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三 (27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三 (27)

1. 婦人傷寒

天地陰陽,各有分位。婦人傷寒,與男子不同,治難一例也。況婦人情志嗜欲,倍於男子,又有胎產經血之證,雜於其間。凡婦人傷寒,及諸寒熱氣滯,須問經產若何?有孕當安胎為急,產必問惡露多少,方可用藥。雖汗、吐、下、溫、清、補之法頗同,藥味須當分別,不可混投也。慎之哉。

(節庵:)婦人經水適來適斷而傷寒者,晝則明瞭,暮則譫語,如見鬼狀,為熱入血室,無犯胃氣,及上、中二焦。(小柴胡湯,無犯胃氣,不可下也。無犯上焦,不可汗也。無犯中焦,不可下也。)若行湯遲,則熱入胃,令津液燥,上焦、中焦不榮,成血結胸。(須刺期門。

)婦人傷寒,發熱惡寒,四肢拘急,口燥舌乾,經水凝滯,不得往來,(桂枝紅花湯。)口燥舌乾,不思飲食,(黃芩芍藥湯。)喘急煩躁,戰而作寒,陰陽俱虛,不可下也。(小柴胡湯。)瘥後餘熱不去,謂之遺血,久則成虛勞。(生地黃連湯。)

(士材:)婦人傷寒,治法皆與男子同。但熱入血室,與胎前產後,則不同耳。熱入血室,(小柴胡加生地、丹皮、歸尾、枳殼。)妊孕傷寒,安胎為主,不可過於汗下。有表者,(四物湯加羌活、蘇葉、蔥頭、蒼朮。)燥渴便閉,(四物加枳殼酒炒大黃、厚朴。)汗下太過,遂變鬱冒昏迷瞤惕,(八珍湯加乾薑。)

(仁齋:)凡妊娠傷寒,六經治例皆同,但要安胎為主。藥有犯胎者,則不可用。如藿香正氣散、十味芎蘇飲、小柴胡湯,皆有半夏犯胎,用須去之。若痰多嘔逆必用者,以半夏曲代之,如無以沸湯泡七次,薑汁拌制,乃可。又川烏、附子、天雄、側子、肉桂、乾薑、大黃、芒硝、蕪花、甘遂、大戟、蜀漆、水蛭、虹蟲、丹皮、桃仁、乾漆、代赭、瞿麥、牛膝、滑石等,皆動胎忌用。凡制湯劑,須加黃芩、白朮二味,或以四物佐之,庶可保胎除熱。

(健曰:婦人之病,無論傷寒雜證,凡遇妊身,必安胎為先。藥中犯胎之品,何止上件,猛利如斑蝥、麝香輩,人所共知也。其平淡隨常之味,人易忽略,信手用之,竟有失錯,而致隕墜者,醫家、病家,恬不之覺。而識者旁觀,明知其犯,以戕人命,豈不哀哉。曾見一醫,治一胎氣,腹滿少食,誤認為傷暑停食。

連進枳、樸、山楂、藿香、木香、滑石等,三四劑,而五月男胎墜下。其家世代單傳,從此遂斬其宗。其婦鬱郁而成黃病,年餘而逝,其醫亦絕後嗣。可勿畏哉!蓋因未明妊娠證脈,未能深悉藥性故耳。間有藥性難忌,而病在必須者,用之不礙,《內經》云:有故無隕也。然必察其本原,寧可換味而投,方是良工妙用。

如川芎、香附、赤芍、枳殼、枳實、厚朴、山楂、檳榔、神麯、蘇梗、木通、苡仁、貝母、丹參、紅花、歸尾、蘇木、鬱金、薑黃、三稜、莪蒁、蒲黃、五靈脂、益母草、延胡索、澤蘭、茜根、大、小薊等,皆屬破氣破血,損孕下胎之藥。世人往往用之而無妨者,此證之當用,或本原之堪受也。

白話文:

天地間的陰陽之氣,各有其位置。婦女的傷寒,和男子的不同,治療上不能一概而論。況且婦女的情緒、慾望,比男子更強烈,又有懷孕生產、月經等情況,混雜其中。凡婦女得到傷寒,以及各種寒熱、氣滯的病症,必須先詢問月經生產狀況如何?若有懷孕,應以安胎為首要,生產後則需問惡露的量,才能用藥。雖然發汗、催吐、瀉下、溫補、清熱、滋補等治療方法大致相同,但藥材的選擇必須有所區別,不可隨意混用。務必謹慎小心。

