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三 (1)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三 (1)
1. 風溫
萎蕤湯(《活人》)
治風溫,或冬溫,或春月中風傷寒,發熱頭眩,咽乾舌強,胸內痞疼,腰背強。萎蕤(二錢半),石膏(三錢),羌活,麻黃,白薇,杏仁,川芎(各一錢),葛根(二錢),木香,甘草(各五分,炙),水煎。
又方(《蘊要》),石膏(三兩),萎蕤,麻黃,杏仁,川芎,白薇,獨活,木香,甘草(各一兩),水煎,三服取汗。(健曰:凡兼溫者,必以涼解為主,故用石膏為君,發汗解肌,而涼瀉溫熱之毒也。今人不辨藥性,視其有白虎之名,畏不敢用。此等之證,墮誤莫挽,寧死而醫家病家,均不醒悟。
眼見時行溫疫,用膏者多活,不用者則死,察此則知宜用而不宜畏矣。要在施之及其時耳,遲早輕重,尤當酌量。如不應用而用之,亦能害事也。)
知母葛根湯(《活人》)
風溫,身體灼熱甚。石膏(三錢),葛根(二錢),萎蕤,知母(各錢半),麻黃(有汗去之),羌活,防風,南星(生用),黃芩,升麻,人參(各一錢),杏仁,甘草(各七分),川芎,木香(各五分),煎。(健曰:此方藥味混雜,不合風溫灼熱之證,川芎、木香,均屬辛溫有礙。)
防己湯
風溫脈浮身重,汗出惡風。防己,白朮(各二錢),黃耆(二錢半),人參,甘草(炙,各一錢),姜(三片),棗(二枚),每五錢,水煎服。被覆取汗。(《蘊要》有防風錢半。)
防己黃耆湯
風溫身重。防己(一兩),黃耆(兩二錢),白朮(七錢半),甘草(五錢),每五錢,加姜(四片),棗(一枚),煎服。後當如蟲行皮膚中,腰以下如冰,坐被上,再以被圍之,得微汗出,瘥。喘加麻黃。胃中不和加芍藥。氣上衝加桂。下有陳寒加細辛。
栝蔞根湯
風溫灼熱大渴。栝蔞根(三錢),石膏,乾葛,人參(各二錢),防風,知母(各錢半),甘草(一錢),水煎。
葛根龍膽湯(仁齋)
風溫脈弱,身重汗出。萎蕤(三錢),葛根,升麻(各二錢),大青,白芍(各一錢),膽草,桂枝(各一錢),甘草(炙,七分),石膏(三錢),生薑(三片),煎。(健曰:此方寒熱並用,最難師法,非有得於中者,不能如此。見淺者,易於引誤。)
白話文:
【萎蕤湯】
主治風溫,或冬季的溫病,或是春季感受風邪或寒邪,症狀包含發燒頭暈,喉嚨乾燥舌頭僵硬,胸口內裡感覺悶痛,腰部背部感覺僵硬。使用萎蕤(二錢半),石膏(三錢),羌活,麻黃,白薇,杏仁,川芎(各一錢),葛根(二錢),木香,甘草(各五分,需炒過),用水煎煮服用。
另一方(出自《蘊要》),石膏(三兩),萎蕤,麻黃,杏仁,川芎,白薇,獨活,木香,甘草(各一兩),用水煎煮,分三次服用,以求出汗。
(健曰:凡是合併溫病的,必須以清涼解毒為主要治療原則,所以用石膏作為主要藥物,用以發汗解表,並清除溫熱的毒素。現在的人不懂藥性,看到它有白虎湯的名字,就害怕不敢使用。對於這種病症,一旦錯失治療時機,後果不堪設想,患者和醫生都未醒悟。)
【知母葛根湯】
主治風溫,身體非常發熱。使用石膏(三錢),葛根(二錢),萎蕤,知母(各錢半),麻黃(若有汗則不用),羌活,防風,南星(生用),黃芩,升麻,人參(各一錢),杏仁,甘草(各七分),川芎,木香(各五分),用水煎煮服用。
