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六 (8)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六 (8)
1. 辯證
本經身發熱,脈微沉,亦有可汗者,宜小辛之藥微汗之,麻黃附子細辛甘草湯。以其無頭痛,故曰少陰證似太陽,設若身不發熱,豈可輕汗之乎?
本經證真寒至極,煩躁面赤,身微熱,脈沉遲無力,欲坐泥水中,名陰極發躁,即陰證似陽也。用熱藥溫之,回陽返本湯。若誤用涼藥,渴愈甚而躁愈急,難治矣。
厥陰經
見證煩滿囊拳者,是足厥陰肝經受邪。口吐涎沫者,本病;煩滿囊拳者,標病。雖從中治,亦分寒熱二辨。(寒熱似瘧者,標病;熱邪傳入者,本病;直中寒邪者,本病。)煩滿囊拳,譫語而渴者,當下之。口吐涎沫,厥冷,小腹疼,不渴者,當溫之。脈沉實有力,知其熱,沉遲無力,知其寒,浮緩不嘔,清便者,自愈。
(仁齋:病在太陰,則手足漸冷,脈漸沉。在少陰,雖發熱,手足必冷,脈必沉細。在厥陰,手足厥冷,脈微而緩,甚則唇青舌卷囊縮也。)
本經先起頭疼惡寒發熱方除,已後邪熱傳入肝經,囊拳煩滿,四肢乍冷乍溫,譫語發狂,消渴煩躁,舌卷便閉,此因毒氣入臟,故囊縮,急當下之,六一順氣湯。
本經初起便四肢厥冷惡寒,引衣蜷臥,筋急唇青囊縮,腹痛,口吐涎沫,不渴,沉重,脈沉遲無力,急當溫之,茱萸四逆湯。(即回陽救急湯加吳萊萸。)外灸關元、氣海,不效即死。(或小腹至陰痛,面唇手足指甲俱青。厥陰脈浮為欲愈,不浮為未愈,小建中湯。脈沉短者,囊必縮,為毒氣入臟,承氣湯下之。利不止者,四逆湯。)
凡治傷寒,須看舌上有無胎色。見有白胎者,是丹田有熱,胸中有寒也,宜小柴胡和解之,此屬半表半裡證。若舌上黃胎者,胸中有邪熱也,宜調胃承氣湯下之。如舌上生黑胎芒刺者,必死。蓋舌乃心苗,此水剋火也。(又曰:舌上胎白色滑者,邪未入腑,屬半表裡,宜和解。
舌胎黃色者,熱邪已在胃腑,宜下之。必大便燥實,脈沉有力,大渴者,方可下。反此者,不可下,只宜涼瀉,舌黑胎芒刺裡熱已極,十有九死,急用大承氣下之,得法,亦可不死。)
凡治傷寒,見渴欲飲水,宜少少與之,微和胃氣。若不與,胃中乾燥,津液枯竭,必然喘急而死。如多與,或不當與而與,強與之,則成水結胸,水停心下,為喘、為咳、為癃閉、為瀉利等證,宜五苓散加減,分利小水為主。
凡治傷寒,見吐蛔者,因胃中虛寒,蛔無穀食以養,故上逆入膈,雖有大熱,忌下涼藥,服之必死。宜先以炮姜理中湯,加烏梅二個、川椒十粒服之,待蛔定後,以小柴胡退熱。蓋蛔聞酸則靜,見苦則安,得辛則伏矣。(胸中有寒,蛔上入膈,大凶之兆。健曰:陽明腑證,食熱傷蛔,或斑毒傷蛔,皆有吐蛔便蛔者,又當以清涼解熱安之,未可概視也。)
白話文:
辯證
身體發熱,脈搏微弱且沉在下面,有時也會出汗,這種情況適合用少量辛散的藥物微微發汗,可以考慮麻黃附子細辛甘草湯。因為沒有頭痛,所以判斷是類似太陽病的少陰病。如果身體不發熱,怎麼可以輕易使用發汗的藥物呢?
