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五 (9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五 (9)

1. 傷寒同異

(《質疑》:)嘗考《素問》之傷寒證治,由陽入陰,悉言為熱。至於仲景,則寒熱兼言。王安道又以仲景三陰寒證,為直中陰分之病。夫《素問》之言熱者,主於邪氣在經,以為法之常,仲景之言寒言熱者,主於邪氣在胃,以盡法之變,推而至於脈證從舍應否之殊,足補《素問》之所未備。

惜其語淆而未瑩,讀之者,不復深察,但能明於三陽之同於熱,而不能無疑於三陰之互現乎寒也。以言乎證治之在陽經也,如太陽頭痛骨疼,惡寒發熱,無汗脈浮緊,麻黃湯治之。膀胱腑熱,小便不利,五苓散利之。陽明身熱,目疼鼻乾,不臥脈長,升麻葛根湯揚之。腑實譫語潮熱,多汗便閉,三承氣下之。

少陽脅痛,耳聾口苦,寒熱,脈弦,柴胡湯和之。結胃痞滿,畜血諸證,則陷胸、瀉心、抵當等湯除之。三陽證之昭明如此。至論三陰復有吐利四逆,腹滿腹痛,譫語便秘煩躁等證,則寒熱互現,而不專於熱邪。若有戾於《素問》之旨者,實則不相悖而反相為用也。蓋邪淺而在經者,必鬱而為熱,此《素問》之所以主其常也。

邪深入胃者,有熱而復有寒,此仲景之所以通其變也。何言在經在胃之分也。蓋胃氣內實者,脾得乾運之機,而為之播氣於三陰,故熱邪但由陽傳陰,侵始於經,而非徑入於胃。故《素問》三陰之熱證具焉,治宜瀉熱滌實。凡仲景三陰之本於熱邪者,證治由夫《素問》也。若夫胃氣內虛,脾失健運之令,邪氣乘虛而入,邪既入胃,則不再傳經矣。

胃者,猶川瀆之有海也,水既注海,必不復溢之於川瀆也。其虛而未甚者,尚能與邪摶而作裡熱之證。其虛之甚者,不復能勝其熱之傷,因之下陷,而裡寒之證作矣。斯謂但寒無熱,其證多危,則其氣之欲脫矣。故仲景於邪氣在胃而為裡熱之治,下之清之,則硝黃、石膏輩;於邪氣在胃而為裡寒之治,溫之補之則參、朮、棗、草、薑、附輩;證治皆主乎胃,而不分及三陰之經氣。

至於證兼表裡,而跡涉疑似者,又審輕重,噪標本,察虛實,而先後緩急之,莫不統之以胃焉。由自觀之,有裡熱之實而為譫語,潮熱腹脹便閉,脈沉實而數者,則宜下。如少陰病自利清水,色純青,心下痛,口乾燥,宜大承氣;厥陰病下利譫語,有燥屎,宜大承氣之類是也。有裡實熱,兼頭疼身痛,惡寒發熱表證者,宜先解後攻。

如傷寒十三日不解,胸脅滿而嘔,日晡所潮熱,先以小柴胡解外,後以柴胡加芒硝下之之類是也。有裡實熱證重,而表證輕者,治宜中外兼解。如十餘日熱結在裡,復往來寒熱,與大柴胡之類是也。有里雖熱,而未實者,治宜清之。如煩渴身熱,不惡寒,脈洪大,白虎湯;太陽少陽合病自利,黃芩湯;厥陰下利,欲飲水,裡熱也,白頭翁湯之類是也。有裡熱而似寒者,亦宜清之,傷寒脈滑而厥,白虎湯主之類是也。

白話文:

(《質疑》篇說:)我曾經研究過《素問》中關於傷寒的證狀和治療,認為病邪從陽經進入陰經,都表現為熱證。而張仲景的觀點則是寒熱證狀都有提到。王安道又認為仲景所說的三陰寒證,是病邪直接侵入陰分的病。

《素問》中說的熱證,主要指的是邪氣停留在經絡,是常見的規律,而張仲景說的寒證和熱證,主要指的是邪氣停留在胃,是為了說明規律中的變化,進而根據脈象和證狀的不同,來決定是否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,補充了《素問》的不足。

