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五 (16)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五 (16)
1. 原治
脈有浮沉遲數,證有傳變不常。治之之法,先分表裡寒熱,陰陽虛實,標本後先。病在標者,先治其急,此為上工也。問證以知其外,察脈以知其內,全在活潑潑地。若同而異者明之,似是而非者辨之;在表者汗之、散之,在裡者下之、利之;在上者因而越之,下陷者升而舉之;從乎中者和解之,直中陰經者溫補之;陰證似陽者溫之,陽證似陰者下之;陽毒分輕重下之,陰毒分緩急溫之;陽狂者下之,陰厥者溫之;濕熱發黃者利之、下之,畜血發黃者清之、下之;發斑者清之、化之,譫語者下之、溫之;痞滿者消之、瀉之;結胸者解之、下之;太陽似少陰者溫之,少陰似太陽者汗之;衄血者解之、止之;發喘者汗之、下之;咳嗽者利之、解之;正傷寒者大汗之、大下之;感冒暴寒者微汗之、微下之;勞力感寒者溫散之;溫熱病微解之、大下之,此經常之大法也。
有病一經已用熱藥,而又用寒藥,如少陰證用白虎湯、四逆散寒藥,又有用四逆湯、真武湯熱藥者,昧者狐疑,炬能措手。嗚呼!能察傷寒之正名,得傷寒之方脈,一一親切,斯謂良醫。又須分輕重緩急,老少虛實,久病新發,婦人胎產,室女經水。凡有胎產而傷寒者,不與男子同法。
無者,治相同也。婦女經水適來適斷,寒熱似瘧者,即熱入血室,當和解表裡。久病者,過經不解,壞病也。新發者,始病也。老者氣血衰,少者氣血盛,緩者病之輕,急者病之重。寒藥熱服,熱藥冷服,中和之劑,溫而服之。戰汗分為四證,要知邪正盛衰。類傷寒數證,照常法則治之。
雖云發蒙,實登仲景之階梯也。(健曰:此篇備悉條治,深詳仲景大法,當熟湧之,則化機自現。)
傷寒汗、下、溫之法,最不可忽。據脈以驗證,問證而對脈。太陽者,陽證之表。陽明者,陽證之裡。少陽者,二陽三陰之間。太陰、少陰、厥陰又居於里,而謂之陰證也。發於外則太陽為首;發於內則少陰為先。太陽惡寒,而少陰亦惡寒,但太陽之脈浮緊,少陰之脈沉細,與他經證狀異也。
發熱惡寒,身體疼痛,或自汗,或無汗,是為表證,可汗。不惡寒,反惡熱,口燥咽乾,壯熱腹滿,小便如常,大便秘結,是為里證,可下。厥冷囊拳,自利煩躁,而無身熱,頭疼,是為陰證,可溫。在表者,邪傳於營衛之間;在裡者,邪入於胃腑之下,少陽居焉。若傳三陰,則為邪氣入臟矣。
營衛固為表也,胃腑亦可為表也。然以臟腑而分表裡,則在腑為表,在臟為里。胃取諸腑,可以表言,若合營衛臟腑而分之,則表者營衛之所行,里者胃腑之所主,而臟則又深於里矣。故古人立法之嚴,而汗下溫之不可忽也如此。(士材:發表之藥用溫者,表有邪,陽虛陰盛也。
白話文:
病症的脈象有浮、沉、遲、數的變化,病情的發展也有不固定的轉變。治療的方法,首先要分辨表裡、寒熱、陰陽、虛實,以及病症的本質和次要的輕重緩急。如果病症主要在體表,就要先治療最緊急的,這是高明的醫生會做的。詢問病情以了解外在表現,觀察脈象以了解內在狀況,這都需要靈活應變。