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四 (28)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四 (28)
1. 雜解表方
若此方,通體屬三陽疏散之劑,而茯苓一味,乃是余文。欲其滲泄乎?則犯發汗不得利小便之戒。欲其健脾乎?又疏散中所不必。前輩未能刮垢磨光,無怪後之冗雜紊亂。欲其專功去病,難矣。故處方之要,貴乎清真,能如作古文之法,斯可謂得之矣。)
和解散(《和劑》)
四時傷寒,頭痛煩躁,自汗,吐利,咳嗽。蒼朮(一兩),桔梗,藁本,甘草(各五錢),厚朴,陳皮(各二錢半),每五錢,加姜(三片)。棗(三枚)。水煎。即平胃散,加藁、桔也。
雙解散河間
傷寒傷風,表證悉具,內熱口乾者。通聖散天水散(即六一散各半),每(二兩),加薑蔥(各三片),煎服,取汗。
養胃湯(《三因》)
外感風寒,內傷生冷,憎寒壯熱,頭目昏疼,夾食停痰,並治。半夏(制),厚朴(炒),蒼朮(炒,各一錢),橘紅(七分半),藿香,草果,茯苓,人參(各五分),甘草(三分),生薑(二片),烏梅(一個),水煎。
五積散(海藏)
陰經傷寒,脾胃不和,及感寒腹痛。白芷,川芎,當歸,茯苓,半夏,芍藥,肉桂,炙甘草(各三錢),麻黃,枳殼,陳皮(各六錢),乾薑,厚朴(各四錢),蒼朮(二兩四錢),桔梗(一兩二錢),每粗末(三錢),姜(三片),蔥白(三個),水煎。(一方,有人參三錢,無枳殼。
)麻、桂、芍、甘,即麻黃桂枝各半湯也。蒼、樸、皮、草,即平胃散也。枳、桔、二陳,即枳桔半夏湯也。加芎、歸理血,又加乾薑為厚朴散,此數藥相合,解表溫中,消痞調經。此為內傷外感,表裡之分所制,雖非仲景桂枝、麻黃、薑、附之的方,能變通用之,治效多矣。
陰經傷寒,手足逆冷,及虛汗不止,脈細面青而嘔,更加附子。(健按:此方藥品據有所自,惟白芷獨無專屬,非傷寒家藥明矣。此惟癰瘍食物香料可用,非大方王道所宜也。欲其開發脾胃,不如丁香、豆蔻、木香、砂仁之為妙。何前人不察,往往用之?後學得以藉口,貽誤故不少矣。
況此劑,乃雜病因寒停食之方,非治陰證傷寒之法。雖欲變通其治,恐難應手副心。觀子按:感冒輕證,雖病似傷寒,有必不可以正傷寒藥治之者,以上各方權用可已。至正傷寒,自當遵仲景諸法。或因難用,遂欲以此等代之,其貽禍亦不淺也。蓋邪有重輕,病有大小,邪輕藥重,正氣因傷,病大藥小,邪亦不除。
不然,今之敗毒芎蘇,豈勝於古之麻黃、桂枝哉?)
