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三 (25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三 (25)

1. 中寒

健曰:中寒為急證,又非傷寒直中之比。

(仁齋:)傷寒者,寒邪傷於三陽諸經也。中寒者,寒邪直中三陰之裡也。中寒比傷寒尤甚,不急治者,死。如寒中太陰者,中脘疼痛,脈必遲緩。(宜理中湯,或藿香正氣散對理中湯。)寒甚脈沉細足冷,(必加附子,為附子理中湯。)中少陰者,臍腹疼痛,(宜五積散加吳茱萸。

)寒甚脈沉足冷,(四逆湯,加吳萸。)中厥陰者,小腸小腹至陰疼痛,(當歸四逆加吳萸,甚者必倍附子。)冷極唇青,厥逆無脈囊縮者,(仍用蔥熨法,或炒吳萸熨之,或著艾灸臍中,或灸關元、氣海最妙。)一時無藥,(以涼水搭手足四腕,視其筋青紫處,用三稜針,挑出其血,愈。

或刺十指尖出血,亦可,或一味吳茱湯與之亦妙。)

(觀子:)傷寒者,寒從經絡得之而病。雖曰即病,猶以漸至,中寒暴受大寒,直入於裡而即病。且口噤體僵,或僕或厥冷,昏不知人,其狀自與傷寒異也。蓋寒邪從表徹里,又絕非三陰直中之比,恐其與陰證混淆,故並錄之。中寒輕者,(只五積散良。)重者,(姜附湯及理中湯。

)果兼臍腹等疼,(上吳氏分三經治法。)不口噤,體僵厥冷,但腹痛,寒入於裡,邪正相激,而不得解也。(宜從絞腸痧治。)

白話文:

主題:【中寒】
內容:
中醫認為,中寒屬於急症,和一般的傷寒外感不同。

傷寒是寒邪侵襲三陽經(太陽、少陽、陽明)所致的病症,而中寒則是寒邪直接深入三陰(太陰、少陰、厥陰)內臟。中寒比傷寒更為嚴重,若不及時治療,可能導致死亡。

  1. 寒邪侵犯太陰經
  • 症狀:中脘(胃脘)疼痛,脈象遲緩。
  • 治療:宜用理中湯,或藿香正氣散配合理中湯。
  • 若寒邪較重,脈象沈細,手腳冰冷,需加入附子,製成附子理中湯。
  1. 寒邪侵犯少陰經
  • 症狀:臍腹疼痛。
  • 治療:宜用五積散加吳茱萸。
  • 若寒邪深重,脈沈、手腳冰冷,可用四逆湯加吳茱萸。
  1. 寒邪侵犯厥陰經
  • 症狀:小腹至陰部疼痛。
  • 治療:使用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;若寒邪極重,需加倍附子用量。
  • 若出現寒極唇青、四肢冰冷、脈象消失、陰囊收縮等危象,可用蔥熨法(熱蔥敷貼)、炒吳茱萸熨燙,或艾灸臍中、關元、氣海等穴位。

若一時缺乏藥物:

  • 可用涼水擦拭手腳腕部,觀察筋脈青紫處,以三稜針挑刺放血,可緩解症狀。
  • 亦可刺十指尖放血,或單用吳茱萸煎湯服用。

另有觀點認為:
傷寒是寒邪由經絡逐漸侵入致病,而中寒則是突然遭受嚴寒,直接深入內臟而迅速發病,症狀如口齒緊閉、身體僵硬、昏倒、昏迷不醒,明顯區別於傷寒。

中寒輕症可用五積散,重症則用姜附湯或理中湯。若兼有臍腹疼痛,可參考上述分經治法;若無口齒緊閉、身體僵硬等症狀,僅為腹痛,則可能為寒邪深入體內、邪正相爭所致,宜按絞腸痧(急性腹痛)方法治療。

2. 溫補兼發散

婁氏:此篇集丹溪、海藏諸賢治傷寒皆有補養兼發散之法。實本經成敗倚伏生動,動而不已則變作,及風雨寒暑,不乘其虛,不能獨傷於人之旨也。蓋凡外傷風寒者,必先因動作煩勞,內傷體虛,然後外邪得以入之,故一家之中,有病有不病者焉。由體虛則邪入而病,體實者邪無隙可乘而不病也,故傷寒為病屬內虛者,十居八九。

