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五 (6)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五 (6)
1. 傷寒同異
仲景用諸溫熱之劑,何嘗為寒藥誤下而設。況表熱裡寒之證,乃是寒邪入客於內,迫陽於外,或虛陽之氣自作外熱之勢,非邪熱所為也。故仲景於裡寒外熱之證,但與溫藥治裡寒而不治外熱,則知其所以為治之意矣。
若果當解其表,豈不於裡和之後,明言之乎?且三陰寒證,既是雜病,何亦載於《傷寒論》以惑後人乎?其厥陰篇諸條之上,又何故以傷寒二字冠之乎?夫《內經》所敘三陰病,一於為熱者,言其常也。仲景所敘三陰病,兼乎寒熱者,言其變也,並行而不相悖耳。後人謂傷寒無寒證,知常而不知變耳。
然世之恪守局方,好用溫熱劑者,反能全於寒證,此無他,其守由則偏,治此則是。學者能知三陰,固有寒邪所入之證,則仲景刨法之本意,已瞭然於心目之間,而不為他說所奪矣。或曰:傷寒之病,必從陽經鬱熱而傳三陰,今子謂直傷陰經,即入陰經而為寒證,其何據乎?予曰:據夫仲景耳。仲景曰:病發熱惡寒者,發於陽也;無熱惡寒者,發於陰也。
發於陽者,七日愈;發於陰者,六日愈。夫所謂無熱惡寒,則知其非陽經鬱熱矣。謂發於陰,則知其不從陽經傳至矣。謂之六日愈,則知其不始於太陽,而止自陰經發病之日數矣。仲景又曰:一二日,至四五日而厥者,必發熱。傷寒病厥五日,熱亦五日。設六日,當復厥;不厥者,自愈。
傷寒厥四日,熱反三日,復厥五日,其病為進。夫得傷寒未為熱,即為厥者,豈亦由傳經入深之熱邪而致此乎?世人有始得病便見諸寒證,而無或熱者,此則直傷陰經,即入陰經者也。苟不能究仲景之心,但執凡傷於寒則為病熱之說以為治,其不夭人之命者,幾希矣。(健按:此論三陰經病有寒有熱,宜遵仲景,無所移易。
三陽遞傳三陰者為熱,宜清宜下。直傷即入三陰者,屬寒,宜溫宜散。直傷即直中也。三陰寒熱之辨最難,藥誤之禍易犯,歷代名家不能無惑。得安道此篇,不但闢河間以傷寒為熱無寒,一例寒涼之謬,且釋《素問》之病熱言其常,仲景之有寒有熱,言其變。以病則寒,以時則寒,是以直傷即入三陰之寒證,必以溫熱主治。
剖別仲景心印,明白曉暢,喚醒後人,無出其右者焉。)
(節庵:)客有問於予曰:甚矣!傷寒之深奧。桂枝、麻黃二湯之難用也,服之而愈者才一二,不愈而變重者常八九,仲景立法之聖,何其方之難憑有如此哉?今人畏而不用,以參蘇飲和解散等代之,亦未見其當,子盍為我言之。
予曰:籲!難言也。請以經語證之。經云:冬時嚴寒,萬類潛藏,君子固密,則不傷於寒,觸冒之者,乃名傷寒。其傷於四時之氣,皆能為病,以傷寒為毒者,其殺厲之氣,中而即病,名曰傷寒。不即病者,寒毒藏於肌膚,至春變為溫病,至夏變為暑病,暑病者,熱極重於溫也。
白話文:
張仲景使用溫熱藥物,難道是為了彌補把寒證誤認為熱證而誤用寒涼藥物的過失嗎?更何況,外表發熱而內裡寒冷的證狀,是因為寒邪侵入體內,將陽氣逼到體外,或是虛弱的陽氣自己產生向外的熱象,並非真正邪熱所導致的。所以,張仲景對於內裡寒冷而外表發熱的證狀,只使用溫藥來治療內裡的寒冷,而不治療外表的發熱,由此可知他的治療意圖。
