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五 (7)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五 (7)
1. 傷寒同異
以此言之,傷寒者,乃冬時感寒即病之證。桂枝麻黃二湯,為當時之傷寒設,與過時之溫暑無與焉,治則不可以混也。請略陳之,夫春溫夏熱秋涼冬寒者,四時之正氣以成生長收藏之用。風亦因時之異,而成溫涼寒熱也。若氣候嚴寒,風亦凜冽,天道和煦,鳳亦溫暖。冬時坎水用事,天令閉藏,水冰地拆,風與寒相因而成殺厲之氣,人觸冒之,腠理鬱塞,乃有惡風惡寒之證,其餘時月,則無此證也。仲景知傷寒為殺厲之氣,非比他病可緩,其言特詳於此書,而略於雜病也。
能因名以求其實,則思過半矣。不幸此書遺佚頗多,晉王叔和得之散亡之餘,詮次流傳,其功傅矣。惜其以己論混經,未免穿鑿。成無己因之順文註釋,並無抉疑正誤之言,將冬時傷寒之方,通解溫暑,疑竇至今未已。然溫暑必別有方,因散失而無徵耳。我朝宋景濂學士,嘗嘆《傷寒論》非全書,得其旨哉。
蓋傷寒之初中人,必先入表,表者何?即足太陽寒水之經也。此經行身之後,自頭貫脊,故有頭疼脊強惡寒之證,在他經則無此。況此經乃一身之綱維,為諸陽之長主氣,猶四通八達之衢,治之一差,其變有不可勝言者,故宜此二湯,發散表中寒邪。經曰:辛甘發散為陽也。
若以此湯通治春溫夏熱之病,則誤之甚矣。雖受病之原則同,然所發之時則異耳。曰:傷寒發於冬時,已聞命矣。邪之在表為太陽經也。一經而有二湯之分,何耶?曰:在經雖一,然有營衛之殊。寒邪傷營,證見惡寒發熱而無汗,脈浮緊,蓋浮為在表,緊為惡寒,當用麻黃湯輕揚之劑,發而去之,寒邪退,則汗出表和而愈矣。
曰:緊脈固為寒矣,脈之浮緩者,用桂枝湯,又何耶?曰:風邪傷衛,衛傷則自汗,太陽受風,不能護衛,腠理疏而汗泄,所以脈見浮緩也。故宜桂枝辛溫之藥,解散風邪,腠理閉,而汗止表和則愈。又有營衛俱傷者,復設大青龍湯治之,然此藥難用,非庸俗得而識也。
曰:溫暑既無方治,則將奈何,脈證與傷寒有何分別?曰:溫暑雖殊,亦冬時感受寒邪而不即發,伏藏身中,歷二三時之久,天道大變,寒化為熱,人在氣交之中,亦隨天地之氣而化。觀仲景以即病之傷寒,與過時始病之溫暑,時令為病之名各異,豈無意治方哉,諒必有隨時涼解之法,決勿用冬時辛溫之藥也。今無其方者,散亡之耳。
經既稱變溫變熱,而方亦不容不隨證更變也。夫溫病欲出,值天驟暖,自內達表,脈反見於右關,不浮緊而微數,曰:惡寒否乎?曰:傷寒自冬月風寒而成外有惡風惡寒之證,既名為溫,則無是矣。曰:然子之言何據乎?曰:亦據夫經耳。經曰:太陽病發熱不惡寒而渴者,溫病也。
白話文:
總的來說,所謂的傷寒,指的是冬天感受寒邪而引起的疾病。桂枝湯和麻黃湯這兩種方劑,是專門針對當時的傷寒所設計的,與其他季節的溫病或暑熱毫無關係,治療方法絕對不能混淆。我來簡單說明一下,春季溫和、夏季炎熱、秋季涼爽、冬季寒冷,這是四季的正常氣候變化,用來成就萬物的生長和收藏。風也會隨著季節的不同,而產生溫、涼、寒、熱的變化。如果天氣非常寒冷,風也會變得凜冽;如果天氣溫和,風也會變得溫暖。冬天是坎水當令的時候,天道是閉藏的,水結冰、地凍裂,風和寒邪結合而成為非常強烈的邪氣,人如果感受了這種邪氣,就會導致皮膚的毛孔阻塞,出現怕風怕冷的症狀,其他季節則不會有這種症狀。張仲景知道傷寒是極具傷害力的邪氣,與其他疾病不同,不能輕忽,所以在這部《傷寒論》中特別詳細地記載了傷寒的相關內容,而對於其他雜病則相對簡略。
