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六 (4)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六 (4)
1. 察脈
(《全生》:)左脈緊盛,右脈平和,為傷寒外感。右脈緊盛,左脈平和,為飲食內傷。左右俱緊盛,為夾食傷寒,亦為飲食內傷,兼外感。左脈空大,右脈緊盛,為勞力感寒。左右脈沉細,或沉伏,面青,手足冷,小腹痛甚,則吐利,舌卷囊縮,為夾陰中寒真陰證。左右脈沉細,面赤身熱足冷,為夾陰傷寒,即為房欲內傷外感。
若加煩躁,欲飲水,脈沉,吐利,即為陰極發躁。左右脈浮大無力,身熱足冷,燥渴,為虛陽伏陰。左脈緊盛,右脈洪滑,或寸脈沉伏,身熱惡寒,隱隱頭痛,喘咳煩悶,胸脅疼痛者為夾痰傷寒。左脈緊盛,右脈沉弦,身熱惡寒,脅痛脹滿,頭痛體痛,氣鬱不舒者,為夾氣傷寒。
左脈緊澀,右脈沉數,心胸脅下少腹有痛處不移,身熱惡寒,頭疼煩渴,為血鬱傷寒。
(仁齋:)衝陽脈在足面上,去指縫陷骨三寸,動脈是也。此陽明胃經,先天之動脈,見於此。夫胃為水穀之主,人之所本也。若胃氣已憊,水穀不進,穀神已去,其脈不動而死矣。故傷寒診衝陽者,以察胃氣之有無也。仲景又謂之趺陽,即衝陽,雖有脈而微,少進食者,亦不治。
(《活人》:四時皆以胃氣為本,是死生之要會,故必診此。鶴皋:病重診此,以決死生。蓋土者,萬物之母,衝陽脈不衰,則母氣猶在,雖危可生也。然又忌弦急,為賊邪相剋,不治。見和緩者生。)
太谿脈在足內跟後踝骨下,動脈是也。此少陰腎經,先天之動脈,見於此。腎者,人命之根蒂,真氣之所主,其脈動而不息,真氣在也。若真氣已憊,腎氣已絕,則其脈不動而死,故傷寒必診之。(健曰:先天腎氣旺者,其脈可按而得,若先天不足,後天斷削者,其脈微細而難察也。)
白話文:
察脈
如果左手的脈象緊繃有力,而右手的脈象平和,代表是外感風寒。如果右手的脈象緊繃有力,而左手的脈象平和,代表是飲食不當造成的內傷。如果左右手的脈象都緊繃有力,代表是同時有飲食內傷和外感風寒的情況。如果左手的脈象空虛而大,右手的脈象緊繃有力,代表是過度勞累導致的感冒。如果左右手的脈象都沉細或沉伏,臉色發青,手腳冰冷,小腹劇烈疼痛,出現嘔吐腹瀉,舌頭蜷縮,陰囊收縮等症狀,代表是寒邪侵入體內深處,屬於真陰虛寒的危重症狀。如果左右手的脈象都沉細,臉色發紅,身體發熱,腳卻冰冷,代表是內在虛寒又感冒,通常是房事過度導致的。
如果再加上煩躁不安、想喝水、脈象沉伏、又吐又瀉,代表是體內陰寒太盛導致的虛火上炎。如果左右手的脈象都浮大無力,身體發熱但腳冰冷,口渴煩躁,代表是虛陽外浮於上,而陰寒內伏於下的情況。如果左手的脈象緊繃有力,右手的脈象洪大滑利,或寸脈沉伏,身體發熱惡寒,隱隱頭痛,咳嗽氣喘,胸悶煩躁,胸脅疼痛,代表是夾有痰液的感冒。如果左手的脈象緊繃有力,右手的脈象沉而弦硬,身體發熱惡寒,胸脅脹痛,頭痛身體痛,氣機鬱滯不暢,代表是夾有氣滯的感冒。
如果左手的脈象緊澀,右手的脈象沉而數快,心胸、脅肋、小腹等部位有固定疼痛,身體發熱惡寒,頭痛煩渴,代表是瘀血造成的感冒。
衝陽脈的位置在腳背上,腳趾縫後陷骨三寸處,摸到的跳動的動脈就是。這是陽明胃經的動脈,是先天之氣的表現。胃是消化食物的主要器官,是人體生命的根本。如果胃氣衰敗,無法進食,代表胃氣已盡,脈象微弱,就快要死亡了。因此,診斷傷寒病時,診斷衝陽脈是為了觀察胃氣是否還存在。張仲景又稱衝陽脈為趺陽脈,如果脈象雖然還存在,但非常微弱,而且無法進食,也無法治癒。
無論什麼季節,都要以胃氣為本,這是判斷生死的重要依據,所以一定要診察衝陽脈。生病嚴重時診察這個脈,可以決定生死。因為脾胃屬土,是萬物之母,如果衝陽脈沒有衰弱,代表母氣還在,即使病情危險也可以存活。但是,如果脈象弦急,代表邪氣與正氣相剋,就難以治癒。如果脈象和緩,代表病情可以好轉。
太谿脈的位置在腳內踝後下方,摸到的跳動的動脈就是。這是少陰腎經的動脈,是先天之氣的表現。腎臟是人體生命的根源,主宰真氣,如果脈象跳動而不停止,代表真氣還在。如果真氣衰敗,腎氣耗盡,脈象就不會跳動,就會死亡,因此診察傷寒病時一定要診察太谿脈。(如果先天腎氣旺盛的人,容易摸到太谿脈,如果先天不足,後天又損耗的人,太谿脈就會很微弱難以察覺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