如果真的需要解表,難道不會在內裡調和之後,明確說明嗎?而且三陰經的寒證,既然屬於雜病,為何也記載在《傷寒論》中,來迷惑後人呢?在厥陰篇的各條文之上,又為何用「傷寒」二字來冠名呢?《內經》所描述的三陰病,大多是屬於熱證,那是說一般情況。張仲景所描述的三陰病,兼有寒熱兩種情況,那是說特殊變化,兩者並行不悖。後人說傷寒沒有寒證,是只知常態而不知變化。
然而,世上那些恪守舊方,喜歡使用溫熱藥物的人,反而能在寒證上取得療效,這沒有其他原因,是因為他們雖然固守舊規,但卻在治療這類疾病時符合了病理。學者如果能明白三陰經確實有寒邪侵入的證狀,就能夠了解張仲景的治療本意,不會被其他的說法所迷惑。有人問說:傷寒病一定是從陽經的鬱熱傳到三陰經,現在你卻說直接侵犯陰經,直接進入陰經成為寒證,有什麼根據呢?我說:根據張仲景的說法啊。張仲景說:生病發熱又怕冷,是發病於陽經;沒有發熱只怕冷,是發病於陰經。
發病於陽經的,七天會好;發病於陰經的,六天會好。所謂沒有發熱只怕冷,就知道它不是陽經的鬱熱。說發病於陰經,就知道它不是從陽經傳過來的。說六天會好,就知道它不是從太陽經開始,而是從陰經發病的那天算起。張仲景又說:病發一兩天,到四五天手腳冰冷厥逆的,一定會發熱。傷寒病出現手腳冰冷厥逆五天,發熱也會持續五天。如果到第六天,應該又會出現手腳冰冷厥逆;如果沒有出現,就是自己痊癒了。
傷寒病手腳冰冷厥逆四天,發熱反而持續三天,再次出現手腳冰冷厥逆五天,病情就加重了。如果得到傷寒病並沒有發熱,而是直接出現手腳冰冷厥逆,難道也是因為從經絡傳入深處的熱邪所導致的嗎?世上有人剛得病就出現各種寒證,而沒有發熱的,這就是直接侵犯陰經,直接進入陰經所導致的。如果不能深入了解張仲景的用意,只是堅持凡是受寒就會生熱的說法來治療,能夠不造成死亡的,實在是很少了。(健按:這篇論述說明三陰經病有寒有熱,應該遵循張仲景的理論,不能隨意更改。
從三陽經傳到三陰經的,是熱證,應該清熱瀉火。直接侵犯進入三陰經的,屬於寒證,應該溫補發散。直接侵犯就是直中。三陰經寒熱的辨別最困難,用錯藥的危害很容易發生,歷代名家都難免會疑惑。有了安道的這篇文章,不僅駁斥了河間認為傷寒只有熱證沒有寒證,一味使用寒涼藥物的錯誤,也解釋了《素問》所說的病熱是指一般情況,而張仲景所說的有寒有熱是指特殊變化。因為病是寒證,發病時間也在寒冷的時候,所以直接侵犯進入三陰經的寒證,必須用溫熱藥物來治療。
它剖析了張仲景的醫學精髓,明確清楚,足以喚醒後人,沒有比它更好的了。)
(節庵說:)有人問我說:傷寒實在是太深奧了!桂枝湯、麻黃湯這兩張方子也很難使用,吃了而痊癒的只有十分之一二,沒有痊癒而變嚴重的卻有十分之八九。張仲景的立法如此精妙,為何他的方子卻如此難以依憑呢?現在人們害怕而不敢使用,用參蘇飲、和解散等來代替,也沒看到有多好,您能為我說說原因嗎?
我說:唉!這難以說清楚啊!請讓我用經文來證實它。《內經》說:冬天天氣嚴寒,萬物潛藏,君子要固守密閉,就不會被寒邪所傷,那些觸犯寒邪的人,就叫做傷寒。其他四時之氣也能使人生病,但是把傷寒稱為毒邪,是因為它的殺厲之氣,一旦侵入就會發病,叫做傷寒。如果沒有立即發病,寒邪就潛藏在皮膚肌肉中,到了春天就會變成溫病,到了夏天就會變成暑病,暑病比溫病更加嚴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