如果能根據病名來探求其實質,那理解就成功了一半。可惜的是,這部《傷寒論》遺失了很多內容,晉朝的王叔和從散失的殘餘中整理出來,加以編纂流傳,他的功勞非常大。可惜的是,他在整理時摻雜了自己的觀點,難免有穿鑿附會之處。成無己依循著他的說法註釋,沒有提出任何質疑和糾正,將原本是治療冬天傷寒的方劑,也用來解釋溫病和暑熱,導致人們的疑惑至今沒有消除。然而,溫病和暑熱必定有另外的治療方劑,只是因為遺失了而無法考證罷了。我們朝代的宋景濂大學士,曾經感嘆《傷寒論》並不是一部完整的書,這可真是抓住了重點啊。
傷寒最初侵犯人體的時候,一定是先從表層開始,所謂的表層指的是足太陽寒水經。這條經脈循行於身體的後部,從頭部貫穿到脊椎,所以會有頭痛、脊椎僵硬、怕冷的症狀,在其他經脈則不會有這些症狀。況且這條經脈是一身的主幹,是所有陽經的首領,就像四通八達的交通要道一樣,如果治療上稍有差錯,就會產生難以預料的變化,所以適合用桂枝湯和麻黃湯來發散表層的寒邪。《內經》說:“辛甘發散為陽”。
如果用這兩種方劑來治療春溫和夏熱的疾病,那就大錯特錯了。雖然病因的原理相同,但是發病的時間卻不同。所謂的傷寒是發生在冬天的,這已經是明確的道理了。邪氣在表層是屬於太陽經的範疇。同樣是太陽經,為什麼又有兩種方劑的區別呢?那是因為雖然都屬於同一條經脈,但是有營分和衛分的不同。寒邪侵犯營分,會出現怕冷、發熱但不出汗的症狀,脈象浮而緊,浮代表邪氣在表,緊代表怕冷,應該用麻黃湯這種輕揚的藥劑來發散,將寒邪祛除,寒邪退去,汗自然會出來,表層就和諧而痊癒了。
有人問:緊脈固然是寒邪導致的,那脈象浮而緩的,用桂枝湯又是為什麼呢?這是因為風邪侵犯衛分,衛分受傷就會自汗,太陽經受到風邪的侵襲,無法保護衛分,皮膚的毛孔疏鬆而導致汗液外泄,所以脈象會呈現浮而緩的狀態。因此,應該用桂枝湯這種辛溫的藥物,來解除風邪,使皮膚的毛孔閉合,汗液停止外泄,表層和諧就會痊癒。還有一種情況是營分和衛分都受傷,這種情況要用大青龍湯來治療,但這個方劑難以使用,不是一般人可以掌握的。
有人又問:如果溫病和暑熱沒有專門的治療方劑,那該怎麼辦呢?它們的脈象和症狀與傷寒有什麼區別呢?其實,溫病和暑熱雖然不同,也是因為冬天感受了寒邪,但並沒有立即發作,而是潛伏在體內,經過兩個或三個季節,當天氣發生巨大變化,寒邪轉化為熱邪,人在天地之間,也會隨著天地氣候的變化而變化。觀察張仲景對當時發病的傷寒,與經過一段時間才發病的溫病暑熱,因為發病時令不同,所用的病名也不同,難道會沒有考慮到治療方劑嗎?想必一定有根據不同時令,而使用涼性藥物來解除熱邪的方法,只是現在已經失傳了。
既然《內經》說疾病會變化為溫熱,那方劑也應該隨著病情變化而相應改變。溫病即將發作的時候,恰逢天氣突然變暖,邪氣從內往外發散,脈象反而會出現在右關,不浮緊而是呈現微數的狀態。有人問:會怕冷嗎?如果說是傷寒,因為是冬天感受風寒而導致的,所以會有怕風怕冷的症狀,但既然稱為溫病,那就不會出現怕冷的症狀了。有人又問:你說的這些有什麼根據呢?也是根據《內經》啊。《內經》說:太陽病發熱但不怕冷,反而口渴的,是溫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