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五 (21)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五 (21)
1. 傳經
蓋一日一經,六日六經者,熱論始之,序例述之,此傳經之常道,亦傳經之一端也。若語其詳,窮其變,財東垣之間經、越經,子母首尾等傳。尚文之不從太陽始,各經皆可始,而可傳一二經而止,不必遍傳六經。是皆必然之勢,無定體之常也。然此猶自後人推求,仲景已明言之,而人未之察耳。
日傳一經之外,七日一經之傳,兩句無遺蘊矣。考之經云:一日太陽受之,煩躁數急者傳,脈靜者不傳。二三日陽明、少陽證不見者,不傳。傷寒三日三陽為盡,是日傳一經之旨,皎然分別矣。況經又云:太陽病頭痛七日,行其經盡者,自愈。欲作再經者,針足陽明,使不傳則愈。
(再經二字,原出太陽病,七日以上行其經盡之下,則與一日一傳者,本無涉。十三日過經不解,如首篇十三日以上,不間之類,是經雖有再經過經之文,非再遍六經之說也。)六七日無大熱躁煩者,陽去入陰也。何耶?曰:太陽七日行其經盡,再經者為陽明,則非二日陽明、三日少陽,可知矣。
曰:六七日陽去入陰,則又非三日三陽為盡,三陰受邪可知矣。何其若同而異有如此哉?惟是日傳一經之外,復有但在一經,不再傳之傷寒也。序例於一二日太陽,二三日陽明之後,別列一章,曰:更不傳經者,七日太陽病衰,八日陽明病衰,以至十二日厥陰病衰,是與六日遍六經者,明屬兩途也。至其皆以七日自愈者,蓋日過一經,則諸經之氣皆病,傳速而陷深,故其候傾危。
七日一經,則一經之氣獨虛,不再侵他經,故病可自己。然此七日經盡之證,或不罷再傳一經者有之,斯則謂之再經。或七日太陽當衰而不衰,八日陽明當愈而不愈者,斯則謂之過經。成氏不達此義,以經盡欲解之餘邪,混之臟腑遞窮之暴診,病可忽里忽表,藥豈當下而復當汗乎?郢書燕說,莫此為甚。然即傳與不即傳,傳一經之與傳六經,其端甚微,而相去霄壤,安得不詳言而辨之哉。
(健曰:傷寒大要,全在據經定證。夫傳經之道,猶進退焉。日傳一經者,進也。至七日遞衰,十二日而愈者,退也。若七日經盡不愈,已見厥陰之危候,安有再傳至表之理乎?所謂再經者,乃七日一傳之證,而太陽當衰不衰,二七日,次傳陽明,是為再經。若陽明又不解,而至三七日者,是為過經。
然皆是進也。觀子深明其理,歷舉前人之異同而詳辨之,言言珠玉,已無遺蘊,學者可無他歧之惑矣。)
(士材:)傷寒傳經,自表入里,由淺入深,故六經以次受之。六經傳盡,無出而再傳之理也。太陽為三陽最在於外,陽明為二陽在太陽內,少陽為一陽在陽明內,此三陽為表也。太陰為三陰在少陽內,少陰為二陰在太陰內,厥陰為一陰在少陰內,此三陰為里也。《內經》一二日始太陽,五六日終厥陰,此語其常耳。
白話文:
大致來說,傷寒病一天傳一經,六天傳完六經,這是一般的傳經規律,也是傳經的一種情況。但若要深入探討,就會發現傳經的變化很多,例如像李東垣提出的間經、越經,以及子母經絡首尾相傳等情況。有些人認為,不一定從太陽經開始,各經都可能開始,也可能只傳一兩經就停止,不必傳遍六經。這些都是病勢發展的自然趨勢,並非一成不變。然而,這些觀點其實是後人推論的,張仲景早就明確說過,只是大家沒注意到而已。