(節庵說:)婦女在月經來潮或剛結束時得了傷寒,白天神智清醒,晚上則胡言亂語,像是見到鬼一樣,這是熱邪進入血室的現象。治療時不要傷到胃氣,以及上、中二焦。 (像小柴胡湯,不會傷到胃氣,不可用瀉下的藥;不會傷到上焦,不可用發汗的藥;不會傷到中焦,不可用瀉下的藥。)如果用藥太慢,熱邪就會進入胃,使津液乾枯,導致上焦、中焦無法獲得滋養,形成血結胸。(須要針刺期門穴。)

婦女得了傷寒,出現發燒怕冷、四肢拘攣、口乾舌燥、月經凝滯不來等症狀,(可以用桂枝紅花湯);如果口乾舌燥、不想吃飯,(可以用黃芩芍藥湯);若出現喘急煩躁、忽冷忽熱,這是陰陽俱虛的現象,不可使用瀉下藥。(可以用小柴胡湯。)病癒後還有餘熱未退,稱作遺血,久而久之就會形成虛勞。(可以用生地黃連湯。)

(士材說:)婦女傷寒的治療方法,大致和男子相同。但熱邪進入血室,以及懷孕前、生產後的狀況,則有所不同。熱邪進入血室,(可以用小柴胡湯加生地、丹皮、歸尾、枳殼)。懷孕期間得了傷寒,應以安胎為主,不可過度使用發汗、瀉下的藥。若有表證,(可以用四物湯加羌活、蘇葉、蔥頭、蒼朮);若有口渴、便秘,(可以用四物湯加枳殼(酒炒)、大黃、厚朴);如果過度發汗、瀉下,就會變成鬱悶昏迷、抽搐顫抖等症狀,(可以用八珍湯加乾薑)。

(仁齋說:)凡是懷孕期間得了傷寒,其治療原則與一般相同,但要以安胎為主。有些藥會對胎兒不利,就不可使用。例如藿香正氣散、十味芎蘇飲、小柴胡湯等,都有半夏,會對胎兒不利,使用時必須去掉。如果痰多嘔吐,非用不可,可以用半夏曲代替,如果沒有,則可以用沸水泡七次,再用薑汁拌製,才可以使用。此外,像川烏、附子、天雄、側子、肉桂、乾薑、大黃、芒硝、蕪花、甘遂、大戟、蜀漆、水蛭、虻蟲、丹皮、桃仁、乾漆、代赭、瞿麥、牛膝、滑石等,都會動胎,應避免使用。凡是調配湯藥,必須加入黃芩、白朮這兩味藥,或以四物湯輔助,才可以保胎、清除熱邪。

(健說:)婦女的疾病,無論是傷寒或是其他雜病,只要遇到懷孕,必須以安胎為先。藥物中會影響胎兒的,不只有上面提到的那些,像斑蝥、麝香等猛烈的藥物,大家都知道。但是有些性質平和常見的藥材,人們容易忽略,隨意使用,就可能造成錯誤,導致流產,但醫師和病患卻不自覺。而有見識的人在旁觀察,明明知道這樣用藥會傷害生命,豈不可悲?我曾經看過一位醫師,治療一位懷孕婦女,腹脹、食慾不振,誤以為是中暑、消化不良,連續使用枳殼、厚朴、山楂、藿香、木香、滑石等藥,三、四劑後,五個月的男胎就流掉了。這一家世代單傳,因此斷了香火。這位婦女鬱鬱寡歡,得了黃疸病,一年多後就去世了。而這位醫師也絕了後代。這件事難道不讓人感到畏懼嗎?這是因為沒有了解懷孕時的脈象,也沒有深入了解藥性所造成的。偶爾有藥性雖然不宜使用,但是病情非用不可的情況,使用時也不會有害,《內經》說:有病非用不可的藥,就沒有傷害。但一定要仔細觀察病因,寧可更換藥材使用,才是高明的醫師。

像是川芎、香附、赤芍、枳殼、枳實、厚朴、山楂、檳榔、神麯、蘇梗、木通、薏仁、貝母、丹參、紅花、歸尾、蘇木、鬱金、薑黃、三稜、莪朮、蒲黃、五靈脂、益母草、延胡索、澤蘭、茜根、大薊、小薊等藥物,都屬於破氣、破血、損胎、下胎的藥物。世人往往使用這些藥卻沒有妨礙,是因為病情應該使用,或是體質可以承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