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三 (1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三 (1)

1. 風溫

萎蕤湯(《活人》)

治風溫,或冬溫,或春月中風傷寒,發熱頭眩,咽乾舌強,胸內痞疼,腰背強。萎蕤(二錢半),石膏(三錢),羌活,麻黃,白薇,杏仁,川芎(各一錢),葛根(二錢),木香,甘草(各五分,炙),水煎。

又方(《蘊要》),石膏(三兩),萎蕤,麻黃,杏仁,川芎,白薇,獨活,木香,甘草(各一兩),水煎,三服取汗。(健曰:凡兼溫者,必以涼解為主,故用石膏為君,發汗解肌,而涼瀉溫熱之毒也。今人不辨藥性,視其有白虎之名,畏不敢用。此等之證,墮誤莫挽,寧死而醫家病家,均不醒悟。

眼見時行溫疫,用膏者多活,不用者則死,察此則知宜用而不宜畏矣。要在施之及其時耳,遲早輕重,尤當酌量。如不應用而用之,亦能害事也。)

知母葛根湯(《活人》)

風溫,身體灼熱甚。石膏(三錢),葛根(二錢),萎蕤,知母(各錢半),麻黃(有汗去之),羌活,防風,南星(生用),黃芩,升麻,人參(各一錢),杏仁,甘草(各七分),川芎,木香(各五分),煎。(健曰:此方藥味混雜,不合風溫灼熱之證,川芎、木香,均屬辛溫有礙。)

防己湯

風溫脈浮身重,汗出惡風。防己,白朮(各二錢),黃耆(二錢半),人參,甘草(炙,各一錢),姜(三片),棗(二枚),每五錢,水煎服。被覆取汗。(《蘊要》有防風錢半。)

防己黃耆湯

風溫身重。防己(一兩),黃耆(兩二錢),白朮(七錢半),甘草(五錢),每五錢,加姜(四片),棗(一枚),煎服。後當如蟲行皮膚中,腰以下如冰,坐被上,再以被圍之,得微汗出,瘥。喘加麻黃。胃中不和加芍藥。氣上衝加桂。下有陳寒加細辛。

栝蔞根湯

風溫灼熱大渴。栝蔞根(三錢),石膏,乾葛,人參(各二錢),防風,知母(各錢半),甘草(一錢),水煎。

葛根龍膽湯(仁齋)

風溫脈弱,身重汗出。萎蕤(三錢),葛根,升麻(各二錢),大青,白芍(各一錢),膽草,桂枝(各一錢),甘草(炙,七分),石膏(三錢),生薑(三片),煎。(健曰:此方寒熱並用,最難師法,非有得於中者,不能如此。見淺者,易於引誤。)

白話文:

風溫

萎蕤湯(《活人書》)
治療風溫,或冬季溫病,或春季感受風寒,出現發熱、頭暈、喉嚨乾燥、舌頭僵硬、胸口悶痛、腰背僵硬等症狀。藥方組成:萎蕤(二錢半)、石膏(三錢)、羌活、麻黃、白薇、杏仁、川芎(各一錢)、葛根(二錢)、木香、甘草(各五分,炙),以水煎煮服用。

另一藥方(《醫學蘊要》)
石膏(三兩)、萎蕤、麻黃、杏仁、川芎、白薇、獨活、木香、甘草(各一兩),以水煎煮,分三次服用,促使發汗。(健按:凡是涉及溫病的症狀,應以清熱解毒為主,因此以石膏為主要藥物,用於發汗解表並清瀉溫熱之毒。現今的人不瞭解藥性,看到「白虎」之類的名稱就畏懼不敢使用。若因此延誤病情,醫者與病患都難以輓救。觀察時下的溫疫,使用石膏者多能存活,不用者則易死亡,由此可知應善用而非畏懼。關鍵在於使用時機,早遲輕重需謹慎斟酌。若在不該用的情況下使用,也可能造成危害。)