古法治三時傷寒方
生薑,蔥白,紫蘇,作湯汗之。
連須蔥白湯(《活人》)
生薑,連須蔥白,水煎服。
一法,凡感冒,用帶根蔥白煎湯,嚼生薑飲下,得汗愈。
傷寒易簡方仁齋
凡感冒風寒。連須蔥白(一握),生薑(五片),陳皮(一塊),細茶(一撮),白梅(一個),水煎熏頭目飲,蓋覆取汗。一方蔥白(一握),豆豉(半合),泡湯服之。一方紫蘇煎湯飲之。一方,卒無醫藥處,覺傷寒者,百沸湯飲之。少頃再飲,得微汗愈。
白話文:
雜解表方
這個方劑,整體來說屬於疏散三陽經的藥方,但其中茯苓這味藥卻顯得有些多餘。如果想用它來滲濕利水,又會犯了發汗時不宜利小便的禁忌;如果想用它來健脾,那又與疏散的藥性不符。前人沒有仔細推敲,以致於後來的方劑顯得雜亂無章。想要讓它專心發揮治病的效果,就很困難了。所以開處方時,最重要的是要純粹精確,能像寫古文一樣,才能算是掌握了用藥的精髓。
和解散
治療四時感受風寒,出現頭痛煩躁、自汗、嘔吐腹瀉、咳嗽等症狀。藥方組成:蒼朮(一兩)、桔梗、藁本、甘草(各五錢)、厚朴、陳皮(各二錢半),每次使用五錢,加生薑三片、大棗三枚,用水煎服。這實際上就是平胃散加上藁本、桔梗。
雙解散
治療傷寒、傷風,表證症狀齊全,同時出現內熱口渴的症狀。藥方組成:通聖散和天水散(即六一散各半)各二兩,加入生薑、蔥白各三片,煎服,以發汗為目的。
養胃湯
治療外感風寒,內傷生冷,出現怕冷發熱、頭昏眼花、夾雜食物積滯、痰液等症狀。藥方組成:半夏(制)、厚朴(炒)、蒼朮(炒,各一錢)、橘紅(七分半)、藿香、草果、茯苓、人參(各五分)、甘草(三分),加生薑二片、烏梅一個,用水煎服。
五積散
治療陰經傷寒,脾胃不和,以及因感受寒邪引起的腹痛。藥方組成:白芷、川芎、當歸、茯苓、半夏、芍藥、肉桂、炙甘草(各三錢),麻黃、枳殼、陳皮(各六錢),乾薑、厚朴(各四錢),蒼朮(二兩四錢),桔梗(一兩二錢),每次使用粗末三錢,加生薑三片、蔥白三個,用水煎服。(另有方子,有人參三錢,沒有枳殼。)
這個方子的組成,麻黃、桂枝、芍藥、甘草,實際上是麻黃桂枝各半湯;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甘草,實際上是平胃散;枳殼、桔梗、陳皮、半夏,實際上是枳桔半夏湯。再加上川芎、當歸來理氣血,又加上乾薑來增強厚朴散的功效。這些藥物組合在一起,可以解表散寒、溫中化濕、消除痞滿、調和月經。這個方子針對內傷和外感的病症,區分表裡而設立的。雖然不是張仲景的桂枝、麻黃、薑附等經典方,但能夠靈活運用,療效也很好。
陰經傷寒,如果出現手腳冰冷、虛汗不止、脈細面色青白、嘔吐等症狀,可以再加入附子。
(筆者認為:這個方子的藥物都有來歷,只有白芷沒有特別的功效,不是傷寒常用的藥物。白芷通常用於治療癰腫瘡瘍或作為食物香料,不是正統大方的用藥。想用它來開發脾胃功能,不如使用丁香、豆蔻、木香、砂仁等藥物更好。為什麼前人沒有仔細思考就使用白芷?以至於後學的人以這個為藉口,造成很多錯誤。
而且這個方劑,是針對雜病中因寒邪引起的食滯的方子,不是治療陰證傷寒的方法。雖然想改變藥方使用,恐怕也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。筆者認為:感冒的輕微病症,雖然看起來像傷寒,但一定不能用正統的傷寒藥來治療,可以使用以上各個藥方來靈活應對。至於真正的傷寒病症,還是應該遵從張仲景的方法來治療。如果因為難以使用仲景的方子,就想用這些方子來代替,那麼帶來的禍患也不小。因為疾病有輕重,病邪有大小,如果病邪輕微而藥物過重,就會損傷正氣;如果疾病嚴重而藥物過輕,就不能祛除病邪。
不然的話,現在的敗毒散、芎蘇散,怎麼能勝過古代的麻黃湯、桂枝湯呢?)
古法治療三時傷寒的方子
用生薑、蔥白、紫蘇煮湯,喝下發汗。
連須蔥白湯
用生薑、連須蔥白煮水服用。
還有一種方法,凡是感冒,用帶根的蔥白煮湯,嚼生薑後喝下,發汗後病就會好。
傷寒易簡方
凡是感受風寒感冒,用連須蔥白(一把)、生薑(五片)、陳皮(一塊)、細茶(一撮)、白梅(一個),用水煎煮,熏蒸頭部眼睛,然後喝下,蓋被子發汗。還有一種方法是用蔥白(一把)和豆豉(半合)泡水喝。還有一種方法是用紫蘇煮水喝。還有一種方法,如果在沒有藥物的情況下,感覺自己要得傷寒,就喝沸水,過一會兒再喝,微微發汗後病就會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