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四 (10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四 (10)

1. 變通建中湯

小建中湯(《活人》)

桂枝(錢半),白芍(三錢),炙甘草(一錢),生薑(三片),大棗(一枚),飴糖(三匙),水煎,溫服。尺脈遲,加黃耆(乙錢);舊有微溏或嘔,去膠飴。

黃耆建中湯(《金匱》)

汗多亡陽,尺脈虛弱,及汗後身痛脈弱。黃耆(錢半),芍藥(二錢),肉桂(一錢),甘草(炙,六分),姜(三片),棗(二枚)水煎,入膠飴一大匙服。氣短胸滿,加生薑;腹滿去棗,加茯苓;虛損不足,加半夏。(《千金》:)諸虛不足,加人參。(念莪:)虛甚,加參朮;不眠,加棗仁。

當歸建中湯(《本事》)

發熱頭疼,脈浮數,而尺遲弱,宜先服此補血。次與麻黃、桂枝輩。黃耆,當歸(各二錢),白芍,桂枝,炙甘草(各錢二分),姜(三片),棗(一枚),日三服,夜二服,如脈尚遲,再進。

大建中湯

黃耆,當歸,芍藥,桂心(各二錢),半夏,附子(炮,各二錢半),人參,炙甘草(各一錢),薑棗煎。(《千金》多幹薑、橘皮。)

白話文:

變通建中湯

  1. 小建中湯(出自《活人書》)
  • 成分:桂枝(1.5錢)、白芍(3錢)、炙甘草(1錢)、生薑(3片)、大棗(1枚)、飴糖(3匙)。
  • 煎服法:水煎後溫熱服用。
  • 加減:若尺脈遲緩,加黃耆(1錢);若原本有輕微腹瀉或嘔吐,則去除飴糖。
  1. 黃耆建中湯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
  • 適用症狀:出汗過多導致陽氣虛弱、尺脈虛弱,或出汗後身體疼痛、脈象虛弱。
  • 成分:黃耆(1.5錢)、芍藥(2錢)、肉桂(1錢)、炙甘草(6分)、生薑(3片)、大棗(2枚)。
  • 煎服法:水煎後加入一大匙飴糖服用。
  • 加減:
  • 氣短胸悶:加生薑。
  • 腹脹:去除大棗,加茯苓。
  • 身體虛弱不足:加半夏(《千金方》)。
  • 氣血虛弱嚴重:加人參、白朮(念莪注)。
  • 失眠:加酸棗仁。
  1. 當歸建中湯(出自《本事方》)
  • 適用症狀:發熱頭痛、脈象浮數但尺脈遲弱,宜先服用此方補血,再服用麻黃、桂枝等方劑。
  • 成分:黃耆、當歸(各2錢)、白芍、桂枝、炙甘草(各1.2錢)、生薑(3片)、大棗(1枚)。
  • 服用法:白天服用三次,晚上服用兩次。若脈象仍遲緩,可再服用。
  1. 大建中湯
  • 成分:黃耆、當歸、芍藥、桂心(各2錢)、半夏、炮附子(各2.5錢)、人參、炙甘草(各1錢),以生薑、大棗煎服。
  • (《千金方》版本另加乾薑、橘皮。)

2. 變通陷胸湯

大陷胸湯(《活人》)

桂枝,人參(各一錢),甘遂(五個),栝蔞實(一枚去皮,用四之一),棗(一枚),水煎。胸中無堅物勿用之。

枳實理中丸(《三因》)

枳實(十六片,麩炒),白朮,茯苓,人參,炙甘草,乾薑(炮,各二兩),為末,蜜丸如雞黃大,熱湯化下,速進二三服,即胸中豁然。渴加栝蔞根(一兩)。自汗,加牡蠣(二兩,煅)。下利同。

增損理中丸(海藏)

大小陷胸湯丸不效者,宜與此。人參,白朮,炙甘草,栝蔞實,牡蠣(煅,各二兩),乾薑(炮,五錢),枳實(炒,甘四枚),黃芩(去枯,一兩),煉蜜丸彈子大,湯一盞,煎服一丸。不解再進,不過五六丸,豁然矣。

