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六 (1)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六 (1)
1.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六
2. 名論二
3. 察脈
(節庵:)傷寒治法,得其綱領者,如拾芥,若求之多歧,猶涉海問津矣。蓋脈證與理而已。傷寒之脈,以浮、大、動、數、滑為陽,沉、澀、弱、弦、微為陰。然脈理玄微,今人何能識透。夫脈者,非血非氣,天真之委和,營衛之道路,而實先後天之造化,無方體也。古人云:胸中了了,指下難明,真言也。
余治傷寒,專以浮、中、沉三候察陰陽表裡,虛實寒熱,亦無遁情矣。夫傷寒者,寒邪自外入內而傷之。其入也,有淺深次第,自表達里,先入皮膚肌肉,次入筋骨腸胃,以此推之,亦不難也。蓋風寒初得,先入太陽寒水之經。此經本寒標熱,便有惡風惡寒,頭疼發熱之證,是寒鬱皮毛,而為表證也。
若在他經,則無此矣。脈若浮緊無汗,為傷寒當表,取汗為解。脈若浮緩有汗,為傷風當實表,汗止為解。若無頭疼惡寒,脈又不浮,此為表證罷。而在中中者,半表半裡之間,乃陽明少陽之分,脈不浮不沉,在乎肌肉之間,皮膚之下,然亦有二焉。若微洪而長,陽明脈也。
外證目痛鼻乾,不臥,微惡寒,頭疼,見此者,宜解肌。脈弦而數,少陽脈也。其證胸脅痛,耳聾,寒熱嘔而口苦,見此者,宜和解表裡。蓋二經不從標本,從乎中治也。過此,邪傳入里為熱實,脈不浮而沉,沉則按至筋骨之間。若寸口沉實有力,外證不惡寒而反惡熱,譫語,大渴,或潮熱自汗,或揚手擲足,揭去衣被,或腹滿硬痛,五六日不大便,乃傳陽明之本,其熱入里,而腸胃燥實也。宜下之,大便通而熱愈矣。
若沉遲無力,此為直中陰經真寒之脈。其證無頭疼身熱,初起便怕寒,手足厥冷,或戰慄蜷臥,不渴,或兼腹痛,嘔吐泄瀉,或口出涎沫,面如刀刮者,乃陰經自中之寒,不從陽經傳入,不同陽經熱證,治當看輕重以溫之。若更面赤微熱,脈沉足冷,夾陰傷寒也。面青小腹痛,無熱,脈沉足冷,舌卷囊縮,夾陰中寒也。
宜溫經散寒,其中緊要關節,再表而出之。太陽者,陽證之表。陽明者,陽證之裡。少陽者,二陽三陰之間。太陰、少陰、厥陰又居於里,總謂之陰證。三陰俱是沉脈,在指下有力無力中分。有力者,為陽、為實、為熱;無力者,為陰、為虛、為寒,最為切當。(有力,熱邪傳裡也,宜下。
無力,寒邪中里也,宜溫。傳經之邪,必沉重有力,分輕重下之。直中寒證,必沉遲無力,救里溫之。)其三陰傳經熱證,如腹滿咽乾屬太陰,舌乾口燥屬少陰,煩滿囊縮屬厥陰,三者俱從陽經傳入,脈見沉實有力,急當攻裡下之。如下後利不止,身疼痛,脈沉細無力,又當救里溫之。
此權變之法也。今將浮、中、沉脈法主病,細列於左。
浮者,初排指皮膚之上,輕手按之便得,曰浮。此寒邪初入足太陽經,病在表之標,可發而去之。然有二焉:寒傷營,脈浮緊有力,惡寒頭痛項強,無汗發熱者,為表實,宜發散。風傷衛,脈浮緩無力,惡風頭項痛,腰脊強,有汗發熱者,為表虛,宜解肌。
白話文:
(節庵說:)治療傷寒的方法,如果掌握了要領,就像撿拾小草一樣容易;如果追求太多方法而迷失方向,就像渡海問路一樣困難。總而言之,就是要了解脈象、證候和病理。傷寒的脈象,浮、大、動、數、滑屬於陽,沉、澀、弱、弦、微屬於陰。然而脈理非常深奧微妙,現在的人怎麼可能完全理解透徹?脈搏的跳動,不是單純的血或氣,而是先天與後天之氣的融合,是營氣和衛氣運行的通道,實際上是先天和後天造化的體現,沒有固定的形狀。古人說:「胸中清楚明白,但手指下卻難以明瞭」,這句話說得真好。
