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四 (16)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四 (16)
1. 不大便
歸菀湯(五法)
紫菀,當歸,桃仁,蔞仁,牛膝,或入生薑(少許),傷寒燥屎閉結,大劑紫菀潤之,有用至一二兩者,余藥佐之益佳。若餘熱未清,加柴胡、黃芩;按之中焦硬痛者,加枳實。
更衣丸仲醇
硃砂(五錢),蘆薈(七錢),酒為丸。酒服一錢,朝服暮通,暮服朝通。(健曰:此只治老年人血枯腸燥,及虛弱內熱便結,為雜病門方。非傷寒實熱在裡,秘結行便之法。)
白話文:
不大便
歸菀湯(五法)
紫菀、當歸、桃仁、瓜蔞仁、牛膝,可加入少量生薑。適用於傷寒導致燥屎閉結的情況,可用大劑量的紫菀潤腸通便,有人甚至用到一至二兩,搭配其他藥物效果更佳。如果餘熱未清,可加柴胡、黃芩;若按壓中焦部位有硬痛感,可加枳實。
更衣丸(仲醇方)
2. 衄血
犀角地黃湯(《活人》)
傷寒及溫病,應汗不汗,內有瘀血、衄血、吐血,面黃便黑,此方能消化瘀血。又治瘡疹太盛,以此解之。地黃(三錢),芍藥,丹皮,犀角(鎊,無則升麻代之,各一錢),水煎。有熱加黃芩(二錢),脈大而遲,腹不滿自言滿,為無熱,不加。(健曰:此方只治傷寒溫熱,時行疫癘等見諸血證者。
然其力微功緩,須加紫草、石膏、蘆根、茅根、童便,方能退熱止血。若但熱甚而無血證者,未可浪施。不謂近習荒唐,一遇神昏譫語,或斑點不化,或舌刺唇焦,大便秘結,竟忘仲景入腑下法,輒以犀角地黃為養陰退熱妙劑。豈知陽邪實熱在裡,服此沉陰之藥,遂致陽陷入陰,往往害事。
果遇陰證,又忘仲景溫經散寒之法,亦以地黃為務,恆見下咽口噤,肢冷脈沉,其死甚速。噫!陽證滋陰,既誤矣。陰證滋陰,更誤矣。仲景大法幾廢,草營人命,慘莫甚矣,故不得不明白曉暢以告之。要知傷寒及外感溫疫之可用犀角地黃輩者,惟衄血、吐血、便血、溺血、瘀血、熱入血室,六證而已。非取其養陰以退熱也,特取其涼血化瘀以止之耳。
如無血證,而擅用之,則沉陰膩滯,壅遏邪氣,無有不變者也。舉今之世,莫說傷寒,一切外感之死於此弊者,十之六七。夫乃天之劫數使然歟,抑人之猥鄙,而趨附末流之習歟!但聖賢經論,猶未泯滅。豈容妄事非法而為醫劊可乎?有智慧者,亟宜猛醒,尚可立地成佛。)
(海藏)仲景脈浮緊者,麻黃湯;浮緩者,桂枝湯。又言衄家不可發汗,蓋為脈微也。脈已微,既二藥不可用,宜犀角地黃湯主之。(立齋)去瘀之劑,抵當湯最緊,桃仁承氣次之,犀角地黃又次之。緊者主下焦,次者主中焦,緩者主上焦。此方行中有補,血家中和之藥。
(一方《拔萃》)
地黃(二錢),黃芩,黃連,丹皮(各錢半),大黃(三錢),水煎。
加味犀角地黃湯陶氏
首方加桔梗,陳皮,當歸,紅花,甘草
茅花湯《活人》
衄不止。茅花(一把,水三盞,煎服。如無花,以根代。)
生地芩連湯節庵
鼻衄成流不止,或熱毒入深,吐血不止。犀角,地黃,芍藥,黃芩,黃連,山梔,柴胡,桔梗,當歸,甘草,薑棗煎。臨服,入茅根汁,或藕汁,京墨汁均可。吐血者,去桔梗、柴胡,加阿膠。
生地黃連湯節庵
治失血過多,而涸燥,熱氣未除,循衣摸床,撮空不省人事,揚手擲足,錯語失神,脈弦浮而虛,氣粗鼻乾,此為難治,急服此。又婦人血風,因崩漏大脫血而患前證,並宜服之。生地,川芎,當歸(各七錢),赤芍,桅子,黃芩黃連(各三錢),防風(一兩),為末,每(三錢)。水煎。
