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五 (2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五 (2)

1. 傷寒同異

且其著《微旨》一書,又純以溫暑作傷寒立論,而即病之傷寒反不言及,已是捨本徇末,全不能窺仲景藩籬。又以夏至前,胸膈滿悶,嘔逆氣塞,腸鳴腹痛,身體拘急,手足逆冷等證,視為溫暑,謂與仲景三陰寒證脈理同而證不同,遂別立溫中法以治。觀仲景所敘三陰寒證,乃是冬時即病之傷寒,故有此證。

今欲以此求對於春夏溫暑之病,不亦惛乎。雖然祗和未悟仲景立法本旨,又適當溫暑病作之際,其為惑也固宜。以予推之,其胸膈滿悶,嘔逆氣塞等證,非內傷冷物,即不正暴寒所中,或過服寒藥所致,內外俱傷於寒之病。祗和但曰寒而當溫,未悉其所以為寒之故。能求其故,則溫暑本無寒證矣。

再,仲景書雖有陰毒之名,然其所敘之證,不過面目青,身痛如被杖,咽喉痛而已,並不言陰寒極甚之證。況其所治之方,亦不過升麻、甘草、當歸、鱉甲而已,並不用大溫大熱之藥。是知仲景所謂陰毒者,非陰寒之病,偶感天地惡毒異氣,入於陰經,故曰陰毒。後之論者,遂以陰寒極甚之證稱為陰毒,乃引仲景所敘病狀,並而言之,卻用附子散、正陽散等以治,誤矣。竊謂陰寒極甚之證,固可名為陰毒,然終非仲景所以立名之本意。

觀後人所敘陰毒,與仲景所敘,自是兩塗,豈可混論。朱奉議作《活人書》,累數萬言,於仲景傷寒多所發明。其即入陰經之寒證,諸家不識而奉議識之,但惜其亦未知仲景專為即病者立法。故其書中每以傷寒溫暑混淪,竟無分別。況又視傷寒論為全書,遂將傳陰熱證與即入陰經寒證合為一說,且謂傷寒陽明證宜下,少陰證宜溫,而於所識即入陰經之見,又自相悖矣。

夫陽明證之宜下者,因為邪熱入胃,其少陰證之傳經熱邪,亦可溫乎?況溫暑病之少陰,更不可溫也。自奉議此說出,而蒙害者不少矣。逮成無己注《傷寒論》及《明理論》,具表章名義,可謂纖悉無遺。然即入陰經之寒證,又不及奉議能識,況即病立法之本旨乎!故止隨文解義而已,未嘗明其何由不為熱而為寒也。

至劉守真出,亦以溫暑作傷寒立論,而遺即病之傷寒,其所處辛涼解散之劑,固為昧者有中風傷寒錯治之失而立,蓋亦為桂枝、麻黃難用之惑也。既惑於此,則無由悟夫仲景立桂枝、麻黃之有所主,用桂枝、麻黃之有其時也。故《原病式》有曰:夏熱用桂枝、麻黃類發表,須加寒藥,不然則熱甚發黃或斑出也。

殊不知仲景立桂枝麻黃湯,本不用於夏熱之時也。苟悟夫二湯非溫暑之劑,則群疑冰洋矣。何也?夫寒之初客於表也,閉腠理,郁陽氣而為熱,故非辛溫之藥不能發泄,此麻黃湯之所由立也。至於風邪傷表,反疏腠理而自汗。然邪既客表,則表之正氣受傷而不流通,亦發熱也。

白話文:

而且那個人寫的《微旨》這本書,又完全以溫熱暑氣當作傷寒來立論,反而對於真正因寒邪引起的傷寒卻不提及,這已經是捨本逐末,完全無法窺探到張仲景的醫學精髓。他又把夏至之前,胸口悶脹、噁心想吐、氣塞難受、肚子咕嚕叫腹痛、身體僵硬緊繃、手腳冰冷等症狀,看作是溫熱暑氣引起的,認為這些和張仲景所說的三陰寒證脈象相同但症狀不同,於是另外建立溫中法來治療。觀察張仲景所描述的三陰寒證,都是在冬天發病的傷寒,所以才會有這些症狀。

