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六 (2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六 (2)

1. 察脈

中者,在皮膚之下,肌肉之間,略重按之乃得,謂之半表半裡。亦有二焉:長而有力,即微洪脈也,為陽明在經,外證微頭疼,眼眶痛,鼻乾不眠,發熱,宜葛根以解肌,渴而有汗不解,或汗過渴不解,白虎加人參。脈弦而數,此少陽經脈,外證胸脅痛,耳聾,寒熱,嘔,口苦,小柴胡加減。或兩經合病,脈弦而長,宜小柴胡葛根芍藥治之。

沉者,重手按至肌肉之下,筋骨之間方得。亦有二焉:沉數有力,為陽明入腑,表證解而熱入於裡;沉遲無力,則為寒,系直中真寒之證,或溫或下,俱分輕重施治。(健曰:節庵言脈辨證,言證核脈,不失仲景大旨。其生平本事,足以獎進後學。但文理瑣屑,辭句紊雜,俱為節錄,以成章耳。)

或問持脈之要,陰陽表裡虛實,何以別之?曰:持脈之要,曰舉,曰按,曰尋。輕手循之,日舉。重手取之,曰按。不輕不重,委曲求之曰尋。初持脈,輕手得之於皮膚之間曰浮,是太陽經脈也。若附於肌肉之下,筋骨之間,重手方得曰沉,是三陰經脈也。三陰俱屬於里,若不輕不重,中而取之,是應於血氣之間,陰陽相平也。

陰陽表裡,虛實寒熱,俱在浮、中、沉三候,有力無力中分。有力者為陽、為實、為熱,無力者為陰、為虛、為寒。若浮、中、沉不見,則陰陽伏匿之脈也。或曰三候中有進退焉,有伏脈焉,有可解不可解焉,有歇止焉,有躁亂焉,請備言之。曰:脈大力病進,大則邪氣勝,而正氣無權也。

脈緩為病退,緩則胃氣和,而邪氣無權也。何謂伏?一手無脈曰單伏,兩手無脈曰雙伏。若病初起,頭痛發熱惡寒,而脈伏者,乃陰邪陷於陽中,不得發越,此有邪汗也。當攻之使邪氣退,而正氣復,脈自至,而病自除。如天欲雨,必鬱熱,晴霽反涼爽也。若八九日以來,別無刑剋證候,或昏冒不知人,或脈伏全無,此欲作正汗也,勿攻之。

如六合陰晦,一雨而庶物咸蘇,換陽之吉兆也。何謂可解?脈浮緩在表者,以汗解之。沉實在裡者,以下解之。沉遲在裡,以溫解之。夫浮汗沉下,宜也。然浮有宜下者,大便難,沉有宜汗者,表有熱也。何謂歇止?寒邪直中陰經,溫之脈當漸出,而反斷續者,為歇止。何謂躁亂?汗下後,脈當安靜,反盛者,為躁亂。

皆大凶之兆也。此經常之大法也。

脈貴有力,為有神。神者,氣血之先也。無脈曰伏,必有正汗也。寸口陽脈中,或見沉細無力,為陽中伏陰。尺部陰脈中,或見沉數,為陰中伏陽。寸口數大有力,為重陽。尺部微細無力,為重陰。寸口微細如絲,為脫陽。尺部濡弱無力,為脫陰。寸脈浮而有力,主寒邪表實,宜汗。

浮而無力,主風邪表虛,宜實表。尺脈沉而有力,主陽邪在裡為實,宜下。沉而無力,主陰邪在裡為虛,宜溫。寸脈弱而無力,忌發、吐。尺脈弱而無力,忌汗、下。初按來疾去遲,曰內虛外實;去疾來遲,曰內實外虛。尺寸俱同,曰緩,緩者和而生。汗下後,脈躁亂,身熱者死,邪氣勝也。

白話文:

脈象的診斷

中脈:指的是脈搏位置在皮膚之下、肌肉之間,稍微用力按壓就能感覺到,這叫做「半表半裡」。中脈的表現有兩種:一種是脈搏長而有力,這就是微洪脈,代表陽明經有病,外在症狀是輕微頭痛、眼眶痛、鼻乾、失眠、發熱,適合用葛根來解表;如果出現口渴但有汗,吃藥後仍口渴不止,或者出汗過多仍然口渴不止,就要用白虎湯加人參來治療。另一種是脈象呈現弦而數,這是少陽經的脈象,外在症狀是胸脅痛、耳聾、忽冷忽熱、想吐、口苦,適合用小柴胡湯加減來治療。如果兩條經絡同時發病,脈象會呈現弦而長,適合用小柴胡湯、葛根和芍藥來治療。