對於相似卻不同的病症要辨別清楚,對於看似是卻又不是的病症要仔細區分;病在體表的,用發汗或疏散的方法治療;病在體內的,用攻下或利導的方法治療;病在上部的,順應病情使其往上越散;病在下陷的,用升提的方法使其上升;病在中間的,用和解的方法治療;直接侵犯陰經的,用溫補的方法治療;陰證表現得像陽證的,用溫熱藥治療;陽證表現得像陰證的,用攻下藥治療;陽毒病症要根據輕重來攻下;陰毒病症要根據緩急來溫補;陽證狂亂的,用攻下藥治療;陰證昏厥的,用溫熱藥治療;濕熱引起的黃疸,用利尿和攻下的方法治療;瘀血引起的黃疸,用清熱和攻下的方法治療;出現斑疹的,用清熱和化解的方法治療;說胡話的,用攻下和溫熱的方法治療;胸腹痞滿的,用消導和瀉下的方法治療;胸部結硬的,用解散和攻下的方法治療;太陽病症像少陰病症的,用溫熱的方法治療;少陰病症像太陽病症的,用發汗的方法治療;鼻出血的,用疏解和止血的方法治療;氣喘的,用發汗和攻下的方法治療;咳嗽的,用利肺和疏解的方法治療;真正的傷寒病,要大量發汗和攻下;感受風寒而引起的感冒,要微微發汗和攻下;勞累後感受風寒的,用溫散的方法治療;溫熱病初期要稍微疏解,後期要用攻下方法治療,這些是常見的治療原則。
如果一個病症已經用了熱藥治療,又用了寒藥,比如少陰病症用了白虎湯、四逆散這種寒涼藥,又用了四逆湯、真武湯這種溫熱藥,不明道理的人就會感到疑惑,不知道該怎麼辦。唉!如果能仔細觀察傷寒病的真正病名,掌握傷寒病的方劑和脈象,並且一一準確應用,這才是良醫。還要區分病情的輕重緩急,患者的年齡大小和虛實,是新發病還是久病,婦女是否有懷孕或生產,以及少女的月經情況。凡是有懷孕或生產的婦女患傷寒,不能用與男子相同的方法治療。
沒有這些特殊情況的,治療方法是相同的。婦女月經時來時斷,寒熱症狀像瘧疾的,是熱邪進入血室,要用和解表裡的方法治療。久病不癒的,已經超過病程而沒有好轉,這是壞病。新發病的,是剛開始的病。年老的人氣血衰弱,年輕的人氣血旺盛,病情緩慢的是輕症,病情緊急的是重症。寒藥要熱服,熱藥要冷服,性質平和的藥要溫服。戰汗分為四種情況,要了解邪氣和正氣的盛衰。類似傷寒的幾種病症,按照常規法則治療。
雖然說是啟蒙的道理,實際上是登上了仲景醫學的階梯。(健補充說:這篇文章詳細記錄了各種病症的治療方法,深入闡述了仲景醫學的精髓,應該熟讀並理解,這樣才能明白病機的變化。)
傷寒病的發汗、攻下、溫補方法,最不可忽略。要根據脈象來驗證病症,詢問病情來對照脈象。太陽病是陽證的表證,陽明病是陽證的裡證,少陽病是二陽三陰之間的病證。太陰、少陰、厥陰病都屬於裡證,稱為陰證。病邪從外而入,太陽病為首;病邪從內而生,少陰病為先。太陽病怕冷,少陰病也怕冷,但是太陽病的脈象是浮緊的,少陰病的脈象是沉細的,這和其他經絡的病症不同。
發熱怕冷,身體疼痛,有時自汗,有時無汗,這是表證,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。不怕冷,反而怕熱,口乾咽燥,高熱,腹部脹滿,小便正常,大便秘結,這是裡證,可以用攻下的方法治療。手腳冰冷,蜷縮著身體,腹瀉煩躁,但沒有發熱和頭痛,這是陰證,可以用溫補的方法治療。病邪在體表的,是邪氣侵入營衛之間;病邪在體內的,是邪氣侵入胃腑之下,少陽病介於其中。如果病邪傳入三陰經,就說明邪氣已經侵入臟腑了。
營衛固然是表,胃腑也可以看作是表。然而以臟腑來區分表裡,那麼在腑的為表,在臟的為裡。胃屬於六腑,可以說屬於表,如果將營衛和臟腑合起來區分,那麼表是營衛運行的部位,裡是胃腑所主宰的部位,而臟則比裡還要更深層。所以古人立法如此嚴謹,發汗、攻下、溫補的方法絕對不可以忽略。(士材補充說:發表的藥使用溫性的,是因為表有邪,陽氣虛弱而陰氣盛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