我治療傷寒,專注於用浮、中、沉三個層次的脈象來觀察陰陽、表裡、虛實、寒熱,這樣就沒有什麼情況可以逃脫我的掌握了。傷寒這種病,是寒邪從體外侵入體內造成的。它侵入的過程有深淺次序,從表到裡,先侵入皮膚肌肉,再侵入筋骨腸胃,由此推斷,也不難理解。一般來說,風寒剛開始侵入時,先進入太陽寒水經。這個經脈本質為寒,但表現為熱,就會有怕風怕冷、頭痛發熱的症狀,這是寒邪鬱積在皮毛,屬於表證。
如果在其他經脈,就不會有這些症狀了。脈象如果浮而緊沒有汗,表示是傷寒的表證,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解除。脈象如果浮而緩有汗,表示是傷風的表虛證,汗止就可以痊癒。如果沒有頭痛怕冷,脈象又不浮,這表示表證已經過去了。而位於中間層次的,是在半表半裡之間,是陽明經和少陽經的分界處,脈象不浮不沉,位於肌肉和皮膚之間,但也有兩種情況。如果脈象略洪而長,是陽明經的脈象。
外在症狀有眼睛痛、鼻子乾、睡不著、稍微怕冷、頭痛,遇到這種情況,應該用解肌的方法。脈象弦而數,是少陽經的脈象。它的症狀是胸脅痛、耳鳴、寒熱交替、嘔吐且口苦,遇到這種情況,應該用和解表裡的方法。這兩種經脈的病證不應按照標本來治療,而應該從中間來治療。過了這個階段,邪氣傳入體內成為熱實證,脈象就不會浮而會沉,沉到按壓到筋骨之間。如果寸口的脈象沉實有力,外在症狀不怕冷反而怕熱,說胡話,口渴嚴重,或者潮熱自汗,或者手腳亂動,掀開被子,或者腹部脹滿疼痛,五六天不大便,這是邪氣傳入陽明經的本證,熱邪侵入體內,導致腸胃乾燥堅硬。應該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,大便通暢熱病就會好轉。
如果脈象沉遲無力,這是直接侵入陰經的真寒脈象。它的症狀是沒有頭痛發熱,剛開始就怕冷,手腳冰涼,或者身體顫抖蜷縮,不渴,或者兼有腹痛、嘔吐、腹瀉,或者口中流涎,面色蒼白,像刀刮過一樣,這是陰經自身受寒,不是從陽經傳入的,不同於陽經的熱證,治療時應根據病情輕重來溫補。如果又出現面色發紅微微發熱,脈象沉而腳冷,這是夾陰的傷寒。面色發青、小腹疼痛、不發熱、脈象沉而腳冷、舌頭捲曲、陰囊收縮,這是夾陰的寒中證。
應該用溫經散寒的方法,其中重要的環節是再從表解。太陽經是陽證的表,陽明經是陽證的裡,少陽經是二陽三陰之間。太陰、少陰、厥陰又處於裡,總稱為陰證。三陰的脈象都是沉脈,要從手指下感受有力或無力來區分。有力表示為陽、為實、為熱;無力表示為陰、為虛、為寒,這個區分非常重要。(有力,是熱邪傳入體內,應該用瀉下的方法。
無力,是寒邪侵入體內,應該用溫補的方法。傳經的邪氣,脈象一定是沉重有力,要根據輕重來瀉下。直中寒證,脈象一定是沉遲無力,要溫補體內。)三陰的傳經熱證,如腹部脹滿咽喉乾燥屬於太陰,舌頭乾燥口燥屬於少陰,煩躁不安陰囊收縮屬於厥陰,這三者都是從陽經傳入的,脈象呈現沉實有力,應當及時攻下裡熱。如果攻下後腹瀉不止,身體疼痛,脈象沉細無力,又要溫補體內。
這是一種權宜變通的方法。現在將浮、中、沉三種脈象所主治的疾病,詳細列在下面。
浮脈,是指剛觸碰到皮膚之上,輕輕按壓就可以感覺到的脈象,稱為浮脈。這是寒邪剛侵入足太陽經,病在表的表面,可以用發散的方法來去除。但又有兩種情況:寒邪傷及營氣,脈象浮而緊實有力,怕冷、頭痛、脖子僵硬、沒有汗、發熱,這是表實證,應該用發散的方法來治療。風邪傷及衛氣,脈象浮而緩慢無力,怕風、頭頸痛、腰背僵硬、有汗、發熱,這是表虛證,應該用解肌的方法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