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四 (7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四 (7)

1. 變通理中湯

理中湯(《活人》)

人參,白朮,炙甘草,炮姜(各二錢),水煎。

附子理中湯(《和劑》)

理中加附子。

治中湯(《活人》)

理中加青皮、陳皮。

溫中湯復庵

理中加丁香。

丁附湯

理中加丁香、附子。

四順理中湯

理中倍甘草。

枳桔理中湯

理中加枳殼、桔梗。

(《元戎》加減法:)若寒氣濕氣所中,加附子。若霍亂吐瀉,加青皮、陳皮,中脘痞悶同。若干霍亂,心腹作痛,先以鹽湯服下探吐,後進此藥。若嘔吐不止,治中湯加丁香、半夏、生薑。泄瀉者,加橘紅、茯苓,名補中湯。溏泄不已者,上湯再加附子。不喜飲,水穀不化者,更加砂仁,共成八味。

傷寒結胸,以桔梗、枳殼煎服。不效,及諸吐利後,胸膈高,痞欲絕,急痛不可近者,加枳實、茯苓;若渴者,更加栝蔞根。霍亂後轉筋者,加煅石膏。臍上腎氣築動者,去朮加官桂。心悸者,加茯苓。渴欲飲水者,倍白朮。若寒者,添乾薑。腹滿者,去朮,加附子。

(仁齋方:)人參,乾薑(各二錢),白朮(三錢),炙甘草(錢半)如作丸,每味(一兩),甘草(五錢),煉蜜丸,自湯化服。大便秘用丸,大便利用湯。寒甚脈微,腹痛,手足冷,加薑汁製附子(一枚)。嘔吐不止,入薑汁(一匙),減甘草(一半)。吐蛔者,去甘草加烏梅二個。

呃逆噦逆,加薑汁、木香、丁香(各一錢)。心下悸,或小便少,加茯苓二錢。瀉多,小便不利,倍人參、白朮,合五苓散為理苓湯。內虛腹痛,合小建中為二中湯。心下痞滿,寒實結胸,加枳實二錢。

連理湯《和劑》

理中加黃連、茯苓為末,沸湯點服二錢。

加味理中飲(節庵)

理中加陳皮、茯苓、肉桂,治太陰經脈沉臟寒證。

白話文:

變通理中湯

  1. 理中湯(出自《活人書》)
    人參、白術、炙甘草、炮姜(各二錢),水煎服。

  2. 附子理中湯(出自《和劑局方》)
    理中湯加附子。

  3. 治中湯(出自《活人書》)
    理中湯加青皮、陳皮。

  4. 溫中湯(復庵方)
    理中湯加丁香。

  5. 丁附湯
    理中湯加丁香、附子。

  6. 四順理中湯
    理中湯加倍甘草用量。

  7. 枳桔理中湯
    理中湯加枳殼、桔梗。

(《元戎》加減法:)

  • 若因寒氣、濕氣侵襲,加附子。

  • 若霍亂吐瀉,加青皮、陳皮,中脘痞悶時也用此法。

  • 若為乾霍亂,心腹疼痛,先用鹽湯服下催吐,再服用此藥。

  • 若嘔吐不止,治中湯加丁香、半夏、生薑。

  • 若洩瀉,加橘紅、茯苓,名為補中湯。

  • 若溏洩不止,補中湯再加附子。

  • 若食慾不振、消化不良,再加砂仁,共成八味藥。

  • 傷寒結胸症狀,可用桔梗、枳殼煎服。若無效,或吐瀉後胸膈脹滿、痞塞欲絕、劇痛拒按者,加枳實、茯苓。

  • 若口渴,再加栝蔞根。

  • 霍亂後出現轉筋症狀,加煅石膏。

  • 臍上腎氣動悸者,去白術加官桂。

  • 心悸者,加茯苓。

  • 口渴欲飲水者,倍用白術。

  • 若寒象明顯,加乾姜。

  • 腹滿者,去白術,加附子。

(《仁齋直指方》加減法:)
人參、乾姜(各二錢),白術(三錢),炙甘草(錢半)。
若製成丸劑,每味藥(一兩),甘草(五錢),煉蜜為丸,開水化服。
大便秘結用丸藥,大便溏洩用湯藥。
寒症嚴重、脈象微弱、腹痛、手足冰冷者,加姜汁制附子(一枚)。
嘔吐不止者,加姜汁(一匙),減少甘草(一半)。
吐蛔蟲者,去甘草加烏梅二枚。

