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五 (15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五 (15)

1. 原治

)有內傷食陰誤作外傷寒者,(生冷,宜溫中。傷寒,須發表。)有如狂誤作發狂者,(如狂乃畜血,發狂乃邪熱。)有畜發黃誤作濕熱發黃者,(腹滿小便利,畜血也。色如煙燻,一身盡痛,小便不利,濕黃也。)有蚊跡誤作發斑者,(蚊跡者,非蚊叮也。乃腎虛服涼藥,逼其無根之火熏肺而然。

斑者,胃經熱毒,或失下,或下之太早,或服熱藥所致。)有動少陰血誤作鼻衄者,有譫語誤作狂言者,(譫語,數數更端。狂言,叫號怒罵。)有獨語誤作鄭聲者,(獨語,無人則言。鄭聲,頻頻諄復。)有女勞復誤作易病者,有短氣誤作發喘者,有邪氣痞滿誤作結胸者,有噦逆誤作乾嘔者,(噦者,呢也。乾嘔者,空嘔無物也。

)有結熱硬痛下純清水誤作清穀寒利者,有並病誤作合病者,有正陽明腑病誤作經病者,(腑在裡,宜下。經在表,宜汗。)有陰躁誤作陽狂者,(陰躁,脈沉足冷,飲水不得下咽。陽狂,脈實,大渴飲水。)有太陽證無脈而便認為死證者,有里惡寒而誤作表惡寒者,有表熱而誤作裡熱者,有少陰病發熱而誤作太陽者,有標本全不曉者。此數者,倘一妄治,猶殺人不用刃耳。

非惟誤人事大,且關自己陰騭。余老於傷寒,補得仲景大旨,雖無萬全之功,十中可活八九。曾撰《瑣言語錄》諸書,逐一告誡,苟能依吾方論而行,萬不失一,自不與俗工伍矣。(健曰:傷寒始於仲景,精於節庵。自漢至明,雖名家代出,無如節庵之專且工也。當時有陶一帖之稱,則知其壽世之功,良不淺也。

其言切直中款,振作後人,讀者心領神會,自可出人頭地矣。)

予謂初學之士,先熟藥性,次明經絡,次識病名,然後講求脈理,以證其所生之病,病證脈相同,藥無不應矣。病起發熱惡寒,頭項痛,腰脊強,則知病在太陽經也。身熱目痛,鼻乾不得眠,則知病在陽明經也。胸脅痛,耳聾,口苦,舌乾,往來寒熱而嘔,則知病在少陽經也。

腹滿咽乾,手足自溫,或自利不渴,或腹滿時痛,則知病在太陰經也。引衣蜷臥,惡寒,舌乾口燥,則知病在少陰經也。煩滿囊縮,則知病在厥陰經也。潮熱自汗,譫語發渴,不惡寒,反惡熱,揭去衣被,揚手擲足,或斑黃狂亂,不大便,則知病在正陽明胃腑也。設若脈證不明,誤用麻黃,令人汗多亡陽;誤用承氣,令人大便不禁;誤用薑、附,令人失血發狂,所謂寒涼耗其胃氣,辛熱損其津液,燥熱助其邪熱,害人莫甚。夫傷寒之邪,初無定體,或入陽經氣分,則太陽為首,其脈必浮,輕手便得。

或入陰經血分,則少陰為先,其脈必沉,重手方得。浮而有力無力,是知表之虛實。沉而有力無力,是知里之寒熱。中而有力無力,是知表裡緩急。(健曰:如此體察,始得至理,正是細針密線。)

白話文:

原治

有些內傷導致陰虛的疾病,被誤認為是外感風寒的疾病(如果是由於生冷食物引起的,應該用溫補的方法來調理脾胃;如果是風寒引起的,就應該用發汗的方法)。有些像癲狂的症狀,被誤認為是真的癲狂(像癲狂是因為體內有瘀血,而真正的癲狂是由於邪熱)。有些黃疸是因為體內瘀血造成的,被誤認為是濕熱引起的黃疸(如果是腹部脹滿、小便順暢,那是瘀血;如果是皮膚顏色像煙燻一樣、全身疼痛、小便不順暢,那是濕熱引起的黃疸)。有些像蚊子叮咬的痕跡,被誤認為是發斑(像蚊子叮咬的痕跡,並不是蚊子咬的,而是因為腎虛服用了寒涼的藥物,導致虛火上炎熏肺引起的。而真正的發斑,是胃經有熱毒,可能是因為沒有及時通便、或者通便太早、或者是服用了熱性的藥物引起的)。有些月經量少的情況,被誤認為是鼻出血。有些說胡話的情況,被誤認為是瘋言瘋語(說胡話是會不斷地轉換話題,而瘋言瘋語是會大聲叫喊、憤怒罵人)。有些自言自語的情況,被誤認為是鄭聲(自言自語是沒有人在場時會說話,而鄭聲是會不斷重複說相同的話)。有些婦女產後勞累復發的疾病,被誤認為是其他的疾病。有些呼吸短促的情況,被誤認為是喘息。有些邪氣導致胸腹痞滿的情況,被誤認為是結胸。有些乾嘔的情況,被誤認為是噁心想吐(噁心想吐是指有東西想吐卻吐不出來,而乾嘔是指空嘔沒有東西吐)。

