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六 (3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六 (3)

1. 察脈

溫里後,脈來歇止,正氣脫,不復生也。純弦之脈,曰負,負者,死。按之如解索,曰陰陽離,離者死。(陰寒證,溫後,手足溫和,脈漸至者生。反沉重,不省人事,脈歇止者死。)

(仁齋:)脈乃天真之氣,人命之根,故多從脈而少從證。若能憑脈驗證以施治,豈有差哉。如傷寒表證,欲發其汗,必脈浮有力者,乃可汗之。若浮而無力,或尺中細澀遲軟者,皆真氣內虛,不可汗也,誤汗則死。傷寒里證已具,大便不通,欲下之必脈沉實有力,或沉滑有力,乃可下之。

若沉細無力,或浮而虛,皆真氣內虛,不可下,下之則死。仲景治少陰病,一二日,發熱脈沉者,用麻黃附子細辛湯,此證治之奇,脈法之妙,不可不知也。

凡尺寸俱浮,太陽也。浮大有力,為洪、為熱甚,可汗之。浮大無力,為散、為虛,不可汗也。浮而長,太陽合陽明;浮而弦,太陽合少陽。凡浮脈主表,不可攻裡也。

凡尺寸俱長者,陽明也。浮長有力,則兼太陽,表未解也,無汗者,宜發汗;若長大有力為熱甚,當解肌;長數有力為熱實,當平熱;若長滑實大有力,此胃中實熱,可攻之。

凡尺寸俱弦者,少陽也,宜和之。浮弦有力者,兼太陽表未解,可發汗;若弦遲、弦小、弦微,皆內虛有寒,宜溫之;若弦大、弦長、弦滑、弦數有力者,為熱甚,宜解之。凡弦脈,只可和不可汗下,不可利小便也。

凡尺寸俱沉細,太陰也。俱沉,少陰也。俱微緩,厥陰也。若沉微、沉細、沉遲、沉伏,無力為無神,陰盛陽微,宜急生脈回陽。若沉疾、沉滑、沉實有力,為熱實,為陽盛陰微,宜扶陰以退陽。夫沉診之脈,最為緊要,以決陰陽冷熱,用藥生死,在於毫髮之間,不可不仔細謹察。

(《活人》:)治傷寒先須識脈,若不識脈,則表裡不分,虛實不辨。仲景謂當時之士,按寸不及尺,握手不及足,必欲診衝陽,按太谿,而後無歉,況於寸關尺耶。問而知之,以觀其外;切而知之,以察其內,證與脈不可偏廢也。如傷寒脈緊,中風脈緩;熱病脈盛,中暑脈虛;人迎緊盛傷於寒,氣口緊盛傷於食;非特此也。病人心下緊滿,按之硬痛,結胸也。

於法當下,雖三尺之童皆知之。然仲景云結胸脈浮者,不可下,下則死。以此推之,若憑外證,便用陷胸湯,則誤矣。故傷寒要辨表裡為主,脈浮為在表,脈沉為在裡。陽動則有汗,陰動則發熱,得汗而脈靜者生,汗已而脈躁者死。陰病陽脈不成,陽病陰脈則不永,吉凶生死,如合龜鑑。

然古人以切脈為下者,良由脈理精微,其體難辨,而傷寒得外證為多也。外證易見,切脈難明,弦緊之混淆,遲緩之稍異,沉與伏相類,濡與弱相似,非得之於心,超然領悟,孰能較疑似於銖黍哉。

白話文:

當身體虛弱、需要溫補的時候,如果把藥吃下去,脈搏反而變得微弱、停止跳動,這表示正氣已經耗盡,無法恢復了。如果脈搏摸起來像緊繃的琴弦,這稱為「負」,「負」代表死亡。如果按壓脈搏感覺鬆散無力,像解開的繩子,這代表陰陽之氣分離,分離也代表死亡。(如果是因為身體寒冷而導致的虛弱,溫補後手腳溫暖,脈搏逐漸恢復正常,就表示病情好轉;反之,如果脈搏變得沉重,意識不清,甚至停止跳動,就表示死亡。)

