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三 (28)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三 (28)
1. 婦人傷寒
有用之而陰受其害者,是證之不宜用,或人之體弱而難受也。要知應用,則宜輕,宜暫,尤在生熟多少之間,斟酌盡善,中病即止。毋使過之,傷其胎矣。)
(蘭谷:)妊婦傷寒,仲景書散落而無治法。要其發表攻裡,溫經和解,與男子略同不可因其胎而緩治之。若邪熱內攻,則反傷胎矣。《內經》曰:有故無殞,亦無殞也。所謂母安子亦安也。但當佐以安胎之藥,是其法也。
(自明:)傷寒者,時令嚴寒,或非時暴寒而成。輕者灑淅惡寒,翕翕發熱,微咳鼻塞。重者頭痛惡寒,體疼發熱,久而不愈,必傷胎矣。白朮散。(白朮、黃芩炒各二錢,薑棗煎。)妊娠傷寒熱病,宜先以此散安胎,後隨經施治。護胎法,(井底泥,青黛、伏龍肝等分,加面少許,井花水調塗臍下二寸許,干則易之。)
(節庵:)妊娠傷寒,保胎,(阿膠散。)散寒邪,(白朮湯。)憎寒壯熱,宜發其汗,(芍藥湯。)或中時行,灑淅寒熱,振慄而悸,加噦,(蘇術湯。)或傷熱,默默欲眠,不欲食,脅痛嘔逆,痰氣;及產後傷鳳,熱入胞宮,寒熱如瘧;及經水適來適斷,病後勞復,餘熱不解,(並用黃龍湯。)妊婦頭目眩運,壯熱心煩,(旋覆花湯。
)妊婦發斑,(梔子大青湯。)
(陳氏:)凡證候危急,非毒藥不能攻之,又值懷孕,當如之何?夫危急者,病之變也。變則死在須臾,宜權變救母,不救子。若必救胎,並母亦不全矣。經曰:有故無殞,亦無殞也。又大積大聚,衰其大半而止,有故,母病也。無殞,無損母也,亦無殞,子亦無損也。言毒藥止攻去邪氣,邪去病愈,子亦安,故曰不損也。
衰其大半止者,如發表不宜盡汗,攻裡不宜盡下,不然胎氣亦損矣。可見孕婦之藥,難用如此。
(《蘊要》:)新產後傷寒,不可輕易發汗。有生產勞傷發熱,去血過多發熱,惡露不去發熱,三日蒸乳發熱,早起勞動,飲食停滯,一切發熱,皆狀類傷寒。要在細審詳辨,不可便發散也。況產後大血空虛若汗之,變筋惕肉瞤,或鬱冒昏迷不醒,或抽搐不定,或大便閉塞,其害非輕也。
凡有發熱,且與四物湯,以芎、歸最多為君;酒炒芍藥、酒浸地黃為佐;或加軟苗柴胡、人參、乾薑為使。如惡露未淨者,益母丸、黑神散兼用,胃虛食少者,加茯苓、白朮,有痰嘔逆者,加半夏、陳皮。其餘六經治例,斟酌損益而用。產後才見身熱,不可即與發表,並一切苦寒之藥。
必用乾薑治大發熱,輕者茯苓淡滲其熱。乾薑之辛熱,能引血藥入血分,氣藥入氣分且能去惡養新,有陽生陰長之道。以熱治熱,溫能除大熱,又深合《內經》之旨,用之則效也。(又云:藥中必加四物,為養血務生之主。)新產傷寒,氣血兩虧,不可尋常視之。如當汗下,必佐以調養氣血之藥。
白話文:
婦女在傷寒的病程中,如果用藥不當反而傷害到陰液,就表示這個證狀不適合用這種藥,可能是病人的體質虛弱而難以承受。要知道如何正確用藥,應該要輕劑量、短時間,尤其在生藥和熟藥的比例、用藥量的多寡之間,要仔細斟酌達到最好的效果,只要病症減輕就應該停止用藥,不要過量,以免傷害到胎兒。
