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五 (10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五 (10)

1. 傷寒同異

有熱上傳心肺者,治宜清上。少陰二三日,心煩不眠,黃芩阿膠湯;傷寒六七日,大下後,手足厥,咽喉不利,唾膿血,麻黃升麻湯類是也。此皆裡熱之治,主乎胃者也。表裡寒熱之甚,而有嘔吐下利清穀,厥冷,時腹自痛,小便清白,脈沉微之屬,則宜溫之。如自利不渴者,屬太陰臟有寒也,四逆溫之;嘔吐涎沫,頭痛者,吳茱萸湯主之類也。

有裡寒而似熱者,陰盛格陽也。如少陰下利清穀,手足厥冷,脈微欲絕,反不惡寒,面赤,或口乾咽痛,通脈四逆湯主之類也。有裡寒而兼虛者,宜補中溫中。如少陰二三日,口中和,背惡寒,附子湯;惡寒脈微,複利利止,亡血也,四逆人參湯類是也。有裡寒而兼表證者,宜先溫後解。

如下利腹脹滿,身體疼痛,先溫其里,四逆湯;後攻其表,桂枝湯類是也。有里證輕而表證重者,宜汗表兼溫。如少陰二三日,微發汗,麻黃附子甘草湯。少陰始得之,反發熱脈沉,麻黃附子細辛湯類是也。此皆裡寒之治,主乎胃者也。是知《素問》言熱以其在經也。仲景兼言寒者,以其在胃也。

義傅而法殊,實相為出入,不可偏廢者也。王安道謂傷寒傳變,有熱無寒,仲景三陰之言寒者,乃宜中陰經寒證耳。夫直中之寒證,由正氣虛甚,腠理疏豁,邪氣乘虛,卒然直入臟腑之內,無分經絡,一身並受,治以附子理中之屬者也。仲景三陰之寒則大異,是必久而後變,如少陰脈緊,至七八日下利,脈暴微是。

也。且多有表證之兼,是證雖與直中類,其所傷所治,則大異,豈可混而不晰乎。抑《素問》有云:三陽經絡皆受病,未入於腑者,可汗而已。此腑亦指胃而言。又云: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,不盛不虛,以經取之。蓋亦謂邪氣在胃,始有虛盛之分。若未入於胃,則里無虛盛,但主治在經而已。

然經與胃之分久矣,誠為傷寒之大要也。學者苟能明此,則仲景之三百九十七法,自觸類可通矣。(健按:此篇辨三陽三陰,傳變直中,寒熱之不同,方治溫涼攻補之攸別,該括要領,總歸於胃。夫病之始終,仲景大旨,在乎胃腑虛實,而分補瀉以調劑。玩此,則治傷寒之妙秘,則得而不失矣。

(亮宸:)夫人之所以生者,陽氣也。六氣之中,寒為陽邪,殺物莫過焉,政以其傷人之陽故耳。所受之寒邪有微甚,而人之陽氣有盛衰,陽氣盛者,邪加於身則鬱而化熱,其在太陽,一汗而愈。若不已,邪漸入漸深,熱愈熱愈甚,始太陽而陽明而少陽,而陽明入腑而三陰,遂為亢極之陽。陽亢極亦有死道。

然陽常主生,苟非陰絕,一下氣通即愈。故雖病甚至於囊縮,而《內經》謂之可下而已,所謂熱雖甚不死,陽證故也。其陽氣虛者,本氣原寒,復受陰邪,兩陰相合,或亦始太陽不能化熱,即入少陰。(如:太陽篇云:病發熱頭痛,脈反沉,若不差,多體疼痛,當救其里,四逆湯。

白話文:

傷寒病的熱證,如果熱邪向上傳到心肺,治療應該以清熱為主。例如少陰病發病二三天,出現心煩失眠,可以用黃芩阿膠湯;傷寒病發病六七天,大便瀉下後,出現手腳冰冷,咽喉不利,吐出膿血,可以用麻黃升麻湯等類似的方劑。這些都是針對裡熱的治療,重點在於調整胃的功能。如果表裡都有寒熱,而且症狀嚴重,出現嘔吐、腹瀉、排出清稀大便、手腳冰冷、時常腹痛、小便清澈、脈象沉微等情況,就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。例如腹瀉但不口渴,是屬於太陰臟有寒,要用四逆湯溫陽;如果嘔吐口水,伴有頭痛,可以用吳茱萸湯等。