大承氣,氣藥也,自外而之內者,用之。(又曰:自氣而之血,血而復之氣者,大承氣湯下之。)生地黃黃連湯,血藥也,自內而之外者用之。(自血而之氣,氣而復之血者,生地黃黃連湯主之。)氣血合病,循衣撮空者同治之。因俱不大便,乃承氣湯對子,及與三黃石膏湯相表裡,皆三焦包絡,虛火之用也。
白話文:
衄血
犀角地黃湯(出自《活人書》)
適用於傷寒或溫病,本應發汗卻未發汗,體內有瘀血、鼻血、吐血,面色發黃且大便發黑的情況,此方能化解瘀血。另可治療瘡疹過於嚴重時,用以解毒。
藥方:
- 生地黃(三錢)
- 芍藥
- 丹皮
- 犀角(研末,若無可用升麻代替,各一錢)
水煎服。
若體內有熱,可加黃芩(二錢);若脈象大而遲緩,腹部無脹滿卻自覺脹滿,表示無熱症,則不加黃芩。
註解:
健按:此方僅適用於傷寒、溫熱病、時行疫癘等出現血證的情況,但藥力較弱、效果緩慢,需配合紫草、石膏、蘆根、茅根、童便等,方能退熱止血。若僅是高熱而無血證,不可隨意使用。
然而,近來醫者荒謬,一遇神志不清、胡言亂語,或斑疹不消、舌燥唇焦、便祕等症,竟忽略張仲景「邪入腑需瀉下」之法,誤將犀角地黃湯視為滋陰退熱的靈藥。殊不知陽熱實邪在體內時,服用此等寒涼陰藥,反使陽氣陷入陰分,常致病情惡化。
若為陰寒之證,又忽略仲景溫經散寒之法,仍執著於地黃滋陰,常見服藥後口齒緊閉、四肢冰冷、脈沈,迅速死亡。唉!陽證誤用滋陰已是大錯,陰證妄施滋陰更是錯上加錯。仲景的醫理幾乎被廢棄,草菅人命,實在可悲!故在此明確指出,犀角地黃湯僅適用於傷寒或外感瘟疫中以下六種血證:鼻血、吐血、便血、尿血、瘀血、熱入血室,目的在於涼血化瘀止血,而非滋陰退熱。
若無血證而濫用,反因藥性陰寒黏膩,阻遏邪氣,必定引發病變。當今因誤用此方致死的患者,十之六七皆源於此。究竟是天道使然,還是醫者趨附流俗所致?聖賢經典尚存,豈容胡亂行醫?望明智者醒悟,及時回頭!
補充註解:
- 海藏觀點:仲景認為脈浮緊用麻黃湯,脈浮緩用桂枝湯,但衄血者若脈微,不可發汗,應以犀角地黃湯為主。
- 立齋觀點:
- 瘀血重症用「抵當湯」最強效,次為「桃仁承氣湯」,再其次為「犀角地黃湯」。
- 此方攻補兼施,是治療血證的平和之藥。
其他相關藥方:
- 《拔萃》犀角地黃湯:
- 生地黃(二錢)、黃芩、黃連、丹皮(各錢半)、大黃(三錢),水煎服。
- 加味犀角地黃湯(陶氏):
- 基礎方加桔梗、陳皮、當歸、紅花、甘草。
- 茅花湯(《活人書》):
- 鼻血不止時用茅花一把(若無花,以茅根代替),加水煎服。
- 生地芩連湯(節庵):
- 適用於鼻血不止或熱毒深重、吐血嚴重者。
- 藥材:犀角、生地黃、芍藥、黃芩、黃連、山梔、柴胡、桔梗、當歸、甘草,加薑棗煎煮,服用前調入茅根汁、藕汁或墨汁。吐血者去桔梗、柴胡,加阿膠。
- 生地黃連湯(節庵):
- 治失血過多後體內燥熱、神志不清、肢體躁動、言語錯亂、脈虛浮等危重症。
- 婦女因血崩脫血導致類似症狀時亦可使用。
- 藥材:生地、川芎、當歸(各七錢)、赤芍、梔子、黃芩、黃連(各三錢)、防風(一兩),研末後每次取三錢水煎服。
方劑對比:
- 大承氣湯:治氣分病邪,自外而入內,或由氣分影響血分。
- 生地黃連湯:治血分病邪,自內而向外,或由血分影響氣分。
若氣血同病導致神昏躁動,兩方可配合使用。此二方與「三黃石膏湯」皆針對三焦與心包絡的虛火證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