(仁齋說:)脈搏是人體先天元氣的表現,是生命之根本,因此診斷疾病,應該多參考脈象,而少依賴症狀。如果能夠根據脈象來驗證病情並給予治療,怎麼會出錯呢?例如,感受風寒引起的表證,如果想要發汗,必須脈象浮在表面且有力,才可以發汗。如果脈象浮在表面卻無力,或者寸關尺的尺部脈象細澀、遲緩、軟弱,都表示體內正氣虛弱,不可以發汗,誤用發汗的藥物會導致死亡。如果寒邪已經入裡,出現裡證,大便不通,想要攻下,必須脈象沉在深處且有力,或者沉滑有力,才可以攻下。如果脈象沉細無力,或者浮在表面卻虛弱,都表示體內正氣虛弱,不可以攻下,誤用攻下的藥物會導致死亡。張仲景治療少陰病,在一兩天內,如果出現發燒且脈象沉在深處的,可以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來治療。這種治療方法很特殊,脈象的奧妙之處,不可不知。

一般來說,寸部和尺部的脈象都浮在表面,屬於太陽經的病。如果脈象浮大有力,表示熱邪旺盛,可以發汗。如果脈象浮大無力,表示氣散、虛弱,不可發汗。如果脈象浮而長,表示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有病;如果脈象浮而像緊繃的琴弦,表示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有病。總之,浮脈主要代表表證,不可以攻裡。

一般來說,寸部和尺部的脈象都長,屬於陽明經的病。如果脈象浮長有力,表示同時有太陽經的病,表證還沒解除,沒有出汗的,應該發汗;如果脈象長大有力,表示熱邪很盛,應該用解肌的方法治療;如果脈象長且快且有力,表示熱邪很實,應該用平熱的方法治療;如果脈象長滑有力,表示胃中實熱,可以攻下。

一般來說,寸部和尺部的脈象都像緊繃的琴弦,屬於少陽經的病,應該用和解的方法治療。如果脈象浮弦有力,表示同時有太陽經的表證,可以發汗;如果脈象弦而遲緩、微小、微弱,都表示體內虛寒,應該溫補;如果脈象弦而大、長、滑、快且有力,表示熱邪很盛,應該用解熱的方法治療。總之,弦脈只能用和解的方法,不可以發汗、攻下,也不可以利小便。

一般來說,寸部和尺部的脈象都沉細,屬於太陰經的病。如果脈象都沉,屬於少陰經的病。如果脈象都微弱遲緩,屬於厥陰經的病。如果脈象沉微、沉細、沉遲、沉伏且無力,表示身體的精氣衰弱,陰寒太盛,陽氣衰弱,應該趕快用藥來恢復陽氣。如果脈象沉快、沉滑、沉實有力,表示熱邪很盛,陽氣旺盛陰氣衰弱,應該用滋陰的方法來退陽熱。總之,沉脈的診斷非常重要,可以判斷陰陽、寒熱,用藥的生死存亡,都在這微小的差異之間,不可以不仔細觀察。

(《活人》說:)治療傷寒,首先必須了解脈象,如果不了解脈象,就無法區分表證和裡證,虛證和實證。張仲景說當時的醫生,只知道按寸部的脈,不知道按尺部的脈,只知道握手診脈,不知道診斷足部的脈,一定要按衝陽穴和太谿穴才能確定病情,更何況是寸關尺的脈象呢?通過詢問來了解病情,從外表觀察,再通過切脈來了解體內情況,症狀和脈象不可以偏廢一方。例如,傷寒的脈象是緊的,中風的脈象是緩的;熱病的脈象是盛大的,中暑的脈象是虛弱的;人迎脈緊盛表示受寒邪侵襲,氣口脈緊盛表示飲食積滯。不僅如此,病人心下部位感覺緊繃脹滿,按壓時硬痛,表示結胸。根據醫理,應該用攻下的方法,即使是三歲小孩也知道。然而張仲景說,如果結胸的脈象是浮的,就不可以攻下,攻下會導致死亡。由此推論,如果只憑外在症狀就使用陷胸湯,那就錯了。所以治療傷寒,要以辨別表證和裡證為主,脈象浮在表面表示病在表,脈象沉在深處表示病在裡。陽氣動就會有汗,陰氣動就會發熱,出汗後脈象平靜的,表示病情好轉;出汗後脈象反而躁動的,表示病情惡化。陰病出現陽脈,表示病情不好;陽病出現陰脈,表示病情不好,生死存亡的判斷,就像用龜殼占卜一樣準確。

然而,古人之所以認為切脈比較難,是因為脈理精微,難以辨別,而且傷寒往往以外證居多。外證容易看見,切脈很難明白,弦脈和緊脈容易混淆,遲脈和緩脈的差異也很細微,沉脈和伏脈相似,濡脈和弱脈相似,如果不能用心體會,並有超然的領悟能力,怎麼能夠分辨這些細微的差別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