可惜的是,這些觀點說得有些模糊不清,讀的人沒有深入研究,只知道三陽病都是熱證,而對於三陰病同時出現寒證就感到疑惑。說到陽經的證狀和治療,像是太陽經的頭痛、骨頭痠痛、怕冷發熱、沒有汗、脈象浮緊,用麻黃湯治療。膀胱腑熱,小便不利,用五苓散治療。陽明經的身熱、眼睛痛、鼻子乾燥、不能安睡、脈象長大,用升麻葛根湯治療。腸胃實熱、胡言亂語、發熱、多汗、大便不通,用三承氣湯來瀉下。

少陽經的胸脅痛、耳聾、口苦、發冷發熱、脈象弦緊,用柴胡湯來調和。胃部結實痞塞脹滿、蓄血等證狀,就用陷胸湯、瀉心湯、抵當湯等來消除。三陽經的病證表現得非常明顯。而談到三陰病,又出現了嘔吐、腹瀉、四肢冰冷、腹部脹滿疼痛、胡言亂語、便秘煩躁等證狀,寒熱交錯出現,而不是只有熱證。如果說這和《素問》的觀點有衝突,其實並不是互相矛盾,反而可以互相補充。因為邪氣剛進入經絡時,一定會鬱積而化為熱,這就是《素問》所說的常規。

而邪氣深入到胃時,會有熱證,也會有寒證,這是張仲景為了說明病情的變化。為什麼說病邪是在經絡還是在胃呢?如果胃氣比較強盛,脾臟就能夠正常運化,將氣輸送到三陰經,所以熱邪只會從陽經傳到陰經,開始侵犯經絡,而不是直接侵入胃。因此,《素問》中提到三陰經的熱證,治療的方法應該是瀉熱和清理腸胃。凡是張仲景所說的三陰經的熱證,其治療方法也是根據《素問》來的。如果胃氣虛弱,脾臟失去正常的運化功能,邪氣就會趁虛而入,一旦邪氣進入胃,就不會再傳到經絡了。

胃就像江河的入海口,水流進大海後,就不會再流回江河了。如果胃虛的程度不嚴重,還能和邪氣抗爭而產生裡熱證。如果胃虛的程度很嚴重,就無法承受熱邪的傷害,導致熱邪下陷,出現裡寒的證狀。這種情況就只有寒證而沒有熱證,通常病情都很危急,說明體內的氣快要脫離了。所以張仲景對於邪氣停留在胃而造成的裡熱證,使用瀉下和清熱的方法治療,例如使用硝石、黃芩、石膏等藥物。對於邪氣停留在胃而造成的裡寒證,則使用溫補的方法治療,例如使用人參、白朮、紅棗、甘草、生薑、附子等藥物。這些證狀和治療都以胃為主,而不是單獨針對三陰經的經氣。

至於證狀兼有表裡,而且看起來很相似的情況,又要仔細審查病情的輕重緩急,先治病症的根本,再治病症的表象,觀察虛實的情況,再決定治療的先後順序,總之都要以胃為中心來考慮。總的來說,如果體內有裡熱的實證,出現胡言亂語、發熱、腹脹、便秘、脈象沉實而快等情況,就應該使用瀉下的方法治療。例如少陰病出現腹瀉不止,拉出的都是清稀的液體,顏色純青,心下疼痛,口乾舌燥,就應該用大承氣湯治療;厥陰病出現腹瀉、胡言亂語,並且有乾燥的糞便,也應該用大承氣湯治療。如果體內有裡實熱,同時又出現頭痛、身體疼痛、怕冷發熱等表證,應該先解除表證,再進行瀉下。

例如傷寒過了十三天還沒好,出現胸脅脹滿、嘔吐、每天下午發熱等情況,應該先用小柴胡湯來解表,再用柴胡加芒硝湯來瀉下。如果裡實熱的證狀很嚴重,而表證很輕微,就應該採用表裡兼治的方法。例如病程十多天,熱邪結在體內,又出現發冷發熱的情況,就應該使用大柴胡湯來治療。如果體內有熱,但還沒有形成實證,就應該用清熱的方法來治療。例如出現煩渴、身體發熱、不惡寒、脈象洪大,就應該用白虎湯治療;太陽和少陽合病,出現腹瀉,用黃芩湯治療;厥陰病出現腹瀉,並且想喝水,這是裡熱的表現,應該用白頭翁湯治療。如果體內有熱證,但又看起來像寒證,也應該用清熱的方法治療。例如傷寒脈象滑而出現四肢厥冷,應該用白虎湯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