗或攻下不當,導致邪熱傳入體內,水液枯竭、大便乾燥,一定會出現胡言亂語,或心下(胃脘部)硬痛,拉肚子拉出清水、口渴,說話語無倫次。這些都是實證,應該用寒涼的藥物來攻下。

另外,如果出現發汗過多而導致陽氣虛脫,或是攻下後腹瀉不止,導致身體疼痛,或是腹瀉拉出不消化的食物、胡言亂語,這些都是虛證,應該用辛熱的藥物來溫補。這和前面提到的胡言亂語的實證治療方法不同。

如果傷寒是少陰證,出現怕冷發熱,但沒有頭痛,如果誤用了大量發汗的方法,導致血液從耳朵、眼睛、嘴巴、鼻子中流出,這叫做陰血外泄,通常難以治療。這和單純的鼻出血治療方法不同。

如果傷寒的餘熱沒有完全清除,積存在心包,導致精神萎靡、神情昏沉、睡夢中說一兩句話,叫做獨語,應該用涼性的藥物來清除餘熱。這和胡言亂語的症狀不同。

如果傷寒快要痊癒時,進行性行為,導致沒病的人反而生病,叫做陰陽易,應該用清涼解毒的方法治療。這和產後復發的勞瘵(俗稱女勞復)不同。

如果傷寒因為發汗或攻下不當,或是因為發汗攻下後導致身體虛弱,讓人感到氣往上逆、無法順暢接續,這叫做短氣。要根據虛實情況來治療,這和喘證的治療方法不同。

如果傷寒因為發汗或攻下不當,或是因為喝太多水,導致讓人感到抬肩聳肚,氣往上逆,這叫做喘,要根據表裡和水氣的情況來治療。這和短氣的治療方法不同。

如果傷寒發汗或攻下太過,或是恣意喝冷水,導致寒邪相傳,造成虛弱、氣逆,發出的聲音混濁而又冗長,這叫做噦(也就是呃逆)。病情輕微就用調和疏導的方法,病情嚴重就要用溫散的方法。這和乾嘔的治療方法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