除了每天傳一經之外,還有七天傳一經的情況,這兩種說法其實沒有遺漏。根據《傷寒論》的記載:「第一天太陽經受邪,如果出現煩躁、呼吸急促等症狀就會傳經,如果脈象平靜就不會傳經。第二、三天,如果沒有出現陽明、少陽的症狀,就不會傳經。傷寒病三天三陽經都走完,這是每天傳一經的明確說明。」此外,書中又說:「太陽病頭痛七天,如果太陽經的病程結束,就會自己痊癒。如果病要再傳其他經絡,可以用針刺足陽明經的方法,使其不傳經而痊癒。」
(這裡的「再經」兩字,原本是指太陽病七天以上病程結束後的情況,和每天傳一經的情況沒有關聯。十三天以上病情沒有解除,例如首篇所說的十三天以上,病程沒有間斷,這些都說明了經文雖然提到「再經」、「過經」,但並不是說病會再次傳遍六經。)如果六七天沒有出現高燒、煩躁等嚴重症狀,表示陽邪已經轉入陰經。為什麼呢?因為太陽經七天病程結束,再傳就是陽明經,這就不是第二天傳陽明經、第三天傳少陽經的情況了。
如果說六七天陽邪轉入陰經,那就不是三天就走完三陽經,而是三陰經開始受邪了。為什麼看起來好像相同,但實際上有如此的不同呢?這是因為除了每天傳一經外,還有一種傷寒病只停留在某一經,不再傳到其他經絡。在《傷寒論》的序例中,在一兩天太陽經、二三天陽明經之後,特別列出一章,說明「不傳經」的情況,也就是七天太陽病衰退,八天陽明病衰退,直到十二天厥陰病衰退,這明顯和六天傳完六經是兩種不同的情況。至於都以七天痊癒為準,是因為每天傳一經,則各經的氣都會病,傳的速度快,而且病邪會深入,所以病情危急。
而七天傳一經,則只有一經的氣虛弱,不會侵犯其他經絡,所以病可以自己痊癒。然而,這種七天病程結束的情況,有時也會再傳一經,這就稱為「再經」。或者七天太陽病應該衰退卻沒有衰退,八天陽明病應該痊癒卻沒有痊癒,這就稱為「過經」。成氏沒有理解這個道理,把病程結束後殘留的邪氣,和臟腑輪流發病的急重情況混為一談,導致病情時好時壞,用藥也時而需要發汗,時而需要攻下,這是非常錯誤的。然而,是否立刻傳經,傳一經還是傳六經,雖然細微,但差異卻很大,怎能不詳細說明加以辨別呢?
(健曰:傷寒病的大要,全在於根據經絡來判斷病情。傳經的過程就像進退一樣。每天傳一經是進,而到第七天逐漸衰退,到第十二天痊癒則是退。如果七天病程結束卻沒有痊癒,已經出現了厥陰病的危象,哪有再傳回表證的道理呢?所謂的「再經」,是指七天傳一經的情況,而太陽病應該衰退卻沒有衰退,到了第十四天,又傳到陽明經,這就是「再經」。如果陽明病又沒有解除,到了第二十一天,就稱為「過經」。
這些都是進的表現。觀子深明此理,列舉前人的不同觀點並加以詳細辨別,句句都是精華,已經沒有遺漏,學習的人可以不用再有其他疑惑。)
(士材:)傷寒病的傳經,是從表入裡,由淺入深,所以六經會依次受邪。六經都傳遍後,沒有再傳的道理。太陽經是三陽經最外在的,陽明經是二陽經在太陽經裡面,少陽經是一陽經在陽明經裡面,這三陽經是屬於表的。太陰經是三陰經在少陽經裡面,少陰經是二陰經在太陰經裡面,厥陰經是一陰經在少陰經裡面,這三陰經是屬於裡的。《內經》說一兩天開始是太陽經,五六天結束是厥陰經,這只是說一般情況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