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四 (15)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四 (15)
1. 譫語
升陽散火湯(陶氏)
譫語昏沉,不省人事,及循衣摸床,此失汗,熱乘肺金,元氣虛,不能自主持,名撮空。小便利者可治,不利者不治。人參,白朮,當歸,白芍,麥冬,陳皮,茯神,柴胡,黃芩,甘草,姜(三片),棗(二枚),有痰,加薑汁製半夏;泄瀉,加升麻;便實發渴,加大黃。(健曰:如上等證,而腹實便秘,舌焦,胎黑,下證居多者,不宜驟用此方。)
竹瀝(仁齋)
傷寒熱甚,心煩有痰,神昏譫語者。竹瀝(一盞),天花粉汁(一盞),和服。或加金器同煎。
白話文:
譫語
升陽散火湯(陶氏)
當患者出現神志不清、昏沈迷糊,甚至不省人事,伴有不自覺地拉扯衣服或摸索床鋪的動作,這是因發汗不足,熱邪侵犯肺金,導致元氣虛弱而無法自主控制,這種情況稱為「撮空」。若小便通暢還能治療,若小便不通則難以救治。
竹瀝(仁齋)
適用於傷寒熱症嚴重時,出現心煩、痰多、神志昏沈說胡話的情況。
用法:竹瀝(一盞)與天花粉汁(一盞)混合服用。亦可加入金器一同煎煮。
2. 水結胸
小半夏加茯苓湯(《活人》)
諸嘔噦,心下堅,膈間有痰水。半夏(泡,五錢),茯苓(三錢),姜(四錢,取汁),水煎。次入薑汁數沸服。
赤茯苓湯(《活人》)
傷寒嘔噦,心下滿,胸間有停水,頭眩心悸。赤茯苓人參(各二錢),半夏(制),川芎,白朮,橘紅(各一錢),姜(五片),水煎。(健曰:此應去川芎之辛溫,入竹茹、枳實各一錢,始佳。)
白話文:
水結胸
-
小半夏加茯苓湯(出自《活人書》)
適用於各種嘔吐、呃逆,心窩部堅硬不適,膈間積有痰水的情況。
配方:半夏(泡過,五錢)、茯苓(三錢)、生薑(四錢,取汁),加水煎煮。之後加入薑汁,煮沸幾次後服用。 -
赤茯苓湯(出自《活人書》)
適用於傷寒引起的嘔吐、呃逆,心窩部脹滿,胸中有積水,頭暈目眩,心悸不寧。
3. 痞
桔梗枳殼湯(《活人》)
痞氣胸滿欲絕。桔梗,枳殼(炒,各一兩),水煎。傷寒本無痞,應汗反下遂成痞,枳實理中丸最良。審知是痞,先用枳桔湯尤妙,緣二味行氣下膈,用之蚤無不驗也。
桔梗半夏湯
傷寒冷熱不和,心腹痞滿疼痛,用此順陰陽,消痞結。桔梗,半夏(制),橘皮(各二錢),枳實(麩炒,一錢),水煎。
白話文:
桔梗枳殼湯(出自《活人書》)
胸悶脹滿,症狀嚴重到快要窒息。使用桔梗、炒過的枳殼(各一兩),加水煎煮。傷寒原本不會導致胸悶,本應發汗卻誤用下法,因而形成胸悶症狀,此時服用枳實理中丸效果最佳。若確診為胸悶,優先使用枳桔湯效果更好,因為這兩味藥能疏通氣機、緩解橫膈膜壅滯,及早服用無不奏效。
桔梗半夏湯
傷寒期間寒熱不調,導致心腹部位脹悶疼痛,此方能調和陰陽、化解鬱結。使用桔梗、炮製過的半夏、橘皮(各二錢),麩炒枳實(一錢),加水煎服。
4. 腹痛
人參養胃湯(《和劑》)
半夏,厚朴,橘紅(各八分),藿香,白朮,茯苓,人參(各五分),甘草(三分),姜(五片),烏梅(半個)。
白話文:
腹痛
人參養胃湯(出自《和劑局方》)
成分:
半夏、厚朴、橘紅(各八分),藿香、白朮、茯苓、人參(各五分),甘草(三分),生薑(五片),烏梅(半個)。
5. 下利
薤白湯(《活人》)
傷寒下利如爛肉汁,赤白滯下,伏氣腹痛,結熱毒利。豆豉(半升),薤白(一把),梔子(七個),水煎。
黃連阿膠湯
熱毒入胃,下利膿血。梔子(一錢),黃柏,阿膠(炒,各二錢),黃連(四錢),水煎。
