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四 (5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四 (5)

1. 變通柴胡湯

小柴胡湯(《千金》)

治瘥後更頭痛,壯熱煩悶,即黃龍湯也。柴胡,半夏(各四錢),黃芩(錢半),人參,甘草(各一錢),姜(三片),棗(二枚),不嘔而渴,去半夏,加栝蔞根(二錢)

(南陽方:)柴胡(四錢),半夏(一錢二分半),黃芩,人參,甘草(各錢半),生薑(三片),大棗(一枚)

(仲醇方:)柴胡(二錢),黃芩,半夏,人參(各一錢),甘草(炙,五分),生薑(三片),大棗(二枚)

(仁齋方:)柴胡(三錢,外熱多者用四錢),黃芩(二錢,內熱多者加五分),人參(二錢,脈弱人怯者用三錢),半夏(錢半,嘔而不渴者用二錢),甘草(炙,一錢,嘔者用五分),生薑(三片,嘔者用五片),大棗(二個,嘔者去之,心下滿,亦去之),水煎。溫服一鍾,待少時,又服一鍾,以接藥力和之。

近代名醫加減法:若胸膈痞滿不寬,或胸中痛,或脅下痛,去人參加枳、桔(各二錢),名柴胡枳桔湯。若胸中痞滿,按之痛者,去人參加瓜蔞仁(三錢),枳實、桔梗(各錢半),黃連(二錢),名柴胡陷胸湯。若脈弦虛,發熱口渴,不飲水者,倍用人參,加麥冬(錢半),五味子(十五粒),名參胡清熱飲。(又名清熱生脈湯)。

若脈弦虛發熱,或兩尺浮且無力,此必先因房事,或曾夢遺失精,或病中不固者,宜知母、黃柏(各二錢),牡蠣粉(一錢),名滋陰清熱飲。若脈弦虛,發熱口乾,或大便不實,胃弱不食者,加白朮、茯苓、白芍(各錢半),名參胡三白湯。若發熱煩渴,脈浮弦而數,小便不利,大便泄利者,合四苓散用之,名柴苓湯。

內熱者,此協熱而利也。加炒黃連(錢半),自芍藥(錢半,腹痛倍用)。若腹痛惡寒者,去黃芩,加炒白芍(二錢),桂枝(一錢),名柴胡建中湯。若自汗惡風,腹痛發熱者亦主之。若心下痞滿,發熱者,加枳實(二錢),黃連(錢半)。若血虛發熱,至夜尤甚者,加當歸、川芎、白芍(各錢半),生地(一錢)。

若口燥舌乾,津液不足者,去半夏,加瓜蔞根(錢半),麥冬(一錢),名柴胡解毒湯。若脈弦長,少陽與陽明合病而熱者,加葛根(三錢),白芍(二錢),名柴葛解肌湯。若脈洪數,無外證,惡熱內熱甚,煩渴飲水者,合白虎,名參胡石膏湯。

柴胡雙解飲(節庵)

柴胡,黃芩,半夏,人參,甘草,白芍,茯苓,姜(三片),棗(二枚),渴去半夏加花粉、知母。嘔加薑汁、竹茹。脅痛加青皮。寒熱似瘧加桂枝,熱多倍柴胡,寒多倍桂枝。小便不利加茯苓。嗽加金沸草,(一云去人參。)痰盛加瓜蔞仁、杏仁、枳殼。胸中滿悶,加枳殼、桔梗、陳皮,未效,去茯苓、甘草,再加黃連,豁然有效。

白話文:

變通柴胡湯

小柴胡湯(出自《千金方》)
治療病癒後再次出現頭痛、高燒、煩躁悶熱的症狀,此方也稱「黃龍湯」。
藥材:柴胡、半夏(各四錢),黃芩(一錢半),人參、甘草(各一錢),生薑(三片),大棗(二枚)。若無嘔吐但口渴,則去除半夏,加入栝蔞根(二錢)。

南陽方:
柴胡(四錢),半夏(一錢二分半),黃芩、人參、甘草(各一錢半),生薑(三片),大棗(一枚)。

仲醇方:
柴胡(二錢),黃芩、半夏、人參(各一錢),炙甘草(五分),生薑(三片),大棗(二枚)。

仁齋方:
柴胡(三錢,外熱嚴重者用四錢),黃芩(二錢,內熱嚴重者再加五分),人參(二錢,脈弱體虛者用三錢),半夏(一錢半,嘔吐且不渴者用二錢),炙甘草(一錢,嘔吐者用五分),生薑(三片,嘔吐者用五片),大棗(兩枚,嘔吐或胃部脹滿時去除)。以水煎煮,溫服一碗,稍後再服一碗,以增強藥效。

近代名醫加減法:

  1. 若胸悶不順或胸脅疼痛,去人參,加枳殼、桔梗(各二錢),稱為「柴胡枳桔湯」。
  2. 若胸悶按壓疼痛,去人參,加瓜蔞仁(三錢)、枳實、桔梗(各一錢半)、黃連(二錢),稱為「柴胡陷胸湯」。
  3. 若脈象弦虛、發熱口渴但不欲飲水,加倍人參,加麥冬(一錢半)、五味子(十五粒),稱為「參胡清熱飲」(又稱「清熱生脈湯」)。
  4. 若脈弦虛發熱,或兩尺脈浮無力,可能因房事、遺精或體虛所致,加知母、黃柏(各二錢)、牡蠣粉(一錢),稱為「滋陰清熱飲」。
  5. 若脈弦虛、發熱口乾,或腹瀉、食慾不振,加白朮、茯苓、白芍(各一錢半),稱為「參胡三白湯」。
  6. 若發熱煩渴、脈浮弦數、小便不利、腹瀉,合併四苓散使用,稱為「柴苓湯」。若為內熱腹瀉,再加炒黃連(一錢半)、白芍(腹瀉嚴重加倍)。
  7. 若腹痛怕冷,去黃芩,加炒白芍(二錢)、桂枝(一錢),稱為「柴胡建中湯」。自汗、惡風、腹痛發熱者亦適用。
  8. 若胃部脹滿發熱,加枳實(二錢)、黃連(一錢半)。
  9. 若血虛發熱(夜間加重),加當歸、川芎、白芍(各一錢半)、生地黃(一錢)。
  10. 若口乾舌燥津液不足,去半夏,加栝蔞根(一錢半)、麥冬(一錢),稱為「柴胡解毒湯」。
  11. 若脈弦長,少陽與陽明合病發熱,加葛根(三錢)、白芍(二錢),稱為「柴葛解肌湯」。
  12. 若脈洪數,無外感症狀但內熱嚴重、煩渴多飲,合併白虎湯,稱為「參胡石膏湯」。

柴胡雙解飲(節庵方):
柴胡、黃芩、半夏、人參、甘草、白芍、茯苓、生薑(三片)、大棗(二枚)。口渴去半夏,加天花粉、知母;嘔吐加薑汁、竹茹;脅痛加青皮;寒熱如瘧疾加桂枝(熱多加重柴胡,寒多加重桂枝);小便不利加茯苓;咳嗽加金沸草(或去人參);痰多加瓜蔞仁、杏仁、枳殼;胸悶加枳殼、桔梗、陳皮,若無效,再去茯苓、甘草,加黃連,效果顯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