(健曰:此方藥物混雜,不適合風溫高熱的病症,川芎、木香,都屬於辛溫的藥物,對病情有礙。)
【防己湯】
主治風溫,脈象浮滑,身體沉重,出汗怕風。使用防己,白朮(各二錢),黃耆(二錢半),人參,甘草(炒過,各一錢),薑(三片),棗(二枚),每次使用五錢,用水煎煮服用,蓋被子求出汗。
【防己黃耆湯】
主治風溫,身體沉重。使用防己(一兩),黃耆(兩二錢),白朮(七錢半),甘草(五錢),每次使用五錢,加入薑(四片),棗(一枚),煎煮服用。之後會感到像有蟲在皮膚中爬行,腰部以下像冰一樣冷,坐在被子上,再用被子圍著,得到微微出汗,就會好轉。若喘加麻黃。若胃部不舒適加芍藥。若氣上衝加桂。若下有舊寒加細辛。
【栝蔞根湯】
主治風溫高熱極渴。使用栝蔞根(三錢),石膏,乾葛,人參(各二錢),防風,知母(各錢半),甘草(一錢),用水煎煮。
【葛根龍膽湯】
主治風溫,脈象虛弱,身體沉重出汗。使用萎蕤(三錢),葛根,升麻(各二錢),大青,白芍(各一錢),膽草,桂枝(各一錢),甘草(炒過,七分),石膏(三錢),生薑(三片),用水煎煮。
(健曰:此方同時使用寒熱藥物,最難模仿學習,除非對中醫有深刻理解,否則無法做到這樣。見識淺薄的人,容易誤導他人。)
2. 濕溫
茯苓白朮湯(《活人》)
茯苓,乾薑(各一錢),白朮(錢半),桂枝(七分),甘草(五分,炙),水煎。
麻黃杏子薏苡甘草湯
一身盡痛,發熱晡劇,風濕。麻黃,薏苡(各兩半),甘草(一錢),杏仁(炒,十粒),每(四錢),水煎。
白話文:
【濕溫】
這段古文提到的是兩種中藥方。
第一種是「茯苓白朮湯」,根據《活人》中的記載,這種藥方由以下成分組成:茯苓、乾薑各一錢,白朮一錢半,桂枝七分,甘草五分(需先烘烤過),這些材料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第二種藥方為「麻黃杏子薏苡甘草湯」,主要針對全身疼痛且在下午時發熱劇烈的風濕症狀。藥方的成分包括:麻黃、薏苡各兩半,甘草一錢,杏仁十粒(需先炒過),每次服用四錢,同樣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3. 痙
栝蔞桂枝湯(《金匱》)
濕家汗之,成痙。栝蔞根(二錢),桂枝,芍藥(各二錢半),羌活,獨活,甘草(各一錢),姜(三片),棗(二枚),水煎。
防風當歸散(《難知》)
汗多亡血,成痙。防風,人參,當歸,川芎(各二錢),生地,白芍,羌活(各錢半),甘草(炙,一錢),水煎。惡風自汗,加桂枝(一錢),白朮(二錢)。
白話文:
【痙】
《金匱》中的栝蔞桂枝湯:濕氣過重的人如果大量出汗,可能會形成痙症。治療上可用栝蔞根兩錢,桂枝、芍藥各兩錢半,羌活、獨活、甘草各一錢,加上三片薑和兩顆大棗,用水煎煮服用。
《難知》中的防風當歸散:大量出汗導致失血,也可能形成痙症。這種情況下,可用防風、人參、當歸、川芎各兩錢,生地、白芍、羌活各一錢半,炙甘草一錢,用水煎煮服用。如果患者怕風且自汗,還可額外加入桂枝一錢,白朮兩錢。
以上為古方記載,具體使用時應根據個人情況調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