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四 (14)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四 (14)
1. 噫氣
如聖加枳實湯(云岐)
桔梗,甘草(各二錢),枳實(炒一錢),五味子(二分),水煎。
如聖加人參藿香杏仁湯
上方,加三味等分。
白話文:
【噫氣】
如聖加枳實湯(出自雲岐)
材料:桔梗、甘草(各二錢),炒枳實(一錢),五味子(二分),以水煎煮服用。
如聖加人參藿香杏仁湯
在上述方劑的基礎上,額外加入等量的人參、藿香、杏仁三味藥材。
2. 短氣
人參益氣湯(東垣)
四肢懶倦,熱傷元氣各證。黃耆(四錢),人參(二錢半),升麻(一錢),白芍(二錢半),柴胡(一錢二分),生甘草,炙甘草(各一錢),五味子(七十粒),水煎,分服。
白話文:
短氣
人參益氣湯(出自李東垣)
適用症狀:四肢無力懶倦,因熱氣損傷元氣所引起的各種症狀。
藥材及用量:
- 黃耆(四錢)
- 人參(二錢半)
- 升麻(一錢)
- 白芍(二錢半)
- 柴胡(一錢二分)
- 生甘草、炙甘草(各一錢)
- 五味子(七十粒)
煎服方法:將上述藥材水煎後,分次服用。
3. 氣上衝
李根湯(《活人》)
氣上衝正在心端。當歸身(酒拌),白芍藥,半夏,茯苓,黃芩,甘草(各二錢半),桂枝(一兩),干李根白皮(二合),每五錢,入生薑(四片),水煎。
白話文:
氣上衝
此症狀表現為氣往上衝,直達胸口部位。
藥方(出自《活人書》):
李根湯
組成與用量:
當歸身(用酒拌過)、白芍藥、半夏、茯苓、黃芩、甘草(各二錢半),桂枝(一兩),乾李根白皮(二合)。
煎服方法:
每次取五錢藥材,加入生薑(四片),以水煎煮後服用。
4. 瘛瘲
牛蒡根散(《活人》)
汗後因風攣搐。牛蒡根(十段),麻黃,牛膝,南星(各六錢。蒡根祛風滌熱,通經絡之熱,優於子,故用之專功),於石臼內,入好酒(一升),同搗細。以炭火燒一地坑,至赤,去火淨。投藥坑內,再用炭火燒,令黑色,取出研細末。每一錢,好酒熱服,日三服。外以百草霜膏貼之。
白話文:
瘛瘲
牛蒡根散(出自《活人書》)
用於治療出汗後受風引起的抽搐痙攣。
成分與製法:
牛蒡根(十段)、麻黃、牛膝、天南星(各六錢。牛蒡根能祛風清熱,疏通經絡的熱邪,效果比牛蒡子更好,因此選用它能發揮專效)。將這些藥材放入石臼中,加入一升好酒,一起搗碎成細末。接著用炭火燒熱一個土坑,燒至坑壁發紅後,熄火並清理乾淨。將藥糊倒入坑中,再用炭火燒烤,直到藥糊變黑,取出研磨成細粉。
服用方法:
每次取一錢藥粉,以溫熱的好酒送服,每日三次。
外敷法:
同時用百草霜膏外敷患處。
5. 肉疴
駱龍吉升麻湯
升麻,秦艽,連翹,白芍,防風,羚羊角,木香,枳殼,米仁(各一錢),姜(五片),水煎。
白話文:
肉痾
駱龍吉升麻湯
藥材:升麻、秦艽、連翹、白芍、防風、羚羊角、木香、枳殼、米仁(各一錢),薑(五片)。
製法:將以上藥材加水煎煮。
6. 咽痛
蜜附子《三因》
大附子(一枚,去皮、臍,切八片,以蜜塗,炙黃),含一片於口中,徐徐咽津下。
白話文:
蜜附子(出自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)
做法:取一枚大附子,去除外皮和臍部,切成八片。將蜂蜜塗抹在附子片上,烤至表面呈現黃色。
用法:取一片含在口中,慢慢吞嚥滲出的唾液。
