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三 (29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三 (29)

1. 婦人傷寒

凡產後憎寒壯熱之證,與傷寒壞病同看,知是何逆。用小柴胡加減,以鱉甲佐之。(《良方》:產後天行,從增損柴胡,雜病,從增損四物,同傷寒壞證而治。)產後傷風,數日不解,頭痛惡寒,時時熱,心下堅,乾嘔汗出,(桂枝湯加黃芩。)產後傷風,發熱面赤而喘,頭痛,(竹葉防風湯。

)產婦亡津,大便多秘,或譫語煩躁,(神功丸。)產後頭疼身熱,腹內急,疼痛,(桂心牡蠣湯。)

(《良方》:)產後發熱頭疼,身如傷寒時氣,雖當用發表,亦不可輕易。如早起勞動,為寒所傷,則淅淅惡寒,翕翕發熱,頭項肩背骨節皆痛,至七八日乃瘥。若大便堅,作嘔不能食,(小柴胡加乾薑、地黃。)凡產後頭疼發熱,身痛,不可便作感冒治。或是血虛,或是敗血作梗,宜以平和之劑治之。

如玉露散,或四物加柴胡等分。若便以小柴胡、竹葉、石膏之類,致不救者多矣。

審系產罷,外感風寒,頭疼發熱體痛,自汗無汗,輕則治產藥中人防風、天麻,重則四物兼仲景本證方一二味,合而治之。(海藏,治妊娠傷寒,亦合諸湯,皆具此意。)

(立齋:)產後遍身疼痛,發熱頭疼,兼感寒傷食,(五積散。)若誤作傷寒,發汗後抽搐厥冷,發痙者,大補氣血為主。產後頭痛,由風寒所傷,(補中益氣湯,加川芎。健按:諸家所論,皆諄誡之辭。無論傷寒雜證,臨於胎前產後,經來經止之際,必察其本原。果邪輕而正虛者,方可帶養血之藥兼治。

若邪重而正不虛,先以去邪為急,未可以乾薑、地黃為務,及補中四物,往往誤人。若產後時行,或感溫熱,病少陽陽明,耳聾譫語,斑疹並現,齒燥舌焦者,非小柴胡加乾葛、石膏、紫草輩,何以制化其邪。若胸滿胃實便結者,非小陷胸、調胃承氣等,何以消導其垢。所謂有是病肌是藥,去邪即所以保正也。

若泥於舊說,產後百病從末治之句,而專務滋補,不治外邪,則邪反結滯,壅塞惡露,以致昏亂潰憊者,不少也。曾見兩醫,治兩婦,居相近,而病同時,皆產後外感,身熱咳嗽,嘔惡,欲發痧疹者。一醫用鼠黏子湯,加前胡、杏仁、木通、蟬蛻、甘枯、檉柳發其疹,而一婦愈。

一醫起手即投四物,並炮薑、茯苓等,而嘔甚熱盛,面腫,惡露閉塞,煩躁。復用羌、防發散,無汗不解。仍用地黃、丹皮、歸尾、香附等滋陰破血,惡露不通,疹伏不發,熱甚一日,反復半月,遂致昏悶而死。可知產後感冒風寒,乃天地六淫之氣,必從外達,量其輕重宣泄之,則應手可愈。

如依前人之說,先事滋補,勢必反助其邪,益加熾橫,留連不退,無有不失,誤盡天下蒼生而莫之挽也。觀斯二者,即知治病用藥之誤,與不誤皎然矣。產後百病從未治,而以乾薑、地黃、補中四物為妙者,只可與雜證血虛發熱言,未可與傷寒時氣言也。)

白話文:

婦女產後出現怕冷發熱的症狀,應當把它和傷寒的壞病一起看待,要辨別是哪種情況的逆證。可以用小柴胡湯加減,並搭配鱉甲來輔助治療。《良方》裡說:產後流行病,要用增減的小柴胡湯;產後的雜病,要用增減的四物湯,都和治療傷寒壞證的方法一樣。

產後如果感受風邪,幾天都沒好轉,出現頭痛怕冷,時而發熱,胸口覺得堵,想吐,出汗的症狀,可以用桂枝湯加黃芩來治療。產後感受風邪,發熱臉紅,氣喘,頭痛,可以用竹葉防風湯。