地榆散
傷寒熱毒不解,日晚壯熱,腹痛,便膿血。地榆(炒黑),犀角,黃連,黃芩,茜根(各錢六分),梔子(八枚),薤白(五寸),水煎。
調中湯
夏月初秋,忽有暴寒折其盛熱之氣,熱結四肢則壯熱頭痛,寒傷於胃則下利或血或水,迷悶脈數。葛根,芍藥,黃芩,藁本,白朮,桔梗,茯苓,炙甘草(各一錢),大黃(錢半),水煎。再服,得快利愈。治陽病因下遂協熱利不止,及不因下自利,表不解而脈浮數,及治風溫,皆去大黃服。
又云:夏秋旱熱日積,或暴寒折之,熱無可散,多著肌中作壯熱。胃為六腑之表,最易為暴寒所傷,虛冷人不作壯熱,但下利,或霍亂也,便不宜服此。惟壯實人,以此和其胃氣。
防風芍藥湯(仁齋)
瀉利身熱,脈弦頭痛,自汗腹痛。防風,芍藥,黃芩,水煎。
三黃熟艾湯(《活人》)
傷寒四五日,大下熱利,服白通湯諸藥不效者,宜服此除熱止利。黃連,黃芩,黃柏,熟艾,水煎。
仲醇六一散
陽明協熱下利,心下痞者,黃連栝蔞湯調服。太陽陽明合病,協熱下利,黃連湯調服。
七味人參白朮散
脾胃虛弱,協寒下利,或口乾發熱。人參,白朮(上),茯苓,葛根,藿香(中),木香,炙甘草(下),姜(三片),水煎。
增損(四順湯《活人》)
少陰下利,手足冷,無熱證者。人參,炙草,龍骨(各二錢),乾薑,黃連(各一錢),附子(六分),水煎。腹痛加當歸;嘔加橘皮。
白話文:
下利
薤白湯(出自《活人書》)
治療傷寒導致腹瀉,排出如腐爛肉汁般的赤白黏液,或因體內伏邪引起的腹痛,以及因熱毒積聚而導致的腹瀉。使用豆豉半升、薤白一把、梔子七個,水煎服。
黃連阿膠湯
治療熱毒侵入腸胃,導致腹瀉並排出膿血。使用梔子一錢、黃柏二錢、阿膠(炒過)二錢、黃連四錢,水煎服。
地榆散
治療傷寒熱毒未解,傍晚高燒,腹痛,排膿血便。使用炒黑地榆、犀角、黃連、黃芩、茜根各一錢六分,梔子八枚,薤白五寸,水煎服。
調中湯
用於夏末初秋時,突然受寒邪侵襲,壓抑原本旺盛的熱氣,導致熱邪鬱積在四肢,引發高燒頭痛,或寒邪傷胃導致腹瀉,排出帶血或水樣便,症狀昏沈且脈搏急促。使用葛根、芍藥、黃芩、藁本、白朮、桔梗、茯苓、炙甘草各一錢,大黃一錢半,水煎服。若服用後通利順暢,症狀即癒。
此方適用於陽病因誤下導致熱利不止,或未經誤下而自發腹瀉、表證未解且脈浮數者,以及風溫證。若屬此類情況,則去大黃服用。
另有補充說明:夏秋乾熱天氣累積熱氣,或突受寒邪壓抑,熱氣無處宣散,可能滯留肌肉中引發高燒。胃為六腑之表,易受寒邪所傷,體質虛冷者不會出現高燒,僅腹瀉或霍亂,此時不宜服用此方。僅體質壯實者,可用此方調和胃氣。
防風芍藥湯(出自楊仁齋)
治療腹瀉伴隨發熱、脈弦、頭痛、自汗、腹痛。使用防風、芍藥、黃芩,水煎服。
三黃熟艾湯(出自《活人書》)
治療傷寒四五日後,因嚴重腹瀉熱利,服用白通湯等藥無效者,宜用此方清熱止瀉。使用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熟艾,水煎服。
仲醇六一散
治療陽明病伴隨熱利,胃脘痞悶者,以黃連栝蔞湯調服。若太陽與陽明合病,協同熱利,則用黃連湯調服。
七味人參白朮散
治療脾胃虛弱引起的寒性腹瀉,或口乾發熱。使用人參、白朮(上品)、茯苓、葛根、藿香(中品)、木香、炙甘草(下品),加生薑三片,水煎服。
增損四順湯(出自《活人書》)
用於少陰病腹瀉,手足冰冷,無熱證者。使用人參、炙甘草、龍骨各二錢,乾薑、黃連各一錢,附子六分,水煎服。若腹痛加當歸;嘔吐加橘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