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四 (18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四 (18)

1. 吐血

柏皮湯(《活人》)

熱毒入深吐血。柏皮(三錢),黃芩,黃連(各錢半),水煎,入阿膠服。

河間地黃散

熱鬱衄血,或吐,或咯。柴胡,黃芩,黃連,天冬,白芍,枸杞子,地骨皮,黃耆,生地,熟地,甘草(等分),水煎。下血,加地榆。(健按:此方為雜病勞欲陰虛吐血者設,非傷寒邪熱動經吐衄之劑。投之必增其熱,而有迷悶之患。即或去血過多,何如人參白虎加紫草、茜根之妙也。)

四生丸

吐血陽乘於陰,血熱妄行者。生荷葉,生艾葉,生柏葉,生地黃(等分),水煎。(健曰:此亦雜病之方。)

三黃補血湯(東垣)

白芍(二錢),地黃(錢二分),熟地,川芎(各八分),當歸,柴胡(各六分),黃耆,丹皮,升麻(各四分),水煎。(健按:此亦雜病方法。若傷寒吐血,乃邪熱迫之而出,升、柴、川芎,上升之藥,熟地、黃耆,膩補之品,皆當禁也。可擅用乎?夫傷寒吐血,其故有二:一因於表未得汗,邪郁陽明而致吐者,猶如鼻衄之紅汗,吐出反身涼而脈靜無害也。

一因陽邪熱傷陰血,動經而致吐者,當審多少輕重,如熱勢熾盛,吐之不止,須三黃、石膏、大青清熱解肌,紫草、茜根、茅根、童便涼血止化,人參、當歸保正除邪,始為切當。若從以二地等滋補為事,予經見頗多,其變甚速。蓋藥性沉滯,無化邪瀉熱之功,反多壅塞之力耳。

麻黃人參芍藥湯(東垣)

麻黃(去外寒),白芍,黃耆(實表益衛),炙甘草(補脾,各一錢),桂枝(溫經補虛),當歸(和血養血,各五分),五味子(安肺氣,五粒),麥冬(保肺氣),人參(益三焦元氣不足,而實其表,各三分),水煎熱服。(健按:此方或因胃氣虛,而惡寒懶倦吐血,非邪熱動經火毒內迫者,庶可用之。)

麥冬飲子

治吐血,久不愈。黃耆(一錢),麥冬,歸身,生地,人參(各一錢),五味子(廿粒),水煎。或兼刺氣街血出,愈。

白話文:

[吐血]

[柏皮湯(《活人》)]

若是因為熱毒深入導致的吐血,可用柏樹皮三錢、黃芩和黃連各錢半,用水煎煮後,加入阿膠服用。

[河間地黃散]

對於熱鬱導致的鼻血、吐血或咯血,可用柴胡、黃芩、黃連、天冬、白芍、枸杞子、地骨皮、黃耆、生地、熟地和甘草(等量),用水煎煮。若是下血,則需加地榆。

注意:此方主要適用於由雜病、勞損或陰虛導致的吐血,而非因傷寒邪熱引發的出血。若誤用,可能加重病情,產生混亂和悶熱感。如果失血過多,應考慮使用人參白虎加紫草、茜根的配方。

[四生丸]

對於因血熱妄行導致的吐血,可用生荷葉、生艾葉、生柏葉和生地黃(等量),用水煎煮。

[三黃補血湯(東垣)]

可用白芍二錢、地黃錢二分、熟地、川芎各八分、當歸、柴胡各六分、黃耆、丹皮、升麻各四分,用水煎煮。

[麻黃人參芍藥湯(東垣)]

可用麻黃(去除外寒)、白芍、黃耆(固表益衛)、炙甘草(補脾)、桂枝(溫經補虛)、當歸(和血養血)、五味子(安肺氣)、麥冬(保肺氣)、人參(益三焦元氣不足,固表),各依指定份量,用水煎煮,熱服。

[麥冬飲子]

適用於長期未能痊癒的吐血,可用黃耆一錢、麥冬、當歸、生地、人參各一錢、五味子二十粒,用水煎煮。或者同時進行氣街部位的放血治療,效果更佳。

2. 下血,瘀血

當歸活血湯(節庵)

無頭疼惡寒,止身熱發渴,小便利,大便黑,出語無倫,此內傳心脾二經,使人昏迷沉重,名挾血,如見祟證。當歸,生地,紅花,人參,甘草,赤芍,乾薑,桃仁,桂心,枳殼,柴胡,生薑(一片),水煎。(健按:此方虛中帶補,實中兼瀉,乃是消瘀之劑,非治下血之藥。)

桃仁承氣對子(節庵)

即桃仁承氣湯加減。桃仁,桂枝,大黃,芒硝,柴胡,芍藥,當歸,青皮,枳實,甘草(炙),生薑(三片(,水煎。

(仲醇:)陽明病,下血譫語,但頭汗出,熱入血室也。葛根荊芥(各三錢),黃芩,丹皮(各錢半),地黃(二錢),麥冬(五錢),濃煎,對童便飲。

白話文:

[對於出血,瘀血]

(當歸活血湯)

若患者沒有頭痛或感到寒冷,只有身體發熱、口渴,小便順暢,大便黑色,言語紊亂不清,這表明疾病已影響到心臟和脾臟,導致患者精神混亂、身心疲憊,這種情況被稱為「挾血」,類似於被邪靈纏繞的症狀。治療此病的藥方有:當歸、生地、紅花、人參、甘草、赤芍、乾薑、桃仁、桂心、枳殼、柴胡、生薑(一片),將這些材料用水煎煮服用。

(桃仁承氣對子)

這是從桃仁承氣湯調整而來的配方。包括桃仁、桂枝、大黃、芒硝、柴胡、芍藥、當歸、青皮、枳實、甘草(炒過)、生薑(三片)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
(仲醇的說法)如果患者患有陽明病,出現下血並伴有妄語,僅頭部出汗,這表明熱度已經進入血液。治療這種病症的藥方有:葛根、荊芥(各三錢)、黃芩、丹皮(各錢半)、地黃(二錢)、麥冬(五錢),濃煎後,加入童子尿一同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