知母葛根湯(《活人書》)
治療風溫,身體灼熱嚴重。藥方組成:石膏(三錢)、葛根(二錢)、萎蕤、知母(各錢半)、麻黃(若有汗則去除)、羌活、防風、生南星、黃芩、升麻、人參(各一錢)、杏仁、甘草(各七分)、川芎、木香(各五分),以水煎煮。(健按:此方藥味複雜,不符合風溫灼熱的症狀,川芎、木香性味辛溫,恐有妨礙。)


防己湯
治療風溫,脈浮、身體沈重、出汗且怕風。藥方組成:防己、白朮(各二錢)、黃耆(二錢半)、人參、炙甘草(各一錢)、生薑(三片)、紅棗(二枚),每次取五錢,以水煎服。服藥後覆蓋棉被促使發汗。(《醫學蘊要》版本另加防風錢半。)


防己黃耆湯
治療風溫,身體沈重。藥方組成:防己(一兩)、黃耆(一兩二錢)、白朮(七錢半)、甘草(五錢),每次取五錢,加生薑(四片)、紅棗(一枚),以水煎服。服藥後可能感覺皮膚有如蟲爬,腰部以下冰冷,此時可坐臥於棉被上,再用棉被包裹,待微微發汗後症狀可緩解。若有喘息加麻黃,胃部不適加芍藥,氣上衝加桂枝,下焦有寒加細辛。


栝蔞根湯
治療風溫,身體灼熱且極度口渴。藥方組成:栝蔞根(三錢)、石膏、乾葛根、人參(各二錢)、防風、知母(各錢半)、甘草(一錢),以水煎煮。


葛根龍膽湯(仁齋方)
治療風溫,脈弱、身體沈重、出汗。藥方組成:萎蕤(三錢)、葛根、升麻(各二錢)、大青、白芍(各一錢)、龍膽草、桂枝(各一錢)、炙甘草(七分)、石膏(三錢)、生薑(三片),以水煎煮。(健按:此方寒熱藥物並用,若非醫理精通者難以掌握其精髓,醫術淺薄者容易誤用。)

2. 濕溫

茯苓白朮湯(《活人》)

茯苓,乾薑(各一錢),白朮(錢半),桂枝(七分),甘草(五分,炙),水煎。

麻黃杏子薏苡甘草湯

一身盡痛,發熱晡劇,風濕。麻黃,薏苡(各兩半),甘草(一錢),杏仁(炒,十粒),每(四錢),水煎。

白話文:

濕溫

茯苓白朮湯(出自《活人書》)

成分:茯苓、乾薑(各一錢),白朮(一錢半),桂枝(七分),炙甘草(五分)。
煎煮方法:用水煎服。

麻黃杏子薏苡甘草湯

症狀:全身疼痛,發熱且傍晚加重,風濕所引起。
成分:麻黃、薏苡仁(各一兩半),甘草(一錢),炒杏仁(十粒)。
用量與煎法:每次四錢,用水煎服。

3.

栝蔞桂枝湯(《金匱》)

濕家汗之,成痙。栝蔞根(二錢),桂枝,芍藥(各二錢半),羌活,獨活,甘草(各一錢),姜(三片),棗(二枚),水煎。

防風當歸散(《難知》)

汗多亡血,成痙。防風,人參,當歸,川芎(各二錢),生地,白芍,羌活(各錢半),甘草(炙,一錢),水煎。惡風自汗,加桂枝(一錢),白朮(二錢)。

白話文:

痙攣的治療方劑

栝蔞桂枝湯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

體質濕重的人若發汗過多,可能引發痙攣。
藥材:栝蔞根(6克),桂枝、芍藥(各7.5克),羌活、獨活、甘草(各3克),生薑(3片),大棗(2枚),加水煎煮服用。

防風當歸散(出自《此事難知》)

因過度出汗或失血而導致的痙攣。
藥材:防風、人參、當歸、川芎(各6克),生地、白芍、羌活(各4.5克),炙甘草(3克),加水煎煮服用。
若症狀為怕風、自汗,可加桂枝(3克)、白朮(6克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