(蘭谷說:)孕婦感染傷寒,張仲景的書中沒有詳細記載治療方法。但主要治療原則應該與男子相同,針對表證就發散、針對裡證就攻下、溫經和解,不可以因為孕婦懷有身孕就延遲治療。如果邪熱內攻,反而會傷害到胎兒。《內經》說:「有病就治療,不會因此而損害母體或胎兒」,意思是說母親平安,胎兒也會平安。但應該佐以安胎的藥物,這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
(自明說:)傷寒是因季節嚴寒,或是突然的寒冷氣候所造成的。輕微的症狀是發冷、怕冷、發熱、輕微咳嗽、鼻塞。嚴重的症狀是頭痛、怕冷、身體疼痛、發熱,如果久病不癒,一定會傷害到胎兒。可以用白朮散(白朮、黃芩炒過各二錢,加薑、棗煎煮)。孕婦感染傷寒發熱的病症,應該先用此藥散安胎,然後再根據病情發展施以治療。護胎的方法,可以用井底泥、青黛、伏龍肝等量混合,加入少許麵粉,用井水調勻塗抹在肚臍下方兩寸左右的位置,乾燥了就更換。
(節庵說:)孕婦感染傷寒,要保護胎兒可以用阿膠散。要驅散寒邪可以用白朮湯。如果怕冷且發高燒,應該發汗,可以用芍藥湯。如果感染時疫,出現忽冷忽熱、發抖、心悸、噁心想吐,可以用蘇術湯。如果受到熱邪侵擾,精神不佳、想睡覺、不想吃東西、胸脅疼痛、嘔吐、有痰等症狀,以及產後感染風邪,熱邪侵入子宮,出現像瘧疾一樣的忽冷忽熱,或是月經來潮不正常、病後勞累復發、餘熱未清等情況,都適合使用黃龍湯。孕婦頭暈目眩、高燒心煩,可以用旋覆花湯。孕婦身上出現斑疹,可以用梔子大青湯。
(陳氏說:)凡是病情危急,非用猛藥無法攻克,但又遇到孕婦的情況,應該怎麼辦呢?所謂危急,是病情的變化。病變代表隨時都可能死亡,應該權衡變通,先救母親,不救胎兒。如果一定要保胎,可能母親也無法保全。《經》上說:「有病就治療,不會因此而損害母體或胎兒」,又說「大積大聚,衰其大半而止」,有病,指的是母體生病;無損母體,指的是不會傷害母親;亦無損,指的是胎兒也不會受到損害。意思是說,使用猛藥只是用來驅除邪氣,邪氣去除後,疾病痊癒,胎兒也會平安,所以說不會損害。衰其大半而止,指的是像發汗不宜出汗過多,攻下不宜過度瀉下,不然也會損害到胎氣。由此可見,孕婦用藥是非常困難的。
(《蘊要》說:)產婦剛生產完感染傷寒,不可輕易發汗。有的是因為生產勞累發熱,有的是因為失血過多發熱,有的是因為惡露沒有排乾淨發熱,有的是因為產後第三天漲奶發熱,有的是因為太早起身勞動,有的是因為飲食停滯所造成的各種發熱,這些症狀都類似傷寒。必須要仔細審查辨別清楚,不可隨便發散。況且產後氣血虛弱,如果發汗,可能會出現筋惕肉瞤,或是暈倒昏迷不醒,或是抽搐不停,或是大便閉塞,危害非常大。凡是發熱的情況,先使用四物湯,以當歸和川芎為主藥,以酒炒芍藥、酒浸熟地黃為輔藥,或是加入少許柴胡、人參、乾薑來引導藥性。如果惡露還沒排乾淨,同時服用益母丸、黑神散,如果腸胃虛弱食慾不振,就加茯苓、白朮,如果有痰嘔吐就加半夏、陳皮。其他的六經辨證治療原則,可以斟酌損益而用。產後剛出現發熱,不可立即使用發散的藥物,以及一切苦寒的藥物。必須使用乾薑來治療高熱,輕微的可以茯苓淡滲其熱。乾薑的辛熱,能夠引導血藥進入血分,氣藥進入氣分,並且能去除瘀血、養新血,有助於陽氣生發、陰氣增長。用熱性藥物來治療熱症,溫補可以去除大熱,這與《內經》的道理相符合,這樣用藥才會有效。(又說:藥中必須加入四物湯,作為養血、助生的主要藥物。)產後感染傷寒,氣血兩虛,不可輕視。如果需要發汗或攻下,必須佐以調養氣血的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