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四 (19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四 (19)

1. 發黃

商陳茯苓湯(韓氏)

發黃煩躁而渴,小便不利。茵陳蒿湯加豬苓,茯苓,滑石,桂,當歸(健曰:發黃每多熱,桂不可浪用。)

茵陳橘皮湯

發黃煩躁,喘嘔不渴。本湯加白朮,陳皮,茯苓,半夏,生薑,水煎。

茵陳附子湯

發黃四肢遍身冷。本湯加附子,炙甘草。

茵陳四逆湯

發黃肢體逆冷,腰以上自汗。本湯加附子,乾薑炙甘草。

商陳姜附湯

發黃冷汗不止。本湯加附子,乾薑,煎。

商陳茱萸湯

發黃,服前姜附藥,未已,脈尚遲。本湯加吳茱萸,附子,乾薑,木通,當歸。(健按:以上各方,皆屬陰黃而設。蓋因脾虛,寒濕之氣為病故也。若陽黃濕熱偏盛者,毫釐不可用。)

五冬加茵陳湯(《活人》)

發黃,渴而小便不利。本湯十分,五苓散五分,每三錢,水調,日三服。一方,以茵陳濃煎湯,調五苓散二錢,服。

理中加茵陳湯

傷冷中寒,脈弱氣虛,變為陰黃。理中湯加茵陳煎服。

茵陳湯

茵陳,山梔,黃柏,黃芩,膽草,柴胡,升麻(各一錢),大黃(炒,二錢),水煎。

茅根湯

發黃,遍身如金。茅根,梔子,茵陳蒿,地骨皮,甘草(等分),生薑(三片),豆豉(七粒),水煎。

瓜蒂散

寒濕發黃。瓜蒂(二錢),丁香(一錢),赤小豆(五分),粟米(四十九粒),細末。每夜搐鼻中,取下黃水。

(仲醇:)用防風,葛根,蒼朮,桔梗,陳皮,甘草,生薑,茵陳,煎服。取微汗。

(《衍義》:)一僧傷寒發汗不澈,有留熱,身面皆黃,期年不效。用茵陳,梔子(各五錢),秦艽,升麻(各二錢),每末(三錢),水煎服。

谷疸丸(《濟生》)

苦參(三兩),膽草(一兩),牛膽(一個),細末二味。膽汁入少煉蜜為丸梧子大,生薑、甘草煎湯下五十丸。

(仲醇:)陽明病無汗,小便不利,心中懊憹,當發黃。梔子,麥冬,豆豉,大劑濃煎服。如見身黃,急加茵陳為君;痞氣發黃,半夏瀉心湯加茵陳、枳實;小便難者,茵陳五苓散加山梔;結胸發黃,陷胸湯加茵陳;內傷發黃,調中湯加茵陳,逆冷加附子。陰證發黃,脈沉遲,肢冷氣促,或陰極發躁,輕者理中,重者四逆,俱加茵陳。

白話文:

[黃疸]

韓氏的商陳茯苓湯:用於治療黃疸煩躁口渴,小便不順的情況。在茵陳蒿湯中加入豬苓,茯苓,滑石,桂枝,當歸。但需注意,黃疸多因熱毒,使用桂枝需謹慎。

茵陳橘皮湯:適用於黃疸煩躁,喘息嘔吐但不渴的情況。在原方中加入白朮,陳皮,茯苓,半夏,生薑,用水煎煮。

茵陳附子湯:用於治療黃疸四肢及全身冰冷。在原方中加入附子,炙甘草。

茵陳四逆湯:適用於黃疸肢體冰冷,腰以上部位自汗的情況。在原方中加入附子,乾薑,炙甘草。

商陳薑附湯:用於治療黃疸冷汗不止。在原方中加入附子,乾薑,煎煮服用。

商陳茱萸湯:適用於黃疸,服用前藥後病情未改善,脈搏仍緩慢的情況。在原方中加入吳茱萸,附子,乾薑,木通,當歸。

五冬加茵陳湯:用於治療黃疸,口渴且小便不順。此湯十分,五苓散五分,每次服用三錢,每日三次。另一方,以濃煎的茵陳湯調和二錢五苓散服用。

理中加茵陳湯:用於治療受寒,脈弱氣虛,轉變為陰性黃疸。在理中湯中加入茵陳煎煮服用。

茵陳湯:茵陳,山梔,黃柏,黃芩,膽草,柴胡,升麻各一錢,大黃炒至二錢,用水煎煮。

茅根湯:用於治療黃疸,全身呈現金色。茅根,梔子,茵陳蒿,地骨皮,甘草等分,生薑三片,豆豉七粒,用水煎煮。

瓜蒂散:用於治療寒濕導致的黃疸。瓜蒂二錢,丁香一錢,赤小豆五分,粟米四十九粒,細磨成粉。每晚用其刺激鼻腔,使黃色分泌物流出。

防風,葛根,蒼朮,桔梗,陳皮,甘草,生薑,茵陳煎煮服用,可促進微微出汗。

有一僧侶患黃疸一年未愈,使用茵陳,梔子各五錢,秦艽,升麻各二錢,每日服用三錢,用水煎煮。

苦參三兩,膽草一兩,牛膽一個,細磨成粉,加入膽汁和少量煉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,以生薑、甘草煎煮的湯藥送服五十丸。

對於陽明病無汗,小便不順,心中鬱悶,預示黃疸的情況,可使用梔子,麥冬,豆豉大量濃煎服用。如發現黃疸,應立即將茵陳作為主藥;如黃疸伴隨痞氣,可在半夏瀉心湯中加入茵陳、枳實;小便困難時,可在茵陳五苓散中加入山梔;結胸導致的黃疸,可用陷胸湯加茵陳;內傷導致的黃疸,可用調中湯加茵陳,若伴有四肢逆冷,可再加入附子。對於陰性黃疸,脈象沉遲,四肢冰冷,氣息短促,或極度躁動的情況,輕症可用理中湯,重症則需使用四逆湯,均需加入茵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