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五 (14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五 (14)

1. 原治

(《活人》:)古人治傷寒有法,非雜病比。六經各異,陰陽傳受,日數淺深,藥劑溫涼,用有先後,差之毫釐,輕者危殆矣。傷寒惟兩感不治,其餘證候,雖感異氣,能消息之,無不愈者。其有差失,仲景所謂醫殺之耳。知其法者,若網在綱,如此而汗,如此而吐,如此而下,桂枝、承氣、瓜蒂四逆用之無不取瘥。惟其應汗而下為痞,為結胸,為懊憹。

應下而汗,為亡陽,為譫語,為厥竭。又有當下反吐,療熱以溫,變證百出,無復紀律,擾擾萬緒矣。(健曰:能得原治箇中之理,所向無謬,自然為傑出之士。)

(節庵:)治傷寒,誠為重寄,死生在乎反掌。雜證緩可取裁,傷寒急於措置。原《傷寒論》中,有有論缺方者、有方失論者、有脈無證者、有證無法者,不一而足。即《活人書》、《明理論》、《指掌圖》,皆未能縷浙也。是以庸俗之治,一二日不問虛實,便用麻桂之類汗之;三四日不問經腑,便用柴胡之類和之;五六日不問表裡,便用承氣類下之;以致內外皆虛,變證蜂起。殊不知,人之表裡虛實不同,邪之傳變寒熱各異,豈可以日數為準。

蓋風寒之初中人也無常,或入於陰,或入於陽,本無定體,非但始太陽終厥陰也。或有自太陽始,日傳一經,六日傳至厥陰,邪氣自衰,不傳而愈者。(余與前文同。)或有證變者,有脈變者,或有取證不取脈者,有取脈不取證者,緣經無明文,未免有妄治之失。前人立法既差,後世蒙害者多矣。

夫桂枝、麻黃二湯,仲景原為冬時正傷寒立也。今人乃以通治非時暴寒溫暑,又將傳經陰證,與直中陰經陰證混同立論,豈不誤乎?暴寒溫暑必別有方,直中傳陰必各有法,今皆亡失而無徵也。古人之書引領後進,說其大概者多,要在學者心領神會耳。見太陽證宜直攻太陽,見少陰證直攻少陰,此活法也。

仲景云:日數雖多,但有表證,而脈浮者,猶宜汗之。日數雖少,但有里證,而脈沉者,猶宜下之。此先聖之大旨,是不可執定一二日發汗,三四日和解,五六日攻下者矣。要於審脈驗證,辨名定經,一一親切無疑。真知為表邪而汗之,真知為里邪而下之,真知為直中而溫之,則桂枝、承氣投之不差,薑、附、理中發而必當。七劑少差,死證立見,可不深思而熟慮哉。

仲景取方立論甚嚴,曰可溫,曰可汗,曰可下,曰和解,曰少與,曰急下,與夫溫其里,乃攻其表,先解其表,乃攻其里。得其綱領者,如響應聲,則不難也。嗟乎!常病用常法,其誰不知。設有感冒非時暴寒而誤作正傷寒者,(非時,四時不正之氣。傷寒,冬月殺厲之氣。

)有勞力感寒而誤作真傷寒者,(勞力,內傷原氣。傷寒,外感賊邪。)有雜證類傷寒而誤作傷寒治者,有直中陰經真寒證而誤作傳經熱證者,有溫熱病而誤作正傷寒者,(溫熱,晚發病。正傷寒,即病。)有夾陰中寒誤作正傷寒者,(夾陰,因房勞腎虛,必有足冷脈沉之異。

白話文:

(《活人書》說:)古人治療傷寒有其方法,不能跟其他雜病相比。因為傷寒會經過六經的變化,有陰陽的傳遞,病程有長有短,用藥的溫涼程度也不同,用藥的先後順序很重要,哪怕差一點點,病情輕微的也會變得危險。傷寒只有兩感同時發生(陰陽兩經同時受邪)才無法治療,其他情況,即使是感受了不同的邪氣,只要能夠根據情況來調整,沒有治不好的。如果治療出錯,就是張仲景說的被醫生殺死的。了解治療方法的人,就像掌握了綱領,知道什麼情況該發汗,什麼情況該用吐法,什麼情況該用瀉下法,使用桂枝湯、承氣湯、瓜蒂散、四逆湯這些藥物,沒有不能治好的。只有在應該發汗的時候用了瀉下法,才會導致胸悶、胸部硬結、心中煩躁;應該瀉下的時候用了發汗法,才會導致陽氣虛脫、胡言亂語、手腳冰冷到極點。還有應該瀉下反而用了吐法,用溫熱的藥來治療熱病,導致各種變證出現,沒有任何規律可循,亂成一團。(健認為:能夠掌握傷寒治療的根本道理,無論遇到什麼情況都不會出錯,自然就會成為傑出的人才。)

