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五 (20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五 (20)

1. 傳經

(損庵:)傷寒本只傳足經,今又例手經之義,可謂發病機之秘矣。蓋只是邪蘊日久,因足經實,手經虛,故冤熱耳。有因汗下差誤而傳,有因七情或勞倦而致,大抵傳手經,必有所因。所以古人有救逆復脈等法,豈但切中病情,實啟後人無窮義例也。

(觀子:)傷寒但傳足經之旨,昔人已各窮其義矣。然有終未洞然者,竊嘗推之,猶有二義焉。一者外在天之陰陽,即內在人之臟腑。經所謂天有五行化寒、暑、燥、濕、風,人有五氣為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,及在天為風,在臟為肝,在天為寒,在臟為腎之類。蓋同出一原,形與氣每相應相通者矣。

一者陰陽之異道,即上下之定位。經言:清邪中上,濁邪中下。(在上之病,多風與熱;在下之病,多寒與濕。)又言:燥熱在上,風寒在下,及身半以上天氣主之,身半以下地氣主之。蓋本乎天者親上,本乎地者親下,各從其類而歸之是矣。故百病之生,風必病肝膽,暑必病心小腸,濕必病脾胃,燥火必病肺大腸,則寒邪所侵,有不病腎與膀胱,而不入在下之經者乎?然其病足之諸經何?肝腎陰也,脾陰中之至陰也。膽之於肝,膀胱之於腎,胃之於脾,表與里、標與本,一氣者也。

其臟象雖不盡在乎下,而其經氣,悉絡於下也。風寒者陰屬,其感必由陰臟,非此六經奚人乎?若心肺,陽臟而處上者也。大、小腸,心、肺之表裡也。三焦、命門,皆火之屬也。匪獨在下之邪上侮不順,諸陽熱自旺之臟,其氣足以勝陰寒,邪之所入既淺,終不至其病。(如風寒傷肺,雖有頭疼發熱,止成咳嗽類。

)則手六經者,焉得而傳之乎?三陰之邪,少陰甚於太陰,而厥陰復甚於少陰者,其位愈下,其寒愈深,則上下之不侔,益可見矣。至病之既久,傳之殆遍,而並見手各經證者,非遞傳至手也。淫邪泮衍,彼經又虛,從而侵入,故見彼經之證,非徑傳其經之謂也。(健曰:此篇論情達理,源源本本,更覺至當,玄妙入神,宜三複之。

嘗觀成氏之釋傳經次第也,曰:傷寒前三日傳遍三陽,後三日傳遍三陰,為傳經盡,當解不解者,傳為再經。至九日又遍三陽,十二日又遍三陰,十三日為再經盡,當解不解者,謂之過經。噫!斯言也,有不能無疑者矣。夫傷寒之邪,由淺入深,從表傳裡,既入於裡,豈能復出之表,再始於皮毛肌腠耶。

況傳至三陰,多屬入腑,入腑則無所復傳,非下不可也。今日曆一經,而至厥陰,傳深勢危,亟下奪之,猶三死一生之候焉。有煩滿囊縮於今日,而復頭疼發熱,項強體痛於明日者乎?既脈已沉細微緩,豈更能作浮緊洪長之診乎?熱極傳盡之厥陰,能無變故,而復返於太陽、陽明、少陽乎?理之所必無,證之所未有也。反復詳繹,再經過經之惑,皆成氏謬解之故,後人不察,所以紛紛其說矣。

白話文:

傳經

(損庵認為:)傷寒這種病原本只會傳到足部的經絡,現在又套用手部經絡的說法,可以說是揭示了發病的隱秘機制。其實是因為邪氣積聚的時間久了,由於足部的經絡比較強盛,而手部的經絡比較虛弱,所以才會有這種冤屈的熱象。有的是因為發汗或攻下的治療錯誤而導致傳變,有的則是因為情緒波動或過度勞累而引起,大體來說,傳到手部經絡一定是有原因的。所以古人有救逆復脈等治療方法,不僅準確切中病情,更為後人開創了無窮的治療思路。

