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四 (27)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四 (27)
1. 雜解表方
宇泰:大抵證兼表裡,邪由錯雜,似傷寒而非正傷寒者,宜於後方斟酌選用。若脈證與麻黃桂枝吻合者,自當遵仲景法治之。
六神通解散(河間)
解利兩感,及非時暴寒,感冒頭痛,發熱燥渴。麻黃(上),蒼朮(中),石膏,滑石,黃芩,甘草(下),蔥,姜(各五),豆豉(一撮),水煎。
人參敗毒散(《和劑》)
傷寒頭痛,壯熱,惡風寒,痰嗽,鼻塞,身重,風濕身腫,體痛惡風,四時疫癘通用。夏至後傷風有汗,亦用。(此方,即《蘊要》之人參羌活散。)羌活,獨活,柴胡,前胡,桔梗,川芎,枳殼,人參,茯苓(各一錢),甘草(炙五分),薄荷(少許),生薑(三片),一方去人參,加黃芩、乾葛。
十二味敗毒散
邱文莊用此治人最效,凡諸時行疫證,但內渴,即宜服之。上方去人參,加乾葛、黃芩、花粉。
十神湯(《和劑》)
時令不正,疫癘妄行,感冒發熱,不問陰陽兩感,或疹子欲出。麻黃,乾葛,紫蘇,白芷,升麻,川芎,赤芍,香附,陳皮,甘草(等分),蔥,姜煎。如頭痛甚,更加蔥白二莖。胸滿悶,加枳殼。(仁齋:此湯用升麻乾葛,能解利陽明經疫癘時氣,發散之藥,非正傷寒藥。
若太陽傷寒用之,能引邪入陽明,傳變發斑矣。慎之。健曰:疫癘發熱,必挾溫濕之氣,辛溫者烈如芎、芷、香附,皆能助燥生熱,鼓動斑黃,害人不淺。凡治疫,必從清解為主,非所論於發散也。
藿香正氣散(《和劑》)
四時不正之氣,傷寒頭痛,憎寒壯熱,霍亂吐瀉,山嵐瘴氣,伏暑吐利轉筋。藿香,蘇葉,白芷,大腹皮,茯苓(各錢半),厚朴,白朮,陳皮,半夏(各一錢),姜(三片),棗(一枚),水煎。(仁齋:此方宋人所制,治內傷飲食,外感寒邪,拘急嘔逆,胸膈滿悶,與傷濕、傷冷、中暑、霍亂、山嵐瘴氣、水土不服、寒熱作瘧,增損用之,其效如神。然非正傷寒藥,若太陽病妄用之,先虛正氣,逆其經絡,往往變成壞證,不可救藥。
健觀仁齋二論,則知傷寒是另一法門,未許雜方混治,雜藥妄投也。前賢不忍後世顛倒,故叮嚀諄切,而欲人誕登彼岸。如此其至也,宜相勉諸。)
參蘇飲(《元戎》)
內外感一切發熱之藥。又云:前、葛自能解肌,陳、枳自能寬膈,大治中焦痞滿。凡小兒室女,有熱尤宜。蘇葉,乾葛,半夏,前胡,人參,茯苓(各七分半),枳殼,桔梗,陳皮,木香,甘草(各五分),姜(五片),棗(二枚),煎,溫服。有痰者,熱退後,二陳六君相間服。
十味芎蘇飲(《澹寮》)
四時傷寒,發熱頭痛。(即芎芷香蘇飲。川芎七分),半夏(六分),蘇葉,乾葛,柴胡,茯苓(各五分),陳皮(三分半),枳殼(三分),桔梗(五分),甘草(二分),姜(三片),棗(一枚),水煎。(仁齋:天道和暖,邪輕者,用此代麻黃湯。健曰:處方之難,如名人撰古作,要通篇鍛鍊,無一閒字,始稱高手。
白話文:
雜解表方
若症狀同時涉及表證與裡證,病因複雜,類似傷寒但非典型傷寒者,可參考以下方劑斟酌選用。若脈象與症狀符合麻黃湯或桂枝湯的適用範圍,則應依循張仲景的治法。
六神通解散(劉河間)
適用於兩感證(表裡同病)、突然受寒、感冒頭痛、發熱煩渴。
藥材:麻黃(上等)、蒼朮(中等)、石膏、滑石、黃芩、甘草(下等)、蔥、薑(各五錢)、豆豉(一撮),水煎服。
人參敗毒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
主治傷寒頭痛、高熱、怕風寒、痰咳、鼻塞、身體沈重,以及風濕水腫、肢體疼痛怕風,四季疫病皆可用。夏季傷風有汗時亦可服用。(此方即《醫學入門》中的人參羌活散。)
藥材:羌活、獨活、柴胡、前胡、桔梗、川芎、枳殼、人參、茯苓(各一錢)、炙甘草(五分)、薄荷(少許)、生薑(三片)。另有一方去掉人參,加入黃芩、乾葛根。
十二味敗毒散
邱文莊以此方療效顯著,凡流行性疫病,若有內熱口渴,即可服用。上方去人參,加乾葛根、黃芩、天花粉。
十神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
適用於氣候異常導致的疫病流行,或感冒發熱,無論陰陽兩感,或疹子將發。
藿香正氣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
主治四時不正之氣引起的傷寒頭痛、怕冷高熱、霍亂吐瀉、山區瘴氣、暑濕嘔吐腹瀉轉筋。
參蘇飲(《醫壘元戎》)
適用於內外感一切發熱症狀,並能緩解中焦痞滿,尤其適合小兒與體弱者。
藥材:紫蘇葉、乾葛根、半夏、前胡、人參、茯苓(各七分半)、枳殼、桔梗、陳皮、木香、甘草(各五分)、生薑(五片)、大棗(二枚),煎服。若有痰,熱退後可交替服用二陳湯或六君子湯。
十味芎蘇飲(《澹寮集驗方》)
主治四季傷寒、發熱頭痛。(即芎芷香蘇飲加減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