(節庵說:)治療傷寒,確實是很重要的責任,生死只在一念之間。其他雜病可以慢慢來,但治療傷寒必須迅速果斷。原來的《傷寒論》中,有些有理論而沒有方劑,有些有方劑卻沒有理論,有些有脈象卻沒有證狀,有些有證狀卻沒有治療方法,情況非常複雜。《活人書》、《明理論》、《指掌圖》這些書,也都不能詳細解釋清楚。因此,那些庸俗的醫生,一兩天不問病人體質虛實,就使用麻黃、桂枝之類的藥物發汗;三四天不問病邪在哪一經,就用柴胡之類的藥物來和解;五六天不問病在表還是在裡,就用承氣之類的藥物來攻下。這樣會導致體內外都虛弱,各種變證接踵而至。要知道,每個人的體質虛實不同,邪氣的傳變和寒熱性質也不同,怎麼可以用病程天數作為判斷標準呢?

風寒侵襲人體的時間不固定,有時進入陰經,有時進入陽經,沒有固定的規律,不一定總是從太陽經開始,最後到厥陰經結束。有些病從太陽經開始,每天傳一經,六天傳到厥陰經,邪氣自己衰退,不治也能好。(我與前面的看法相同。)有些人病證會發生變化,有些人脈象會發生變化,有些時候看證狀而不看脈象,有些時候看脈象而不看證狀。由於經典中沒有明確說明,所以難免會出現錯誤的治療。前人立法已經有偏差,後世因此受害的人就很多了。

桂枝湯和麻黃湯,張仲景本來是為冬天正傷寒而設立的。現在的人卻用它們來治療不是時候的突然受寒和暑熱,又將傳經的陰證和直接侵犯陰經的陰證混為一談,這怎麼會不產生錯誤呢?突然受寒和暑熱肯定有其他的方子,直接侵犯陰經和傳經到陰經也各有其治療方法,現在這些方法都已經失傳,沒有辦法考證了。古人的書引導後人學習,多是說一些大概的情況,關鍵是要靠學習的人自己領悟。看到太陽經的病證,就應該直接攻擊太陽經,看到少陰經的病證,就應該直接攻擊少陰經,這才是靈活的治療方法。

張仲景說:病程時間雖然長,但是如果還有表證,脈象是浮的,就應該用發汗法。病程時間雖然短,但是如果出現了裡證,脈象是沉的,就應該用瀉下法。這是古代聖賢的大意,不可以固執地認為一兩天就應該發汗,三四天就應該和解,五六天就應該攻下。一定要仔細診脈,驗證證狀,辨別病名,確定病在哪一經,一一明確無誤。確實是表邪就用發汗法,確實是裡邪就用瀉下法,確實是直中陰經就用溫法。這樣使用桂枝湯、承氣湯就不會出錯,使用薑、附子、理中湯就會藥到病除。如果用藥差一點點,死亡的證狀就會立刻出現,怎麼能不深入思考,仔細考慮呢?

張仲景選方用藥,立論非常嚴謹,說可以用溫法,說可以用發汗法,說可以用瀉下法,說可以用和解法,說可以少量給藥,說可以緊急攻下,還有先溫補體內,再攻擊體表,先解除體表病邪,再攻擊體內病邪。能夠掌握這些綱領,就像聲音和回聲一樣,很容易理解。唉!常見的病用常見的治療方法,誰都知道。但是如果遇到不是時候突然受寒卻被誤當成正傷寒來治療,(不是時候的寒氣,是指四季不正的氣候。傷寒,是指冬天嚴重的寒氣。)有因為勞累受寒而被誤當成真正的傷寒來治療,(勞累,是指內傷元氣。傷寒,是指外感邪氣。)有雜病類似傷寒而被誤當成傷寒來治療的,有直接侵犯陰經的寒證而被誤當成傳經的熱證來治療,有溫熱病而被誤當成正傷寒來治療,(溫熱,是指比較晚發病的。正傷寒,是指馬上就發病的。)有夾雜陰虛中寒而被誤當成正傷寒來治療的,(夾雜陰虛,是指因為房事過度導致腎虛,一定會有腳冷脈沉的異常。)這些情況都可能會出現錯誤,實在值得深思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