現在想用這些理論來解釋春夏溫熱暑氣引起的疾病,不是很糊塗嗎?雖然他只是還沒有領悟到張仲景立法的真正含義,又剛好遇到溫熱暑氣發病的時節,他感到困惑也是理所當然的。依我看,他所說的胸口悶脹、噁心想吐、氣塞等症狀,不是因為內傷寒涼食物,就是遭受不正的寒氣侵襲,或是過度服用寒涼藥物所導致,是內外都受寒的疾病。那個人只是說有寒證應該用溫藥,卻不明白為什麼會出現寒證。如果能夠探求病因,那麼溫熱暑氣根本不會有寒證的出現。

再說,張仲景的書中雖然有陰毒這個名稱,但他所描述的症狀,也不過是臉色發青、身體像被棍子打一樣疼痛、咽喉痛而已,並沒有提到陰寒非常嚴重的症狀。況且他所用的藥方,也不過是升麻、甘草、當歸、鱉甲這些藥物,並沒有用到大溫大熱的藥。由此可知,張仲景所說的陰毒,並不是陰寒的疾病,而是偶爾感受到天地間不好的毒氣,侵入陰經,所以才叫做陰毒。後來的論述者,就將陰寒非常嚴重的症狀稱作陰毒,還引用張仲景所描述的病狀,混在一起說,卻用附子散、正陽散等藥物來治療,這就錯了。我認為陰寒非常嚴重的症狀,當然可以稱為陰毒,但這終究不是張仲景創立這個名稱的本意。

觀察後人所描述的陰毒,和張仲景所描述的,完全是兩條路,怎麼可以混為一談呢?朱奉議寫的《活人書》,洋洋灑灑數萬字,對於張仲景的傷寒學說有很多發明。他認識到寒邪直接侵入陰經的寒證,這是其他醫家所不了解的,但可惜的是,他也沒有領悟到張仲景是專為立即發病的傷寒立法。所以他的書中常常把傷寒和溫熱暑氣混淆,完全沒有區分。況且他又把《傷寒論》看作是整部書,就把傳入陰經的熱證和直接侵入陰經的寒證混為一談,還認為傷寒陽明證應該用下法,少陰證應該用溫法,對於他自己所認識的寒邪直接侵入陰經的觀點,又自相矛盾了。

陽明證之所以要用下法,是因為邪熱進入胃部,至於少陰證的傳經熱邪,難道也可以用溫法嗎?況且溫熱暑氣引起的少陰證,更不可以用溫法。自從朱奉議提出這個觀點之後,被誤導的人不在少數。等到成無己注解《傷寒論》和《明理論》,詳細地解釋了書中的名詞定義,可以說是十分詳盡。但是對於寒邪直接侵入陰經的寒證,他又不比朱奉議認識得深刻,更何況是張仲景專為立即發病者立法的本意呢!所以成無己只是按照字面意思來解釋,沒有說明為什麼會不發熱反而出現寒證。

到了劉完素出來,他也用溫熱暑氣當作傷寒來立論,而忽略了立即發病的傷寒,他所用的辛涼解散的藥劑,本來是針對那些把中風傷寒當作傷寒來誤治的情況而設立的,大概也是被桂枝、麻黃難以使用的觀念所困惑。既然被這種觀念所迷惑,就無法領悟張仲景設立桂枝、麻黃的用意,以及使用桂枝、麻黃的時機。所以《原病式》說:「夏天發熱用桂枝、麻黃之類的發散藥,必須要加上寒涼的藥物,不然就會熱得更厲害而出現黃疸或斑疹。」

殊不知張仲景設立桂枝麻黃湯,本來就不是在夏天發熱的時候使用的。如果能夠領悟到這兩個藥方不是治療溫熱暑氣的藥劑,那麼所有的疑惑就會煙消雲散了。為什麼呢?寒邪剛開始侵犯人體表面的時候,會閉塞毛孔,使陽氣鬱結而產生熱,所以非用辛溫的藥物就不能發散出去,這就是麻黃湯設立的緣故。至於風邪侵襲人體表面,反而會疏鬆毛孔而自發出汗。然而邪氣既然停留在人體表面,那麼表面的正氣就會受到損傷而不流通,也會發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