  • 呃逆、乾嘔者,加姜汁、木香、丁香(各一錢)。
  • 心悸或小便少者,加茯苓二錢。
  • 瀉多而小便不利者,倍用人參、白術,與五苓散合用,名為理苓湯。
  • 內虛腹痛者,與小建中湯合用,稱為二中湯。
  • 心下痞滿、寒實結胸者,加枳實二錢。
  1. 連理湯(《和劑局方》)
    理中湯加黃連、茯苓,研磨成末,用沸水沖服二錢。

  2. 加味理中飲(出自《節庵方》)
    理中湯加陳皮、茯苓、肉桂,用於治療太陰經脈沈細、臟腑寒症。

2. 變通四逆湯

四逆湯《活人》

炙甘草(二兩),附子(生用,一隻),乾薑(炮,兩半),每五錢水煎服。強壯者,加附半個,乾薑半兩。

(仁齋方:)附子(半枚),乾薑(炮),炙甘草(各二錢),作一服水煎。

姜附湯(即乾薑附子湯)

乾薑(三錢),附子(生用,二錢),水煎。

參附湯(《得效》)

人參(五錢),附子(炮,一錢),生薑(十片),水煎。

(立齋方:)人參(一兩),附子(五錢),水煎。

耆附湯(立齋)

黃耆(一兩),附子(炮,五錢),加薑棗煎。(不應,倍用附子。)

四柱湯(《和劑》)

附子,人參,茯苓,木香(各錢半),生薑(三片),大棗(一枚),水煎。

四柱散

陰證內寒,腹痛,利不止。人參,白朮,茯苓(各二錢),附子(炮,一枚),生薑(五片),大棗(二枚。)

附子八物湯(《活人》)

白朮(四錢),人參,茯苓,白芍,甘草,乾薑,附子,桂心(各三錢),每五錢,水煎服。

回陽急救湯(節庵)

代四逆湯,治直中陰證。白朮,茯苓,人參,炙甘草,乾薑,熟附子,肉桂,五味子,半夏,陳皮,嘔涎沫,或小腹痛,加吳茱萸;無脈,加豬膽汁;吐瀉不止,加升麻、黃耆;嘔吐加薑汁。

白話文:

變通四逆湯

四逆湯(《活人》)
配方:炙甘草(二兩)、附子(生用,一枚)、乾薑(炮製,一兩半),每次取五錢,加水煎服。體質強壯者,可增加半枚附子、半兩乾薑。

(仁齋方)
配方:附子(半枚)、乾薑(炮製)、炙甘草(各二錢),為一劑,水煎服用。


姜附湯(即乾薑附子湯)

配方:乾薑(三錢)、附子(生用,二錢),水煎服用。


參附湯(《得效》)

配方:人參(五錢)、附子(炮製,一錢)、生薑(十片),水煎服用。

(立齋方)
配方:人參(一兩)、附子(五錢),水煎服用。


耆附湯(立齋)

配方:黃耆(一兩)、附子(炮製,五錢),加入生薑、大棗煎服。若無效,可加倍使用附子。


四柱湯(《和劑》)

配方:附子、人參、茯苓、木香(各一錢半)、生薑(三片)、大棗(一枚),水煎服用。


四柱散

主治:陰證內寒、腹痛、腹瀉不止。
配方:人參、白朮、茯苓(各二錢)、附子(炮製,一枚)、生薑(五片)、大棗(二枚)。


附子八物湯(《活人》)

配方:白朮(四錢)、人參、茯苓、白芍、甘草、乾薑、附子、桂心(各三錢),每次取五錢,水煎服。


回陽急救湯(節庵)

代替四逆湯,治療直中陰證。
配方:白朮、茯苓、人參、炙甘草、乾薑、熟附子、肉桂、五味子、半夏、陳皮。
加減:

  • 嘔吐涎沫或小腹痛,加吳茱萸;
  • 無脈象,加豬膽汁;
  • 吐瀉不止,加升麻、黃耆;
  • 嘔吐嚴重,加薑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