薑汁熨法

一切停滯,結胸等證,不問寒結、水結、食結、痰結、血結、痞結、支結。用生薑四五斤,搗如泥,略捩去汁,炒熱絹包,揉按心腹處,豁然自愈。如冷,易熱者,以愈為度。惟熱結者,以冷渣揉之,勿炒。(健曰:如食結、血結者,有形拒按,以姜渣同鹽炒熱,揉運,易於消化。)

灸法

黃連(二寸,為末),巴豆(七粒,去殼),研和作餅子,安臍中,以艾炷龍眼大者,灸之。輕者一炷,重者不過二三炷,熱氣透入腹中作聲,泄下惡物立愈。

巴豆餅子

陰證寒實結胸,痛不可按,二便閉塞,或累下不通,但出氣少而緩者可用此。巴豆(十粒,去殼,研),入白麵(一錢),搗作餅,填病人臍中,用艾炷七壯,覺腹中鳴,大便通利矣。或用蔥白十莖,生薑一塊,搗貼臍中,熨斗火,不時熨之。再以枳實理中湯,加熟附溫之。或五積散,加附子、生薑、大棗、鹽,同煎服,汗出愈。

柴胡桔梗湯

小結胸,脈弦數,心下硬痛,或胸中滿硬,或脅下滿硬,或發熱潮熱,往來寒熱,耳鳴目眩,心煩喜嘔,並治之。柴胡(三錢),黃芩,蔞仁(各二錢),半夏,枳殼,桔梗(各一錢半,心上滿,用此二味),枳實,黃連(各錢半,心下滿,用此二味),甘草(一錢),生薑(三片),煎。

白話文:

變通陷胸湯

大陷胸湯(《活人書》)
桂枝、人參(各一錢),甘遂(五個),栝蔞實(一枚去皮,取四分之一),棗(一枚),水煎。若胸中無堅硬結塊,勿用。

枳實理中丸(《三因方》)
枳實(十六片,麩炒)、白朮、茯苓、人參、炙甘草、乾薑(炮,各二兩),研末後以蜂蜜製成如蛋黃大的丸劑,以熱水化開服用,快速連服二至三次,胸中即可舒暢。若口渴,可加栝蔞根(一兩);若自汗,可加牡蠣(二兩,煅);若有下利,處理方式相同。

增損理中丸(王海藏方)
若大小陷胸湯丸無效,宜用此方。人參、白朮、炙甘草、栝蔞實、牡蠣(煅,各二兩)、乾薑(炮,五錢)、枳實(炒,二十四枚)、黃芩(去枯,一兩),煉蜜製成彈子大的丸劑,以一碗水煎煮一丸服用。若未解除症狀,可再服,通常不超過五、六丸即能豁然舒暢。

薑汁熨法

灸法
黃連(二寸,研末)與巴豆(七粒,去殼)研和成餅狀,放置於臍中,以龍眼大小的艾炷灸之。症狀輕者灸一炷,重者不超過二、三炷,當熱氣透入腹中發出聲音,排出穢物後即痊癒。

巴豆餅子
適用於陰證寒實結胸,疼痛拒按,二便閉塞或反覆腹瀉仍不通,僅氣息微弱而緩慢者可使用。巴豆(十粒,去殼,研碎)與白麵(一錢)搗成餅,填入病人臍中,施灸七壯。若覺腹中鳴響,大便通利即見效。亦可使用蔥白十根、生薑一塊搗爛貼於臍中,以熨斗加熱熨之。再配合枳實理中湯加熟附子溫服,或以五積散加附子、生薑、大棗、鹽煎服,發汗後痊癒。

柴胡桔梗湯
主治小結胸,脈象弦數,心下硬痛,或胸中滿硬,或脅下滿硬,或發熱潮熱、往來寒熱,伴隨耳鳴目眩、心煩嘔吐等症狀。柴胡(三錢)、黃芩、蔞仁(各二錢)、半夏、枳殼、桔梗(各一錢半,若胸中滿悶則用此二味)、枳實、黃連(各錢半,心下滿悶則用此二味)、甘草(一錢)、生薑(三片),水煎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