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五 (8)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五 (8)
1. 傷寒同異
不惡寒則病非外來,渴則明其自內達表。曰:春夏之病,亦頭疼惡寒脈浮者,何也?曰:此非冬時所受之寒,乃感冒時行之氣,或溫暑將發,又觸暴寒之證,雖惡寒脈浮,未若冬時之甚。法惟辛涼,通其內外面解之,斷不可用桂麻之劑矣。
曰:溫熱之治,與傷寒不同,既得聞矣。敢問傷寒之在三陽,則為熱邪,既傳三陰,則為陰證,法以熱治,固其宜也。三陰篇以四逆散涼藥以治四逆,大承氣湯以治少陰,其故何耶?
嗚呼!此蓋叔和以殘缺之經,作全書編次,將傳經陰證,與直中陰經陰證,混同立論,所以遺禍至今未已,姑略陳之。
蓋風寒之初中人也,無常,或入於陰,或入於陽,初無定體,非但始太陽而終厥陰也。或自太陽始,日傳一經,六日至厥陰,邪氣衰不傳而愈。亦有不罷再傳者,或有間經而傳者,或有傳至二三經而止者,或有始終只在一經者,或越經而傳者,或初入太陽,不作鬱熱,便入少陰而為陰證者,或直中陰經而成真寒證者,緣經無明文,後人遂有妄治之失。若夫自三陽傳次三陰之陰證,外雖有厥逆,內則為熱邪耳。
若不發熱,四肢便厥冷而惡寒者,此直中陰經之寒證也。因前人立說之混,使後人蒙害者多矣。夫太陽受邪,行盡三陽氣分,傳次三陰血分,則熱入深矣。表雖厥冷,裡熱已甚。經云:亢則害,承乃制,熱極反兼寒化也。故先熱後厥逆者,傳經之陰證也。經云:厥深熱亦深,厥微熱亦微是也。
宜四逆散、承氣湯,看微甚而治之。如其初病便但寒無熱,則直中陰經之真寒證也。急宜四逆湯輩以溫之。經云:發熱惡寒,發於陽也,無熱惡寒,發於陰也,尚何疑哉!(健曰:病先熱後厥,為傳經陰證,病但寒無熱而厥,為直中陰證。二者判然,則寒熱之治分矣。)又有日傳一經為兩感者,傳經未終而死矣。
病有標本,治有逆從,豈概論乎?
曰:陰證寒熱之不同,亦備聞矣。嘗讀劉守真書云:傷寒無陰證,人傷於寒則為病熱,熱病乃汗病也。造化津液,皆陽氣也。遍考《靈》《素》諸篇,並無寒證、陰證,乃雜病也。叔和誤人之耳。守真高明之士,亦私淑仲景者,而議論之異,又何耶?
曰:雖守真之明達,蓋因《活人書》以桂枝、麻黃湯通治溫暑之誤,而有是說。故云:天氣溫熱而桂枝湯必加涼藥,兔致黃生斑出之患。若知此湯為冬時即病之傷寒設,不為過時之溫暑設,則無此論矣。觀其晚年著《病機氣宜保命集》,其中羌活湯辛涼之藥,以治非時傷寒,足補仲景之遺亡,已見其今是昨非之處矣。夫仲景之論傷寒,合常與變而無遺者,所謂道並行而不相悖,適相用也。
此其所以為萬世之準則也。客唯而退,請著其說於上。(健曰:傷寒之難,難莫難於陰證,能知傳經陰證,為熱之至,直中陰證,為寒之極,虛實寒熱之治,毫釐千里。俗工不能仰止前賢,傾心明哲,道其所道,無論傷寒,罔有不錯。苟得潛心力學,就此名文,亦足一隅三返,而頓開茅塞矣。
白話文:
傷寒的相同與差異
如果不是感到怕冷,那疾病就不是從外面來的;如果覺得口渴,那就表示疾病是從體內傳到體表。有人問:「春夏的疾病,也有頭痛、怕冷、脈浮的症狀,這是為什麼呢?」回答說:「這不是冬天感受的寒冷,而是感冒時流行的疫氣,或是溫熱病即將發作,又碰上突然的寒冷所引起的。雖然會怕冷、脈浮,但不會像冬天時那麼嚴重。治療方法應該用辛涼的藥,疏通內外,使疾病解除,絕對不能用桂枝、麻黃等溫熱的藥。」