沉脈:指的是必須用力按壓到肌肉之下、筋骨之間才能感覺到脈搏。沉脈的表現也有兩種:一種是脈象沉而數,並且有力,這是陽明經的病邪深入腑臟,表證已經解除,但熱邪深入體內;另一種是脈象沉而遲緩,並且無力,這代表體內有寒,屬於直接被寒邪侵犯的症狀,治療方法是用溫藥或攻下藥,要根據病情的輕重來選擇。 (健按:節庵說診斷要看脈象,論證要看證候,不違背張仲景的中心思想。他畢生的醫學經驗,足以讓後人學習進步。只是他的文章有些瑣碎,語句有些雜亂,所以我把內容整理成章。)

如何診脈

有人問診脈的要點,如何區分陰陽、表裡、虛實?我回答:診脈的要點是「舉」、「按」、「尋」。輕輕觸摸脈搏叫做「舉」,用力按壓脈搏叫做「按」,不輕不重地仔細尋找脈搏叫做「尋」。剛開始診脈時,輕輕觸摸皮膚表面就感覺到的脈搏叫做浮脈,這是太陽經脈的表現。如果脈象在肌肉之下、筋骨之間,必須用力按壓才能感覺到,這叫做沉脈,是三陰經脈的表現。三陰經都屬於裡證,如果不輕不重,在中等力道取得脈象,這代表氣血平和,陰陽平衡。

陰陽表裡虛實的判斷

陰陽、表裡、虛實、寒熱等情況,都可以在浮、中、沉三種脈象中,通過是否有力來區分。脈象有力代表陽、代表實、代表熱,脈象無力代表陰、代表虛、代表寒。如果浮、中、沉三種脈象都感覺不到,這就代表陰陽都潛伏在體內。還有人問,這三種脈象是不是有變化,是不是有伏脈,是不是有可以治療和不能治療的,是不是有間歇停止,是不是有躁動混亂的情況?我回答:脈搏力量大,代表病情加重,因為邪氣盛而正氣衰弱。

脈象與病情變化

脈搏緩慢代表病情好轉,緩慢代表脾胃之氣調和,而邪氣減弱。什麼是伏脈?一隻手的脈搏摸不到叫做單伏,兩隻手的脈搏都摸不到叫做雙伏。如果剛開始生病,出現頭痛、發熱、怕冷,但脈象卻是伏脈,這代表陰邪侵入陽經,不能發散出來,這種情況是有邪氣而無法發汗。應該用藥攻散邪氣,使正氣恢復,脈象自然就會出現,病也會痊癒。就像要下雨前會悶熱,雨後才會轉涼一樣。如果病程已經八九天,沒有其他明顯的病症,只是昏迷不醒,或者脈象完全摸不到,這表示病人要開始出汗,這時不要用攻邪的藥。

就像連續陰天,一場雨後萬物復甦,是轉陽的吉兆。什麼是可以治療的?脈象浮而緩,代表病邪在表,可以用發汗來治療。脈象沉而實,代表病邪在裡,可以用攻下藥來治療。脈象沉而遲,代表病邪在裡,而且是寒,可以用溫補來治療。通常浮脈用發汗,沉脈用攻下,這是基本的原則。但是,浮脈也有可以用攻下的情況,比如大便不通;沉脈也有可以用發汗的情況,比如表證有熱。什麼是間歇停止?寒邪直接侵犯陰經,用溫藥後脈象應該逐漸顯現,但反而斷斷續續,這就是間歇停止。什麼是躁動混亂?用過發汗或攻下藥後,脈象應該平靜下來,反而變得強盛,這就是躁動混亂。

以上這些都是病情危重的徵兆,是診脈的基本原則。

脈象與氣血

脈象有力代表有神氣,神氣是氣血的根本。如果脈象完全摸不到,叫做伏脈,通常表示會有正汗。寸口(手腕橈側動脈)的陽脈中,如果出現沉細無力的脈象,代表陽中有陰。尺部(手腕尺側動脈)的陰脈中,如果出現沉數的脈象,代表陰中有陽。寸口脈象數大有力,代表陽氣過盛。尺部脈象微細無力,代表陰氣過盛。寸口脈象微細如絲,代表陽氣虛脫。尺部脈象濡弱無力,代表陰氣虛脫。寸脈浮而有力,代表寒邪在表且是實證,適合發汗。

浮而無力,代表風邪在表且是虛證,適合用補氣固表的方法。尺脈沉而有力,代表陽邪在裡是實證,適合攻下。沉而無力,代表陰邪在裡是虛證,適合溫補。寸脈虛弱無力,不適合用發汗或催吐的方法。尺脈虛弱無力,不適合用發汗或攻下的方法。剛按下去感覺脈搏來得快、鬆手感覺脈搏去得慢,代表體內虛而體外實。剛按下去感覺脈搏來得慢、鬆手感覺脈搏去得快,代表體內實而體外虛。寸脈和尺脈都一樣緩慢,代表氣血平和。用過發汗或攻下藥後,脈象躁動混亂、身體發熱,代表病人要死亡,因為邪氣太過強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