7. 不得臥
酸棗仁湯
虛煩,奔氣在胸中,不得眠。棗仁,茯神,人參(各錢半),石膏(二錢半),知母,甘草(各一錢),桂心(五分),生薑(三片),水煎,臨臥服。(健曰:此應去桂,入五味子,良。)
加味溫膽湯
太陽病後,虛煩不眠,此膽寒也。茯神(二錢),人參(二錢半),棗仁,半夏(各錢半),枳實,陳皮,甘草(各一錢),竹茹(一團),生薑(三片),若內熱心煩,倍黃連、麥冬。口燥舌乾,去半夏加麥冬、花粉、五味子。有表熱未清,加軟柴胡。內虛,大便自利,去枳實加白朮、茯苓。
心煩內實,加山梔。一方無茯神、枳實,入茯苓、當歸、黃連、生地、柴胡、白芍,以治內有熱邪。
十味溫膽湯
半夏,枳實,陳皮(各二錢),茯苓(錢半),遠志,棗仁,熟地,人參,五味子(各一錢),甘草(五分),姜(三片),棗(一枚)
梔子烏梅湯(《活人》)
梔子,黃芩,人參,麥冬,甘草(各一錢),柴胡(二錢),烏梅(二個),竹葉(十四片),生薑(三片),水煎。
硃砂安神丸(東垣)
病後心神不安,夜臥不寧。硃砂(二錢,另研,一半為衣),黃連(炒),地黃(酒炒,各錢半),歸身(一錢),甘草(五分),細末,湯浸蒸餅為丸,綠豆大。臨臥納口中,津咽二三十丸。(《內經》:熱淫所勝,治以甘寒,以苦瀉之。以黃連之苦寒,去心煩,除濕熱。
以甘草、生地之甘寒,瀉火補氣,滋生陰血為臣。當歸補其血不足,硃砂納浮溜之火,而神安矣。)
千金流水湯
虛煩不眠。麥冬,半夏,黃連,遠志,人參,草薢,甘草(各一錢),茯神,棗仁(各錢半),生薑(三片),桂(五分),米(一合),長流水(二鍾),煮米至蟹眼沸,以杓揚萬遍,取湯,煎一鍾服。
白話文:
酸棗仁湯
加味溫膽湯
太陽病症狀消退後,仍虛煩無法入睡,這是膽寒所致。使用茯神(2錢)、人參(2.5錢)、棗仁、半夏(各1.5錢)、枳實、陳皮、甘草(各1錢)、竹茹(一團)、生薑(3片)。若體內有熱而心煩,則增加黃連和麥冬的劑量。若口乾舌燥,則去除半夏,加入麥冬、花粉、五味子。若表熱未消,則添加柴胡。若體虛腹瀉,則去除枳實,改加白朮和茯苓。若心煩且體內有實熱,則加入山梔。另有一方不使用茯神和枳實,改加茯苓、當歸、黃連、生地、柴胡、白芍,用於治療體內有熱邪的情況。
十味溫膽湯
半夏、枳實、陳皮(各2錢)、茯苓(1.5錢)、遠志、棗仁、熟地、人參、五味子(各1錢)、甘草(5分)、生薑(3片)、紅棗(1枚)。
梔子烏梅湯(《活人書》)
梔子、黃芩、人參、麥冬、甘草(各1錢)、柴胡(2錢)、烏梅(2個)、竹葉(14片)、生薑(3片),以水煎煮。
硃砂安神丸(東垣方)
病後心神不寧,夜間難以安睡。硃砂(2錢,另研,一半用作藥衣)、黃連(炒過)、地黃(酒炒,各1.5錢)、歸身(1錢)、甘草(5分),研磨成細末,以湯浸泡蒸餅製成綠豆大小的丸劑。睡前含於口中,以唾液送服20至30丸。(《內經》提到:熱邪過盛時,以甘寒藥物治療,並以苦味藥物瀉除熱邪。因此,使用黃連的苦寒特性消除心煩與濕熱,甘草和生地的甘寒特性瀉火補氣、滋養陰血,當歸補充血液不足,硃砂則能安撫浮躁的虛火,使心神安定。)
千金流水湯
虛煩失眠。使用麥冬、半夏、黃連、遠志、人參、草薢、甘草(各1錢)、茯神、棗仁(各1.5錢)、生薑(3片)、桂枝(5分)、米(1合)、長流水(2杯)。先將米煮至冒出小泡,再以杓不斷攪動數千次,取其湯汁煎煮至剩1杯後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