(觀子認為:)傷寒只會傳到足部經絡的觀點,前人已經各自深入研究探討過了。然而,仍然有一些人沒有完全理解其中的道理,我曾經推論過,這裡面還有兩個層面的意義:第一層意義是,外在的自然陰陽,對應著人體內在的臟腑。就像經典說的,天有五行,化生寒、暑、燥、濕、風;人有五氣,對應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。天上的風,對應著人體的肝臟;天上的寒,對應著人體的腎臟等等。它們本來就同出一源,形態和氣機常常是相互應對相通的。

第二層意義是,陰陽的運行途徑不同,也即上下位置的區別。經典說:清陽之邪侵犯人體上部,濁陰之邪侵犯人體下部。(上部的疾病,多與風和熱有關;下部的疾病,多與寒和濕有關。)又說:燥熱病邪在上,風寒病邪在下,身體上半部分由天氣主導,身體下半部分由地氣主導。本源於天的就親近於上,本源於地的就親近於下,各自歸屬於自己的類別。所以各種疾病的產生,風邪一定會侵犯肝膽,暑邪一定會侵犯心和小腸,濕邪一定會侵犯脾胃,燥火一定會侵犯肺和大腸,那麼寒邪侵犯人體,難道不會侵犯腎和膀胱,而不進入下部的經絡嗎?可是,為什麼它會病在足部的各條經絡呢?肝和腎屬陰,脾是陰中至陰的臟器。膽對應著肝,膀胱對應著腎,胃對應著脾,它們互為表裡、標本,是一體的。

它們的臟腑形態雖然不完全都在下部,但它們的經絡氣機,卻都聯繫在下部。風寒屬於陰邪,它們的侵犯一定會從陰性的臟器開始,如果不是這六條經絡,還能從哪裡侵入呢?至於心肺,它們是陽性臟器且位於上部;大腸和小腸,則是心肺的表裡;三焦和命門,都屬於火。不僅下部的邪氣向上侵犯不順,各個陽熱旺盛的臟器,它們的氣機也足以抵抗陰寒。邪氣侵入的位置比較淺,最終不會導致它們生病。(例如風寒侵犯肺部,雖然會有頭痛發熱,但只會發展成咳嗽之類的疾病。)那麼,手部的六條經絡,又怎麼會傳變過去呢?三陰經的邪氣,少陰經比太陰經嚴重,厥陰經又比少陰經嚴重,因為它們的位置越向下,寒邪就越深入,上下不對等的現象就更加明顯了。等到病情發展很久,傳變到幾乎全身,手部各條經絡也出現了病症,這並不是邪氣逐一傳遞到手部,而是因為邪氣太過,導致其他經絡虛弱,然後趁虛而入,所以才出現了那些經絡的病症,並不是邪氣直接傳到那些經絡。 (健補充說:這篇文章的觀點,合情合理,有根有據,而且非常精闢,應該反覆研讀。)

我曾經觀察過成氏對傷寒傳經次序的解釋,他說:傷寒前三天傳遍三陽經,後三天傳遍三陰經,就代表傳經結束了。如果這時候還沒有痊癒,就稱為「再經」。到了第九天又傳遍三陽經,第十二天又傳遍三陰經,第十三天是「再經」的結束。如果這時候還沒有痊癒,就稱為「過經」。唉!這種說法,不能不讓人產生懷疑。傷寒邪氣,是由淺入深,由表及裡傳變的,既然已經進入了人體內部,怎麼還會再回到體表,重新從皮膚肌肉開始傳變呢?

況且傳到三陰經,大多屬於侵入臟腑,既然進入臟腑,就沒有可以再傳的途徑,只能往下去攻泄了。今天病在某條經絡,到了厥陰經,傳變到很深很危險的程度,就要趕快攻下疏導,這已經是九死一生的徵兆了。難道會有今天煩躁腹脹,陰囊收縮,明天又出現頭痛發熱,脖子僵硬,身體疼痛的情況嗎?既然脈象已經沉細微弱,怎麼可能又出現浮緊洪長的脈象呢?熱邪已經傳變到盡頭的厥陰經,如果沒有變故,怎麼可能又返回到太陽經、陽明經、少陽經呢?這是道理上絕對不可能的,臨床上也沒有見過的。反覆仔細推敲,就會發現所謂「再經」和「過經」的迷惑,都是成氏錯誤理解的結果,後人不加以考察,才會出現這麼多紛亂的說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