這種情況是真正的寒冷到了極點,會出現煩躁、面色赤紅、身體微微發熱、脈搏沉緩無力,想要坐在泥水中,這叫做陰寒極盛而出現的假熱現象,也就是陰證看起來像陽證。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溫補,可以考慮回陽返本湯。如果誤用寒涼藥物,口渴會更加嚴重,煩躁也會更加劇烈,就很難治療了。
厥陰經
出現煩躁、胸腹脹滿、陰囊收縮的情況,是足厥陰肝經受到邪氣侵襲。口吐涎沫,是本病;煩躁、胸腹脹滿、陰囊收縮,是標病。治療時雖然要從中焦入手,也要區分寒熱兩種情況。(出現寒熱交替像瘧疾一樣,是標病;熱邪傳入,是本病;直接受到寒邪侵襲,是本病。)如果煩躁、胸腹脹滿、陰囊收縮,說胡話而且口渴,應該使用攻下的方法。如果口吐涎沫、手腳冰冷、小腹疼痛,但不口渴,應該使用溫熱的方法。脈搏沉實有力,表示有熱;沉緩無力,表示有寒。如果脈搏浮緩、不嘔吐、大便清利,會自行痊癒。
(仁齋說:病在太陰經,手腳會逐漸冰冷,脈搏會逐漸沉在下面。在少陰經,即使發熱,手腳也一定冰冷,脈搏一定沉細。在厥陰經,手腳冰冷,脈搏微弱而緩慢,嚴重時嘴唇青紫、舌頭捲縮、陰囊收縮。)
這個病症最初是頭痛、怕冷、發熱,這些症狀解除後,邪熱傳入肝經,出現陰囊收縮、胸腹脹滿、四肢時冷時熱、說胡話、發狂、口渴煩躁、舌頭捲縮、大便不通,這是因為毒氣進入臟腑,所以導致陰囊收縮,應該立即使用攻下的方法,可以考慮六一順氣湯。
這個病症最初是手腳冰冷、怕冷、蜷縮著身體、筋脈抽緊、嘴唇青紫、陰囊收縮、腹痛、口吐涎沫、不口渴、感覺沉重、脈搏沉緩無力,應該立即用溫熱的方法,可以考慮茱萸四逆湯(也就是回陽救急湯加上吳茱萸)。可以配合艾灸關元穴和氣海穴,如果無效就代表病情危急。 (或者小腹到陰部疼痛,面部、嘴唇、手腳指甲都呈現青紫色。如果厥陰脈浮起,表示病情好轉;如果不浮起,表示病情沒有好轉,可以考慮小建中湯。如果脈搏沉短,陰囊一定會收縮,這是毒氣進入臟腑,可以用承氣湯攻下。如果腹瀉不止,可以用四逆湯溫補。)
凡是治療傷寒,必須觀察舌頭是否有舌苔。如果舌頭有白苔,表示丹田有熱,胸中有寒,適合用小柴胡湯來調和,這種情況屬於半表半裡證。如果舌頭有黃苔,表示胸中有邪熱,適合用調胃承氣湯來攻下。如果舌頭有黑苔並有芒刺,就表示病情非常危險。因為舌頭是心臟的外在表現,這表示水克制火。 (又說:舌苔白色濕滑,表示邪氣還沒有進入腑,屬於半表半裡,適合用和解的方法。舌苔黃色,表示熱邪已經在胃腑,適合用攻下的方法。必須是大便乾燥堅硬、脈搏沉實有力、口渴嚴重的情況,才可以攻下。如果不是這樣,就不可以攻下,只適合用寒涼的藥物來瀉熱。如果舌苔黑色並有芒刺,表示裡熱已經到了極點,十有八九會死亡,應立即用大承氣湯攻下,如果方法得當,或許可以不死。)
凡是治療傷寒,如果看到病人口渴想喝水,應該少量多次地給予,微微調和胃氣。如果不給水,胃中乾燥,津液枯竭,必然會出現喘氣急促而死亡。如果給水太多,或者不應該給水而給水,強迫病人喝水,就會形成水結胸,水停留在心下,會出現喘、咳、小便不通、腹瀉等症狀,適合用五苓散加減,以利小便為主。
凡是治療傷寒,如果看到病人吐蛔蟲,是因為胃中虛寒,蛔蟲沒有食物可以養活,所以會往上逆行進入膈膜,雖然有發熱,也要忌用寒涼藥物攻下,如果用了必定會死亡。應該先用炮薑理中湯,加上兩個烏梅、十粒川椒服用,等蛔蟲安靜下來後,再用小柴胡湯退熱。因為蛔蟲聞到酸味就會安靜,看到苦味就會穩定,得到辛味就會伏藏。(胸中有寒,蛔蟲往上進入膈膜,是非常兇險的徵兆。有人說:陽明腑證,因為吃熱食而傷害蛔蟲,或者斑疹毒素傷害蛔蟲,都會出現吐蛔蟲、排蛔蟲的情況,這時應該用清涼解熱的方法安撫蛔蟲,不能一概而論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