產婦如果津液不足,大便多秘結,或出現胡言亂語、煩躁不安的症狀,可以用神功丸。產後出現頭痛發熱,腹部緊迫,疼痛的症狀,可以用桂心牡蠣湯。

《良方》裡說:產後發熱頭痛,身體像得了傷寒一樣,雖然應該用發散的藥物,但也不能輕易使用。如果產後早起勞動,被寒邪侵襲,就會出現怕冷、發熱、頭頸肩背和關節都疼痛的症狀,大約七八天才能好轉。如果大便乾硬,想吐,吃不下東西,可以用小柴胡湯加乾薑、地黃來治療。凡是產後出現頭痛發熱,身體疼痛的症狀,不要馬上當成感冒來治療。可能是血虛,或是惡露阻塞引起的,應該用平和的藥物來治療,比如玉露散,或是四物湯加柴胡。如果直接用小柴胡、竹葉、石膏之類的藥物,往往會導致無法挽救的結果。

要仔細辨別是否是產後,又感受了風寒,出現頭痛發熱,身體疼痛,有汗或無汗的症狀。如果病情輕微,就在治療產後疾病的藥方中加入防風、天麻;如果病情嚴重,就用四物湯,同時參考張仲景治療傷寒的藥方,加入一兩味藥一起治療。《海藏》裡說,治療妊娠傷寒,也可以把這些藥方合起來使用,都是這個意思。

《立齋》說:產後全身疼痛,發熱頭痛,同時還感受了風寒和飲食不消化,可以用五積散。如果誤診為傷寒,發汗後出現抽搐、厥冷、痙攣的症狀,要以大補氣血為主。產後頭痛,如果是風寒引起的,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川芎。

總之,各家醫家的論述,都是告誡我們要謹慎。無論是傷寒還是雜病,在懷孕前、產後,或月經來潮、停止的時候,都必須仔細辨別病因。如果是邪氣輕微而正氣虛弱,才可以搭配養血的藥物一起治療。如果邪氣嚴重而正氣不虛弱,就要先去除邪氣,不宜急著使用乾薑、地黃等補藥,以及補中益氣湯、四物湯等,往往會耽誤病情。如果產後得了流行病,或是感受了溫熱之邪,病情屬於少陽或陽明,出現耳聾、胡言亂語、斑疹,牙齒乾燥、舌頭焦黃的症狀,不用小柴胡湯加葛根、石膏、紫草等藥物,就無法控制病情。如果胸部脹滿,胃部實積,大便秘結,就不用小陷胸湯、調胃承氣湯等藥物,就無法消除積滯。所謂有什麼病就用什麼藥,去除邪氣也是為了保護正氣。

如果拘泥於舊說,認為產後百病要從調養下手,而只顧著滋補,不治療外來的邪氣,反而會導致邪氣凝結,阻塞惡露,以致昏迷、衰竭,這種情況不少見。我曾經見過兩位醫生,治療兩個鄰居,她們同時都得了產後外感,發熱咳嗽,想吐,有要出疹子的跡象。一位醫生用鼠黏子湯,加前胡、杏仁、木通、蟬蛻、甘草、檉柳來發疹,結果一位產婦痊癒了。另一位醫生一開始就用四物湯,加上炮薑、茯苓等,結果嘔吐更嚴重,發熱更厲害,臉部腫脹,惡露閉塞,煩躁不安。再用羌活、防風等發散藥物,但沒有汗出,病情沒有好轉。接著又用生地黃、丹皮、當歸尾、香附等滋陰破血的藥物,結果惡露不通,疹子潛伏不發,發熱更嚴重,反覆了半個月,最終導致昏迷而死。由此可見,產後感受風寒,是天地間六淫之氣引起的,必須從體外發散,根據病情的輕重來宣洩邪氣,才能很快痊癒。

如果按照前人的說法,先滋補身體,一定會反過來助長邪氣,使其更加猖獗,久久不退,沒有不失敗的,會誤盡天下蒼生而無法挽救。觀察這兩個案例,就能清楚地知道用藥的正確與否了。產後百病要從調理下手,並且認為乾薑、地黃、補中益氣湯、四物湯很好,這種說法只適用於治療雜病中的血虛發熱,不能用來治療傷寒和時行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