有人問:「溫熱病的治療,和傷寒不同,我已經了解了。請問傷寒在三陽經的時候,屬於熱邪,傳到三陰經的時候,就變成陰證,用熱藥治療,本來就是應該的。但三陰篇用四逆散這種涼藥來治療四肢冰冷,又用大承氣湯來治療少陰病,這是為什麼呢?」
唉!這是因為王叔和把不完整的醫書,當成完整的來編排,把傳經的陰證,和直接侵犯陰經的陰證,混在一起討論,所以才會遺禍至今,還沒有解決。我先簡單地說一下。
風寒剛侵犯人體時,沒有一定的方向,有時進入陰經,有時進入陽經,一開始沒有固定的模式,不是只從太陽經開始,最後到厥陰經結束。有時從太陽經開始,每天傳到一個經絡,六天到厥陰經,邪氣衰弱就不再傳經而痊癒。也有不會停止繼續傳經的,也有隔著經絡傳的,也有傳到兩三個經絡就停止的,也有從頭到尾只在一個經絡的,也有跨越經絡傳的,也有剛進入太陽經,沒有發熱就直接進入少陰經變成陰證的,也有直接侵犯陰經而變成真寒證的。因為經絡沒有明確的記載,後人因此有錯誤的治療。如果疾病是從三陽經依次傳到三陰經的陰證,雖然外表有四肢冰冷,但內在卻是熱邪。
如果沒有發熱,四肢就冰冷而且怕冷,這是寒邪直接侵犯陰經的真寒證。因為前人的說法混亂,使得後人受害很多。太陽經感受邪氣,經過三陽經的氣分,再傳到三陰經的血分,熱就深入了。外表雖然手腳冰冷,但內在已經很熱了。經書說:「亢盛就會有害,順應才能制約」,熱到極點反而會出現寒冷的現象。所以先發熱後出現四肢冰冷的,是傳經的陰證。經書說:「四肢冰冷嚴重,熱邪也嚴重;四肢冰冷輕微,熱邪也輕微。」就是這個意思。
應該用四逆散、承氣湯來治療,要看病情輕重來決定。如果一開始就只有寒冷沒有發熱,那就是寒邪直接侵犯陰經的真寒證。應該趕快用四逆湯等溫熱的藥來治療。經書說:「發熱怕冷,是發生在陽經;沒有發熱怕冷,是發生在陰經」,還有什麼好懷疑的呢?(有人說:先發熱後手腳冰冷,是傳經的陰證;只有寒冷沒有發熱而手腳冰冷,是直接侵犯陰經的陰證。這兩者明顯不同,所以寒熱的治療就分開了。)也有每天傳一個經絡,同時犯兩個經絡的情況,傳經還沒結束就死掉了。
疾病有本質和表象,治療有順著和逆著的方法,怎麼能一概而論呢?
有人問:「陰證的寒熱不同,我也都了解了。我讀劉守真的書說:傷寒沒有陰證,人受寒就會發熱,熱病是汗病。人體津液都是陽氣。遍查《靈樞》《素問》等篇,都沒有寒證、陰證,那是雜病。王叔和誤導了大家。劉守真是個高明的人,也是私下學習張仲景的,為什麼意見不同呢?」
回答說:「雖然劉守真很聰明通達,但這是因為他認為《活人書》用桂枝湯、麻黃湯來治療溫暑病是錯誤的,所以才會有這種說法。所以他說:天氣溫熱用桂枝湯一定要加涼藥,以免出現黃疸或斑疹。如果知道這個方子是為冬天受寒的傷寒病所設計的,不是為過時的溫暑病設計的,就不會有這種論點了。看他晚年寫的《病機氣宜保命集》,其中用羌活湯等辛涼的藥來治療非時的傷寒,已經彌補了張仲景的遺漏,也說明了他現在認為以前的看法不對了。張仲景討論傷寒,結合了常規和變化,沒有遺漏的,所謂的道理並行不悖,而且能互相配合使用。
這就是他成為萬世準則的原因。客人聽了就離開了,請我把這些道理寫在上面。(有人說:傷寒最難的地方,莫過於陰證,要知道傳經的陰證,是熱到極點的表現,直接侵犯陰經的陰證,是寒到極點的表現。虛證、實證、寒證、熱證的治療,差一點點就差很遠。一般的醫生不能效法前賢,專心研究醫理,說出自己體會的道理,無論是傷寒,沒有不犯錯的。如果能夠潛心學習,從這篇文章,也足以舉一反三,豁然開朗了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