有些發熱、腹部硬痛、大便都是清水的情況,被誤認為是脾胃虛寒的泄瀉。有些兩種病同時發生的情況,被誤認為是合併的疾病。有些陽明腑的疾病,被誤認為是經絡的疾病(腑在裡面,應該用攻下的方法治療;經絡在表面,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)。有些陰虛煩躁的情況,被誤認為是陽氣過盛而發狂(陰虛煩躁是脈象沉細、手腳冰冷、喝水也難以吞嚥;陽氣過盛而發狂是脈象強實、非常口渴而且能大量喝水)。有些太陽病沒有脈搏的情況,被認為是死亡的徵兆。有些體內寒冷的情況,被誤認為是體表寒冷。有些體表發熱的情況,被誤認為是體內發熱。有些少陰病發熱的情況,被誤認為是太陽病。有些完全不了解病症的標本虛實的情況。以上這些情況,如果一旦錯誤治療,就如同殺人不用刀一樣。

這不僅是誤人性命的大事,而且關係到自己的陰德。我研究傷寒多年,領會了張仲景的精髓,雖然不能達到萬全的效果,但十個病人中也能治好八九個。我曾經寫了《瑣言語錄》等書,逐一告誡後人,如果能按照我書中的方法和理論來行事,絕對不會出錯,自然就不會和那些庸醫一樣了。(健按:傷寒的學說起源於張仲景,精通於節庵。從漢朝到明朝,雖然名醫輩出,但沒有人能比得上節庵的專精和高明。當時人們稱他為“陶一帖”,可見他救濟世人的功勞確實不小。他的話語切中要害、直指問題,能激勵後人,讀者只要用心領會,自然就能夠出類拔萃。)

我認為初學醫術的人,首先要熟悉藥性,其次要明白經絡,然後要了解疾病的名稱,接著再研究脈理,來確定疾病的病因,如果疾病的症狀、脈象都相同,用藥就沒有不見效的。如果疾病開始發熱怕冷、頭頸疼痛、腰背僵硬,就知道病在太陽經;如果身體發熱、眼睛疼痛、鼻孔乾燥、難以入睡,就知道病在陽明經;如果胸脅疼痛、耳朵聽不見、口苦、舌頭乾燥、忽冷忽熱而且想吐,就知道病在少陽經;如果腹部脹滿、咽喉乾燥、手腳發熱,或者腹瀉不口渴,或者腹部時常疼痛,就知道病在太陰經;如果喜歡蜷縮身體、怕冷、舌頭乾燥、口乾,就知道病在少陰經;如果煩躁不安、陰囊收縮,就知道病在厥陰經;如果潮熱自汗、說胡話、口渴、不怕冷反而怕熱、掀開被子、揮舞手腳,或者出現斑疹、黃疸、狂亂、大便不通,就知道病在正陽明胃腑。如果脈象和症狀不明確,錯誤地使用麻黃,會導致患者大量出汗、亡陽;錯誤地使用承氣,會導致患者大便失禁;錯誤地使用薑、附子,會導致患者失血發狂,這就是所說的寒涼藥物會損耗脾胃之氣,辛熱藥物會損耗津液,燥熱的藥物會助長邪熱,對人體的危害非常大。傷寒的邪氣,最初沒有固定的位置,有時進入陽經的氣分,太陽經是首當其衝的,脈象一定是浮的,輕輕一摸就能感覺到。有時進入陰經的血分,少陰經是首當其衝的,脈象一定是沉的,需要用力才能摸到。脈象浮而有力或無力,就能判斷表證的虛實;脈象沉而有力或無力,就能判斷裡證的寒熱;脈象不浮不沉而有力或無力,就能判斷表裡證的緩急。(健按:如此細緻的觀察,才能得到正確的道理,正所謂細針密線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