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六 (5)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六 (5)
1. 辯證
(節庵:)太陽經
發於陽,則太陽為首,見證頭疼身熱,惡寒,脊強體痛,是足太陽膀胱經受邪,為表證。先起惡寒者,本病,以後發熱者,標病。(念莪:惡寒發熱,頭痛項強者,為表證,標病。傳入膀胱見太陽里證者,為本病。)但見太陽證在,直攻太陽,如有一毫頭痛身熱惡寒未除,不拘日數,還用表藥發散,自然熱退身涼。脈浮緩,無力,有汗,為風傷衛,為表虛,宜實之。
浮緊有力,無汗,為寒傷營,為表實,宜發之。冬月為正傷寒,無汗,升陽發表湯。春、夏、秋為時行,為感冒,春、秋,羌活沖和湯;夏,神朮散。冬月傷風自汗,疏邪實表湯。春、夏、秋,加減沖和湯。
本經鼻衄,雖為欲解,須分點滴成流。成流者,表邪已解,不必服藥自解,或與水解。點滴者,邪猶在經,還宜散邪,脈浮緊麻黃湯,浮緩桂枝湯。成流不止者,芩連湯止之。如耳、目、口、鼻俱出血,手、足逆,又為不治矣。(健曰:雖為紅汗,如多甚不止,則陽邪熱迫陰血。清邪方,須兼涼血之品。)
本經頭疼惡寒,體痛腹滿,脈浮微喘,因表邪未解者,升陽發表湯。
本經發汗不出,脈弱者,曰無陽,及汗出不至足者,難治,回陽返本湯。尺脈遲,為血少,黃耆建中湯。
本經發汗汗不止,為亡陽,又曰漏風,調榮養胃湯去升麻。若汗出如綴珠不流,曰絕汗,死。(凡冷汗,曰柔汗。)
本經發渴,小便赤色,脈浮者,為太陽傳本,熱結膀胱。其人如狂,疏邪實表湯。小水短者,加味五苓散。小水自利,大便黑,小腹硬痛,或目黃,為畜血,如狂,用桃仁承氣對子下盡黑物則愈。
本經大汗後,身熱不退,脈愈躁者難治。若頭痛惡寒尚在者,還宜發表,羌活沖和湯。無頭疼惡寒,但身熱未除,柴胡雙解飲。大便實燥渴者,六一順氣湯去芒硝。下後熱反盛,脈浮亂者死。
本經頭疼身熱,惡寒脊強,或一手兩手脈伏,必作戰汗也。當發散助之,冬日升陽發表湯,三時羌活沖和湯。
本經頭疼身熱,惡寒無汗,脈雖浮,大便難而渴,當用大柴胡下之。大便不難者,不可下。
本經頭疼身熱,惡風有汗,宜桂枝湯實表。若誤用承氣下之,反成結胸,硬痛,手不可近。大便實,口渴譫語者,宜六一順氣湯下之。然沉實者可下,脈浮清便自調;不渴微惡寒者,未可下,宜以小柴胡對陷胸湯,加蔞仁、枳實、黃連。本經頭疼身熱,惡寒無汗,當麻黃湯發表。
若誤用承氣,下之早,成痞滿;不痛者,宜小柴胡加枳、桔治之。未效,亦以本湯加蔞仁、枳、桔、黃連。如大便實,脈沉有力而渴,六一順氣湯去芒硝。
本經頭疼身熱,脈沉似少陰者,回陽返本湯溫之。以里屬虛寒,故當救里。發熱為輕,脈沉為重矣。
白話文:
太陽經辨證
太陽經是陽經之首,其症狀為頭痛、身熱、惡寒、脊背強直、體痛,屬於足太陽膀胱經受邪,為表證。若先出現惡寒,是本病;之後發熱,是標病。(惡寒發熱、頭痛頸項強直者為表證,屬標病;若傳入膀胱,出現太陽經裡證,則為本病。)只要太陽證仍在,就應直接治療太陽經;若仍有絲毫頭痛、身熱、惡寒未退,無論病程多久,仍需使用發散表邪的藥物,熱自會退、身體自會涼爽。
脈象浮緩、無力、伴隨汗出,是風邪傷衛氣,屬表虛證,應補益。
脈象浮緊、有力、無汗,是寒邪傷營氣,屬表實證,應發散。
冬季為正傷寒,無汗者用升陽發表湯;春、夏、秋三季屬時令感冒,春秋用羌活沖和湯,夏季用神朮散。冬季傷風自汗者用疏邪實表湯;其他三季用加減沖和湯。
太陽經鼻衄,雖預示邪氣將解,但須分辨血量:若血流成行,表示表邪已解,不必服藥,或可服水解之劑;若僅點滴出血,表示邪氣仍在經脈,仍需散邪,脈浮緊用麻黃湯,脈浮緩用桂枝湯。若血流不止,用芩連湯止血。若耳、目、口、鼻皆出血,且手腳冰冷,則難治。(即使因邪熱發散而致鼻衄,若出血過多不止,為陽邪逼迫陰血,需清熱兼以涼血。)
太陽經頭痛惡寒、體痛腹滿、脈浮微喘,因表邪未解者,用升陽發表湯。
太陽經發汗後仍無汗、脈弱者,稱「無陽」;若汗出不透至足部者難治,用回陽返本湯。尺脈遲為血虛,用黃耆建中湯。
太陽經發汗後汗出不止,稱「亡陽」或「漏風」,用調榮養胃湯去升麻。若汗如珠滴不流,稱「絕汗」,屬死證。(冷汗又稱「柔汗」。)
太陽經口渴、小便赤紅、脈浮者,為太陽經邪傳入膀胱,熱結膀胱,甚則狂躁,用疏邪實表湯。小便短少者,加味五苓散。若小便自利、大便色黑、小腹硬痛或眼黃,為蓄血證,狂躁者用桃仁承氣湯,排出黑物即可痊癒。
太陽經大汗後身熱不退、脈象愈加躁動者難治。若仍有頭痛惡寒,仍需發散,用羌活沖和湯;無頭痛惡寒僅身熱者,用柴胡雙解飲。大便乾燥口渴者,用六一順氣湯去芒硝。若攻下後熱勢反增、脈象紊亂浮亂者,預後不良。
太陽經頭痛身熱、惡寒脊強,或單手或雙手脈伏,為將發戰汗之兆,當助其發散:冬季用升陽發表湯,其他三季用羌活沖和湯。
太陽經頭痛身熱、惡寒無汗,脈雖浮但大便難且口渴,可用大柴胡湯攻下;若大便不難則不可下。
太陽經頭痛身熱、惡風有汗,宜用桂枝湯固表。若誤用承氣湯攻下,易致結胸,胸腹硬痛拒按。若大便實、口渴譫語者,宜用六一順氣湯攻下;但須脈沈實方可下,若脈浮、二便自調、不渴微惡寒者,不可攻下,宜用小柴胡湯合陷胸湯,加瓜蔞仁、枳實、黃連。
太陽經頭痛身熱、惡寒無汗,當用麻黃湯發表。若誤用承氣湯過早攻下,可能形成痞滿但不痛者,宜小柴胡湯加枳實、桔梗治療;若未效,可加瓜蔞仁、枳實、桔梗、黃連。若大便實、脈沈有力且口渴,用六一順氣湯去芒硝。
太陽經頭痛身熱、脈沈似少陰證者,用回陽返本湯溫之。因裡證屬虛寒,故當救裡。發熱為輕,脈沈為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