舉世無知,咸謂傷寒無補法,但見發熱,不分虛實,一例汗下而致夭橫者,滔滔皆是,此實醫門之罪人也。今集此法於仲景書後,其應如向,以俾來者,不犯虛虛實實之戒也。

(丹溪:)外感無內傷者,用仲景法。傷寒挾內傷者,十居八九,經曰: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。宜補中益氣湯,從六經所見之證,出入加減用之。氣虛甚者,少加附子,以行參、耆之功。

(加減法,如見太陽證則項痛腰脊強,加羌活、藁本、桂枝;陽明身熱,目痛鼻乾,不得眠,加葛根、升麻;少陽胸脅痛,耳聾,加黃芩、半夏、木通、柴胡;太陰腹滿自利,加枳實、厚朴;少陰口燥舌乾而謁,加甘草、桔梗;厥陰煩滿囊縮,加川芎;變證發斑,加乾葛、元參、升麻。)東垣謂內傷者極多,外傷者間有。

此發前人所未發,欲辨內外傷之證,東垣詳之矣。後人徇俗,不見真切,雷同指為外感,極謬。其或可者,蓋亦因其不敢放肆,而多用和平藥散之。若粗率者,必致殺人。或感冒輕病,不可便認為傷寒。西北二方,極寒蕭殺之氣,外傷甚多。東南二方,溫和之地,外傷甚少。

雜病亦有六經所見之證,與傷寒相類者極多,故世俗混而無別。

(立齋:)或元氣虛弱,感冒風寒,不勝發表,或入房酒後感冒,或感冒後入房,皆宜補中益氣湯,不應者急加附子。(健曰:此雖前賢究本之論,然亦不可偏信,而既施之,必有所誤。視證總要得陰陽表裡,虛實寒熱之明驗,察脈證之合否,內外之重輕,標本之先後,形色舌胎之顯晦,起居服食,便尿之何如。能逐一瞭然,而後因時制宜,自然應手。

何憚其東、南、西、北之殊途,內傷、外感之兼致,未嘗不左右逢原者矣。前輩心切度人,多方開示,亦足以發,但學者毋固執耳。)

白話文:

主題:溫補兼發散

內容:

婁氏提到,這篇集結了丹溪、海藏等醫家的觀點,指出治療傷寒時需兼顧補養與發散的方法。這實際上源於《黃帝內經》中“成敗倚伏生變”的理論,認為人體的變化無止境,外邪若無法趁虛而入,則難以單獨致病。因此,外感風寒往往是因人體內部先有煩勞虛損,外邪才能入侵,故同住一家中,有人生病,有人卻健康無恙,關鍵在於體虛者易受邪侵,體實者則邪不可犯。所以傷寒患者中,十有八九屬於內虛體質。

然而世人多誤以為傷寒不可用補法,見到發熱便不分虛實,一概使用發汗或瀉下之法,導致許多誤治死亡的情況屢見不鮮,這類醫者實為醫學界的罪人。因此,特將此補散結合之法附於仲景學說之後,希望後來者能避免“虛虛實實”之誤。

丹溪觀點:
單純外感無內傷者,可用仲景之法;而傷寒兼內傷者佔大多數。內經雲:“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。”此類患者宜用補中益氣湯,再根據六經症狀加減用藥。若氣虛嚴重,可加少量附子以增強參、芪的藥效。例如:

  • 太陽經證見項背痛,加羌活、藁本、桂枝;
  • 陽明經證見身熱目痛,加葛根、升麻;
  • 少陽經證見胸脅痛,加黃芩、半夏、木通、柴胡;
  • 太陰經證見腹滿下利,加枳實、厚朴;
  • 少陰經證見口乾舌燥,加甘草、桔梗;
  • 厥陰經證見煩悶陰縮,加川芎;若出現發斑等變證,加乾葛、元參、升麻。

東垣補充:
內傷患者佔多數,純粹外傷者較少。這一觀點揭示了前人所未言,內外傷的辨症東垣已有詳述。但後世醫者常因執迷舊俗,誤將內外傷混為一談,草率用藥,甚至釀成悲劇。需注意,普通感冒不可輕易當作傷寒論治。西北地區氣候嚴寒,外傷者較多;東南氣候溫和,外傷者較少。此外,雜病與傷寒的六經證候多有相似,容易混淆。

立齋總結:
若患者元氣虛弱而感風寒,或因房事、酒後受邪,均宜用補中益氣湯;若無效則速加附子。但健子提醒:前輩的理論雖有深意,卻不可盲目偏信,須綜合陰陽表裡、虛實寒熱、脈證舌象、起居飲食等全面辨證,方能靈活應對。無論地域差異或內傷外感兼雜,醫者唯有細緻觀察,方能左右逢源。前賢雖苦心指引,學者仍須避免固執己見。