有些情況是體內有寒,但看起來像有熱,這是因為陰寒過盛而將陽氣格拒在外的假象。例如少陰病腹瀉,排出清稀大便,手腳冰冷,脈象微弱幾乎消失,反而不覺得怕冷,臉色發紅,或者口乾咽痛,可以使用通脈四逆湯等方劑。有些情況是體內有寒同時兼有虛弱,應該用補氣溫陽的方法治療。例如少陰病發病二三天,口中平和,但背部怕冷,可以用附子湯;如果怕冷、脈搏微弱,腹瀉停止後又開始腹瀉,這是因為失血,要用四逆人參湯等方劑。有些情況是體內有寒,同時兼有表證,應該先溫熱體內,再解表。

如果腹瀉、腹脹、全身疼痛,要先溫裡,用四逆湯;再解表,用桂枝湯等。有些情況是裡證較輕而表證較重,應該用發汗解表同時溫裡的藥物。例如少陰病發病二三天,稍微發汗,可以用麻黃附子甘草湯;少陰病剛開始發病,反而出現發熱、脈象沉,可以用麻黃附子細辛湯等方劑。這些都是針對裡寒的治療,重點在於調整胃的功能。《素問》說熱邪是在經絡中,張仲景兼說寒邪,是因為寒邪侵入胃中。

醫理傳承下來,方法有所不同,但其實是互相補充,不可偏廢。王安道認為傷寒的傳變只有熱證而沒有寒證,張仲景所說的三陰寒證,只是指陰經有寒。至於直接侵犯臟腑的寒證,是因為正氣極度虛弱,身體的防禦功能鬆懈,邪氣趁虛而入,直接進入臟腑,沒有經過經絡,全身都會受到影響,要用附子理中湯等藥物來治療。而張仲景所說的三陰寒證則大不相同,這種情況一定是經過一段時間才發生的,例如少陰脈搏緊繃,到七八天時才出現腹瀉,脈象突然變得微弱。

而且常常伴隨表證,這種情況雖然和直接侵犯臟腑的寒證有些相似,但所傷之處和治療方法都大不相同,不可以混淆不清。《素問》說:三陽經絡都可能生病,如果邪氣還沒有進入腑,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。這裡說的腑也指的是胃。又說:實證要用瀉法,虛證要用補法,不虛不實的情況下,就針對經絡治療。這裡也說明邪氣侵入胃後,才會有虛實之分。如果還沒進入胃,就沒有虛實,只需針對經絡治療。

經絡和胃的區分由來已久,這是傷寒病的重要關鍵。學習的人如果能明白這一點,就能觸類旁通,理解張仲景的三百九十七種治療方法。 (健按:這篇文章辨析了三陽三陰、傳變、直中、寒熱的不同,以及治療時溫熱、寒涼、攻邪、補虛的不同,總結來說,都歸於胃。疾病的始終,張仲景的重點在於胃腑的虛實,並以此來決定用補法還是瀉法來調理。理解這一點,就能掌握治療傷寒的精髓,而不至於迷失。)

(亮宸:)人之所以能夠生存,是因為有陽氣。六種氣候變化中,寒邪屬於陰邪,對生物的傷害最嚴重,這是因為它傷害了人的陽氣。所受的寒邪有輕重之分,而人的陽氣有強弱之別。陽氣旺盛的人,邪氣侵入身體後會鬱積而化熱,如果邪氣在太陽經,發汗就能治癒。如果沒有好轉,邪氣就會逐漸深入,熱象也會越來越嚴重,從太陽經到陽明經到少陽經,陽明經入腑,再到三陰經,最後變成極度亢盛的陽熱。陽氣極度亢盛也可能導致死亡。

然而陽氣總是主導生命力,如果不是陰氣過盛,只要一下氣通暢就會好轉。因此即使病情嚴重到睪丸內縮,《內經》也說可以用下法來治療,這就是所謂的熱證雖然嚴重但不至於導致死亡,因為這是陽證的緣故。陽氣虛弱的人,本來體質就寒,又受到陰寒邪氣的侵襲,兩者相合,或者也可能在太陽經就不能化熱,直接進入少陰經。(例如:太陽篇說:病發熱頭痛,脈象反而沉,如果沒有好轉,身體多處疼痛,這時就應該先溫補體內,使用四逆湯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